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嶺灣,位于青龍滿族自治縣北部與相鄰縣的交界處,地球上一個普通的地方。因青龍河在那兒依山轉了一個彎而得名“灣”,至于“老嶺”,與縣內風景名山祖山的古名相同,據說也有來歷,暫未知之所以然。又因其處于青龍河在青龍境內河段的最上游,是青龍人溯探青龍河之源的必經之處而受到青龍人的關注。青龍河,發(fā)源于燕山山脈的七老圖支脈,流經平泉、凌源、寬城、青龍、盧龍、遷安、灤縣等七市縣注入灤河后納歸渤海,河道全長二百二十余公里,在青龍境內流長占總長的二分之一多。千百年來,青龍河水奔騰不息,淤積肥沃、滋澤浸潤著其流域內的山川土地;哺育、伴隨兩岸世世代代的人民從古代寂靜、貧困與戰(zhàn)亂喧囂的交錯周折中,逐漸走向今天活躍、富強的和平繁華,因而被青龍人尊稱為母親河。
農歷六月,時值盛夏,干旱少雨,酷熱難捱。正在無法排遣酷暑給人們帶來諸多煩惱的時候,有幸參加縣作家協會舉行的游歷老嶺灣活動,使我曾經干渴的心田又一次得到了母親河水的滋潤。
游歷之日,天道作美。早晨,持久干燥的天空下起了柔和的中雨,在人們送走多個夏夜的燥熱后,迎來了雨中清晨的涼爽。八時許,天轉晴。雨后朝陽告訴大家游歷活動即日可行,是否延誤時間的暫短猶豫轉瞬消失。同行廿余人乘坐在中型客車里,于幸會的歡聲笑語中駛向需要人文關懷的老嶺灣——
佇立在青龍河邊縱目四周,老嶺灣的地理環(huán)境大致呈環(huán)山抱水形,四壁青山環(huán)抱中的一灣流水自東北向西南淌著,河面寬處約三十余米。四壁青山,草木蔥蘢,青翠悅目;一灣流水,碧波平緩,氤氳宜人。我挽起褲筒光著腳于河面寬處近膝的淺水中橫向趟了個來回。六月的河水不涼也不熱,浪花中有我童年的記憶:河邊水草叢生,些許雜色小花點綴其間不太惹眼,好多昆蟲紛飛,玄翅豆娘最是繁忙。徐步行至水灣轉折處,是灣內積水最深的地方。注目灣之東側,眼前一彎峭壁屹立巍然,倒影映于水面之中。數幾男孩赤身立在壁腳磐石上反復跳向深水里“狗刨”游泳,攪得峭壁倒影時明時暗,若有若無;棲居于峭壁上的許多山雀飛來飛去,落此落彼。或啾或鳴,鳥語禽言;仰望藍天如蓋與四周山巒渾然相連,紅日周邊飄舒著數片潔白的云,像是一朵放大了的天女木蘭花開放在天空。相傳古時曾有散花夭女偶爾居住在峭壁上的石洞中,于今已不知何往,或因慕云的柔潤而匿于云?或因畏日的酷烈而隱于水?水灣西向百余米處,是一條弧形的防汛堤壩與水灣互為表里,將水灣西岸勾畫得狀似一彎新月,淡黃色的沙灘顏如昨夜月華清輝;村莊坐落在堤壩北面的山之南麓,掩映在以白楊為主的樹木中。房舍高矮參差、小有差異,房蓋顏色青紅相間、少許不同。廢興,不知曾變遷過幾條巷陌。繁衍,世代居住著百姓人家;村邊農田,一片濃綠。兩位身著紅上衣、面容姣好不施粉黛像是同胞姊妹的中年農婦正在責任田里勞作。我近前問好后打聽一些有關老嶺灣的情況,得到了爽快的笑語回答。走出老遠后,因未忘問話時的情景又回首復望,兩位農婦的身影在視覺中已小似圓點。心想,萬綠叢中勞作著兩點動態(tài)的紅,寫意出來的正是勞動的實與美麗的真;村后山勢巍峨雄渾,山頭圓鈍儼然駝峰;村前延伸著村村通水泥路,約有一華里長路段的兩旁栽滿了成片的速生楊已在七、八年輪以上,枝葉茂密,遮天蔽日,形成一條存在于生態(tài)中的清涼與幽靜的林蔭路,與村外不遠處的一座十數孔水泥橋蜿蜒相連。青龍河溫和、柔美地經多個橋孔一分為數流而下后又合流歸一,掉頭向南舒緩地流去……
如此集天、地、山、水、人于同一時空內的“天地山水人家立體圖”,在幽燕山村雖非比比皆是,但卻多處可見。作為青龍河的子孫,我被老嶺灣所感動,也為老嶺灣而驕傲。感動于她由多方位、多層面構成的多姿多彩的外在立體美。驕傲于她集合著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諧趣;天中有地、地中有天,天地互補;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天中有人、人中有天,天人合一豐富多元的立體內涵。感之于景,思之為情,情歸于理,言出心聲:立體美感老嶺灣!
立體美感老嶺灣,幽燕山村的縮影,天人合一的象征。是的,人類生在自然的天地山水間,天亦生在人類的社會文化中。離開自然環(huán)境這一客觀基礎條件,人類的生存將無從談起。沒有人類理性思維能動地對自然環(huán)境及規(guī)律進行正確的認知并給予愛的欣賞與保護,自然之自然,可能是荒蕪的植物混亂,或許為混亂的動物荒蕪;泉聲出于高山流水始發(fā)江河之源,是為山中有水。海洋托出高山陸地。乃見水中有山。水為動,山為靜,早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之圣人言;天囊括地于其中,地是天的組成部分,無地則僅存“天空”,正是天地互補;動、靜相對而言,自然規(guī)律運行其中。自然規(guī)律,蘊涵于立體世界中縱橫交織的多元同一的內在聯系。違背自然規(guī)律,人之大謬,順應之,則是天人合一。
老嶺灣,地球之一隅,宇宙之一粟,美感其外。認知其內,可見天人合一之一斑。此地不是世外桃源,相似相通于人間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