一
整個冬天,龍城幾乎沒有下雪。春天風高,卷起的灰塵在半空中打了幾個轉(zhuǎn)兒,不管不顧地落上行人的頭發(fā),鉆進面孔一切有縫隙的地方。的確該下場雨了,但冬兒討厭這場雨。
冬兒沒拿傘,夾在熙攘的人群中,她更像是湍急的水流漩渦中的一塊石頭,匆匆忙忙的人群在她的身邊打個轉(zhuǎn)兒,便各自散去,全然理會不到她的感受。冬兒的目光漫無目的地游離在行人的面部,猜測他們或許正趕著回家,或許去接孩子,或許去菜市場買一斤頂花帶刺兒的黃瓜……
冬兒也要去一個地方,只不過那地方她并不想去。
“下雨嘍,下雨嘍……”
冬兒的身后想起了一串銀鈴般的聲音,街旁店鋪的屋檐下,一個小女孩正在拍手叫喊著。小女孩圓圓的臉蛋兒,大大的眼睛兒,黑黑的頭發(fā)齊齊地剪到眉間,這是冬兒最喜歡的一種發(fā)型。小女孩邊說邊跳著,烏黑的頭發(fā)、紅紅的小靴子、漂亮的公主裙,跟隨著彈跳的節(jié)奏有規(guī)律地起伏著。冬兒停下腳步,安靜地注視著小女孩,感染著她的快樂。就在那一刻,冬兒想起了她的小時候,雖然沒有小女孩漂亮,沒有紅紅的鞋子,沒有漂亮的裙子,卻曾和小女孩有著同樣的快樂。一場又一場的春雨滋潤過后,冬兒漸漸長大。前些日子她甚至要和他結(jié)婚,然后再生一個和小女孩一樣可愛的孩子……
二
街道兩旁的樹木昂起頭,迎接著雨水的洗禮。雨水洇濕了褐色的樹皮,冬兒感覺到了勃勃的生機正在它們的體內(nèi)涌動。目光一轉(zhuǎn),瞥見楓樹的枝頭挑著的幾片干癟焦黃的枯葉。它們本該葉落歸根,化為泥土,卻固執(zhí)地不肯離去。
大街上匆匆忙忙的行人,除了自己誰還會留意這些在枝頭搖曳的枯葉呢?是的,誰會像她一樣呢。看著樹梢,冬兒怔住了,回過神兒來的時候。冬兒聽到了沙沙的聲音。初始像霧一樣的小雨,此時線條清晰了許多,里面夾雜著雪絲。起風了,本該溫和的春風,此時卻硬生生地穿透衣服,鉆進她的肌膚。冬兒打了一個冷戰(zhàn),裹了裹上衣。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冬兒前胸的衣襟上,布滿了隨雨而落密密麻麻的黃點。冬兒今天穿的是一件純黑的上衣,那些黃點在黑色的映襯下特別扎眼。冬兒停住腳步,用力拍打,那些小黃點不但沒有掉下去,反而由點變成了一條條射線,雜七雜八地以全新的造型,分布在她全身。
冬兒此時才發(fā)現(xiàn)她全身都是黑色,鞋子、褲子、上衣,還有手包,只不過都已濺滿了黃點。她一向喜歡黑色,可今天她討厭這種顏色,就像是討厭這場小雨。她的腦海忽然蹦出了一個頂著黑傘、帶著墨鏡、穿著黑色風衣的一個影子。那個影子低垂著頭,手里拿著一束鮮花,正一步步的行走在布滿了墓碑的地方。冬兒感覺到了這種不祥的預(yù)兆,這鬼天氣,枯葉,黑色,或者還有其它。
繼續(xù)往前走,似乎想徹底甩掉那個黑色的影子,又似乎確信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其它的東西。繼續(xù)往前走,冬兒確實想徹底甩掉那個黑色的影子。人群還在流動,她艱難地逆向而行,仿佛陷身在漩渦之中。她不甘心被卷走,她要用力地向前掙扎,掙脫。
三
從單位到醫(yī)院不到兩公里。前幾天冬兒和同事來醫(yī)院體檢的時候,騎著單車眨眼兒工夫就到了。同樣的路程,今天卻是別樣的漫長。
體檢之后,冬兒接到了醫(yī)院建議復查的電話。當她看到醫(yī)生疑惑繼而緊皺的眉頭時,才感覺到異常。醫(yī)生說冬兒的胃里有個直徑兩厘米的息肉,且表面已經(jīng)糜爛,建議冬兒取病理化驗一下。冬兒的身體一向很好,平時頭疼感冒了也不吃藥,生生的挺過去。她很難接受醫(yī)生的話,卻又不得不拿著一打單子去交費,做檢查……
轉(zhuǎn)過街角,便可以看見醫(yī)院大樓,她數(shù)著自己笨重的腳步漸漸地接近目標,感覺每一步都那么沉重,胸口悶悶的,呼吸也有些困難。雨加雪還在下,冬兒想加快腳步,就像只是急著去避這場雨雪。然而,在踏入醫(yī)院門口的瞬間,她又遲疑了,誰也不知道,等待她的會是什么。
門診樓的走廊里站滿了人。冬兒擠過人群,沿著走廊向前走,她要去二排六層的病理診斷室。
站在等電梯的人群后面,冬兒的腦子有些亂。電梯打開了,身邊的人魚貫而入,她卻止步未前。等電梯上升了,冬兒挪著步子,向旁邊的樓梯走過去。
她出來得太早了,走樓梯或許能拉長時間,她害怕漫無邊際的等待。樓梯里格外的清靜,除了冬兒沒有其他人。墻體的上半部是白灰墻,時間久了,變成灰色。下部是白色的瓷磚,也像是蒙了一層灰塵,和大理石的臺階一樣,布滿了灰白色斑點。樓梯的扶手也是銀灰色的,垃圾桶也是灰色不銹鋼的,還有拐角處灰色的天空,此時冬兒才知道灰色是一種多么讓人壓抑的顏色。冬兒的高跟鞋,踏在大理石的臺階上,響聲很大,還有回音,以至于她總懷疑自己的身后好像有人。轉(zhuǎn)了幾次身,發(fā)現(xiàn)只有她自己的時候,突然很害怕,于是,她決定把自己再次拋到喧鬧的人群中。
冬兒推開了三樓的木門。或許是因為那扇門與灰白色不同,在黃色木門的引領(lǐng)下,冬兒長出了一口氣,走向電梯。
四
到了六樓,走廊里三三兩兩的病人在門外等待。幾個女人圍在一起說話。
“這女人可沒有好命,苦熬了一輩子,剛剛要享福,卻得了這毛病。”
“癡情女子負心漢,女人要自己對自己好,別虧了自己。”
“人真得想開了,死了管什么用啊?過不了幾日,男人就娶新的了。”
冬兒從聽見第一句話的時候,就不想聽了,可她還是聽到了最后。在肅靜的走廊里,她認為她們根本沒有必要那么高聲說話,別人想不聽都不行。那些聲音仿佛就是說給她聽的。
冬兒的腦子里浮現(xiàn)出一個身影,高高大大的,卻長著一頭小女孩般柔軟的發(fā),冬兒想起了他為她唱的歌,想起了一起牽手在龍城的街頭散步,想起了輕輕靠在他肩膀時他的微笑……還想起了當她要把自己的手輕輕的交給他,和他牽手一生時,那個影子逃一樣地消失了。她突然特別想他,這種想念比起身體的疾病,冬兒不知道哪一個更讓人疼痛。
病理診斷室的門關(guān)得緊緊的,聽不到里面的動靜。冬兒在門外焦急地等待。
病理診斷室挨著洗手間,不時有男人和女人,從樓道的另一頭走過來。男人還好,女人就不一樣了。高跟鞋的聲音,回響在走廊里,像脫了弦的箭。它們先是碰到走廊的一面墻,后來又折向了對面,再后來又好像折上了天棚。和箭不同的是,它們似乎不落地,在窄長的走廊里肆意地翻著跟頭兒。冬兒盼著高跟鞋走進洗手間,那樣就能有片刻的清靜。可過不了一會,隨著嘩嘩的沖水聲,高跟鞋就要從這一頭,咯噔咯噔地奔向走廊的另一端。
冬兒很想走上前去,從手包里拿出幾元錢,然后對她們說:“求求你們,去修鞋的攤兒釘一塊膠皮吧,這種響聲太可怕了。”可她沒有勇氣。此刻,她自己也要去洗手間,除了內(nèi)急外,那里或許沒有這種聲音,可以獲取片刻的寧靜。
五
冬兒想邁步時才發(fā)現(xiàn)腳有些麻,她站在樓道里已經(jīng)好一陣了。當?shù)谝荒_落地的時候,她同時聽到了自己的鞋跟的聲音,釘了膠皮的鞋跟兒有些悶,就像是在箭的頭兒上綁了一塊薄布,卻仍然在走廊里七扭八歪地折來折去,她這才知道空蕩的回聲并不是膠皮能解決的。她還得去洗手間,為了逃避那種聲音。她很想把自己的鞋脫了,光著腳走過去。可她終究沒有那樣做,因為她忽然想起在她打量身邊來來往往的人的同時,她們也在用異樣的眼光在注視著她。
冬兒高抬腳,輕落步,就像剛才她盯著別人的鞋跟兒一樣,死死地盯著自己的鞋子。抬起,落下,再抬起,再落下。在她數(shù)到第二十八步的時候,終于進了洗手間。
地是濕漉漉的。再邁出步子,便換了一種聲音,啪嘰啪嘰的。在她慶幸暫別那種聲音的時候,她忽然瞥見一角污水池的下水道處正在不緊不慢地往外冒著污水,緊接著她嗅到了一股難聞的說不出的味道。條件反射一樣,她捂住了嘴。
病理診斷室的門終于敞開了。里面有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正在大聲地笑著。冬兒很納悶,她們每天都在判定病人死活,卻怎么能夠如此輕松?她起身倚在門口,一只手頂住胃部,一邊觀察她們的言行舉止。三個穿白大褂的人,感覺到了晃動的人影。不約而同地抬起頭。看了她一眼,又若無其事地繼續(xù)低頭說笑。
“有事嗎?”一位醫(yī)生的聲音打斷了冬兒的思緒。
“哦,我是來取病理報告的。”
“什么名字?”
“冬兒。”
“外面等著吧,十一點出結(jié)果。”
啪。啪啪?明明是只關(guān)了一下門,可冬兒感覺是響了兩下。她看了一眼戴在自己手上的表,時針到了十點半
等待的半個小時對于冬兒,好似一個世紀般的漫長。
終于,“喂,你進來!”
冬兒“嗖”的一下,竄到診斷室的門口;猶豫了一下,大踏步地走了進去;之前等待的焦急與恐懼,此刻全沒了。就像是一位犯人,經(jīng)過了若干次的審訊。到法庭接受判決的時候,內(nèi)心反而是平靜的。
“平時有什么癥狀?”醫(yī)生頭也不抬,隨口問冬兒。
“我我我……”冬兒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表達有些困難。她忘了自己都是什么癥狀。大約用了四十秒的時間,冬兒生生把淚水咽了回去。終于。趕在醫(yī)生抬頭望她的前一秒鐘,鎮(zhèn)定了下來。“大夫,我的病理有問題嗎?”
醫(yī)生的頭發(fā)被藍色的頭套罩得很嚴實,口罩上面露出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抬起頭的同時,皺著眉頭,好像要努力地看清冬兒的樣子,又仿佛是為了托住眼鏡的重量。“嚴格地來講應(yīng)該這樣,從取下的兩塊活檢來看沒有發(fā)生惡變。”
“可能沒事嗎?”冬兒俯下身子,幾乎要貼近醫(yī)生了。
“不是可能,活檢部位肯定沒問題。息肉表面的糜爛是由于慢性炎癥引起的,做一個小手術(shù),將息肉切除就沒事了。”
這時候,冬兒的淚落下來了。她不想再咽下去,索性就讓它們流吧,就像窗外三月的小雨。
是啊,有什么比活著更好呢?冬兒忘了是怎么走出診斷室的門,忘了是怎樣和醫(yī)生道的別。高跟鞋踩在醫(yī)院的走廊里,再次發(fā)出響聲,卻是歡快的。仿佛是一串串跳動的音符,上下左右地歡唱著——正是因為有了走廊的回聲,才顯得格外悅耳。
[責任編輯 蘇 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