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原滿族自治縣是一座風光秀麗、景色怡人的山水城市,更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濃郁民族風情的文化之鄉。近年來,清原滿族自治縣文聯結合清原的實際,充分調動廣大文藝愛好者的積極性,卓有成效地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文藝創作活動,為全縣的“四個文明”建設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搭建平臺,廣泛開展各種文藝活動
近年來,文聯組織各協會會員,積極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類展賽活動。先后有三十人近四十幅的書法、美術和攝影作品參加了《遼寧省紀念農村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書畫展覽》和《撫順解放六十周年、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書法、美術、攝影展》以及《撫順市首屆少數民族美術、書法、攝影展》等活動,并分別取得了一、二、三等獎和優秀作品獎的好成績。還圍繞縣里的中心工作,組織開展了全運會、稅法宣傳以及節慶日等美術、書法、攝影展四次。特別是縣文聯組織我縣書法、美術、攝影骨干,為縣賓館創作了三十多幅作品,對大廳、餐飲部、客房進行了藝術包裝,使縣賓館顯得更加輝煌、高雅,既展示了清原人自己的藝術作品,也起到了很好的對外宣傳作用。兩年來縣文聯組織編印了《中國·清原》大型畫冊、《清原書法、美術作品集》以及《在清原的土地上》、《魅力清原》、《夢醒紅河谷》和《滿鄉風流》四本系列叢書。同時,還積極為退休老局長崔洪達同志編印《楓葉之歌》一書。
二、加強文藝隊伍建設
2002年縣文聯下設六個協會,有作家協會、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音樂舞蹈家協會、攝影家協會和交誼舞協會,有534名會員。近年來由于加大了文藝隊伍建設的力度,各協會充分發揮了文藝人才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建設中的作用,他們的美譽度不斷增加,因此廣大文藝愛好者紛紛要求加入協會組織,僅兩年來協會會員就增加了177人。目前我縣藝術家協會共有會員711人,成為繁榮我縣文藝事業的一支頗具實力的有生力量。
三、文學創作出現可喜局面
2008年11月,清原出版了歷史上第一套系列叢書——作協秘書長康喜鵬的故事集《在清原的土地上》;作協主席生曉霞的散文集《魅力清原》;作協副主席丑躍旭的小說集《夢醒紅河谷》;作協會員常華的通訊集《滿鄉風流》,這套堪稱清原文學史上首開先河的藝術典籍,為宣傳清原、歌頌家鄉、提升人氣、凝聚力量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9年9月,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十九歲的小作家蘇渤創作的長篇小說《繁殤花逝》;同年11月,《中國詩歌》編發了蘇渤創作的組詩《拒絕醒來》。
吉林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李文學創作的《雷鳴詩集》(共三卷)。
作家協會秘書長康喜鵬編創的民間故事《烤全羊》被中央電視臺七頻道《每日農經》欄目攝制成新聞片。民間故事《和坤與英額門》、《松山仙洞》、《天然石佛》被遼寧電視臺第一時間、黑土地、新北方欄目攝制成新聞片。同時,故事《和坤祖籍在清原》和《周建華》、《王仁齋》、《南口前伏擊戰》被撫順電視臺改編成大型系列專題片。康喜鵬還為南口前天然石佛、枸乃甸紅石砬子、英額門柳條邊、大蘇河三十道河抗聯密營、夏家堡砬子山,撰寫了二十多萬字的宣傳推介材料。2009年10月,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了康喜鵬創作的滿族長篇小說《從英額門走出的和坤家族》。
2008年,縣作協常務理事丁彥出版了長篇小說《守望》。
被譽為“當代保爾”的撫順市“百姓雷鋒”稱號獲得者、殘疾人作家、縣作協副主席袁存泉創作出版了長篇小說《冰凌花開》、《讓生命歌唱》。
縣作協副主席韓翼、作協常務理事張穎編輯出版了頗具滿鄉特色的《清原滿鄉風情集》。
縣作家協會會員、金發商廈副總經理吳金寶創作的長篇小說《城外》剛剛印制完成。
此外,縣作家協會今年還組織會員向各大文學刊物投稿一百多篇(含詩歌、散文、小說、故事、報告文學等),這些都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提升清原知名度、美譽度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目前,清原縣文聯正以開展“四德”活動為契機,積極編印《“四德”活動叢書》。各藝術家協會也把挖掘、整理、繼承和發揚清原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把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重要職責,不斷提高認識,做出貢獻。
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藝是人民奮進的號角。讓我們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勵精圖治,奮發有為,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和具有清原特色的優秀作品,為把清原建設成現代化的文藝強縣而努力奮斗!
[責任編輯 宋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