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產業被譽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文化產業的發展標志著一國(地區)的綜合實力。本文回顧了國內學者對文化產業概念的研究,并總結了進十年來文化產業研究文獻的代表作,得出國內研究的特點和不足,可為進一步研究文化產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產業 概念 文獻
早在冷戰結束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就在《文明的沖突》一文中指出:21世紀的競爭將不再是意識形態的競爭、經濟的競爭、軍事的競爭,而是文化的競爭。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文化產業的提出僅半個世紀。但其發展速度足以令人瞠目。隨著文化戰略地位的不斷提升和文化經濟價值的日趨重要,它已成為許多國家的戰略產業和支柱產業。文化產業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是未來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為了使我國文化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很有必要對學者們的研究進行總結和回顧。
一、文化產業的概念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代表阿多諾和霍克海默于1947年在他們聯合撰寫的文章《啟蒙的辯證法》中首次使用了“文化產業”一詞。此后,盡管對文化產業概念的研究很多,但時至今日,國際上仍沒有一個統一界定,如表1所示。
日本的日下公人認為,“文化產業是創造某種文化,生產與銷售文化產品的行業。”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大眾文化研究所執行主席賈斯廷,奧康納認為,“文化產業就是指以經營符號性商品為主的那些活動,這些商品的基本經濟價值源于它們的文化價值。”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葉朗認為,“文化產業是由市場化的行為主體實施的,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為目的而提供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的大規模商業活動的集合。”
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產業促進法立法研究課題組認為,“我國對文化產業概念的界定過于寬泛,新的國家文化產業框架體系,應該具有清晰地核心產業和明確的重點產業,其結構應是一個有核心產業為‘頭部’,重點產業為‘兩翼’,其它產業和相關產業為‘尾部’的雁形結構。”
二、國內研究文獻回顧
我國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對文化產業理論進行探索和研究。2000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化產業”這一概念。隨后,在十五、十六、十七大報告中,文化產業地位逐步攀升,成為了20年來我國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
近些年來,我國對文化產業的研究也是越來越重視,從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98年以來篇名中含“文化產業”的文章登載數量對比也可以看出,如圖1。

這些文獻既包括對文化產業政策及體制的研究對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的研究,也包括文化產業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研究等。
(一)文化產業政策及體制研究
傅守祥(2004)指出。文化體制改革已成為當前制約我國文化發展的瓶頸,推進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把握好經濟與文化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市場化的步伐。
章建剛(2003)回顧了文化產業的改革歷程以及相關文化政策的出臺,并以廣州地區對報業的探索為例,總結經驗。提供借鑒,為未來政策的出臺做出了指向。
胡惠林(2005)、仇小敏、高劍平(2005),孔向東(2004)等,對此也做了相關討論。
(二)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趨勢、存在問題和對策研究
祁述裕、韓駿偉f2006)深入分析了新興文化產業在當代文化產業中的地位與作用,并指出未來文化產業的主要發展趨勢,即新興文化產業將引領文化產業潮流。部分傳統的文化行業將逐步走向衰微,適應市場需求的文化行業將繼續保持活力,文化內容將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胡惠林(2006)指出,文化產業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也將面臨自身增長方式的戰略性轉移。以版權產業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將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流和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強弱的戰略性標志:能否把文化產業的積極成果轉化成可供公共文化消費的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經濟效益轉化成社會效益,為社會公平和公民精神健康提供價值體系和價值觀支持,將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新的價值取向和衡量標準,
除此之外,張曉明、章建剛(2002),王琳(2004),郭來法(2004),王小英(2006),趙繼倫、畢秀梅(2006),吳宏放(2006),楊吉華(2007)等人也有相關文獻論述。
(三)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
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的研究。是當今研究的主流。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文化產業與城市經濟,包括城市發展和城市競爭力的研究;二是文化產業與國際經濟,包括全球化下的影響、國際競爭力的研究。代表文獻有:
林拓、張修桂(2003)從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與城市創新能力、文化產業空間集聚與城市環境引力、文化產業結構優化與城市功能活力三方面論證文化產業與城市競爭力的互動,并提供了三大戰略選擇。
祁述裕、殷國俊(2005)通過建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對國際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有代表性的國家文化產業競爭力指數進行測算和比較,分析中國文化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和劣勢,并對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出若干建議。
還有來自趙振宇(2002),汪凌云(2005),花建f2005),鄭林(2005),李國剛、張志剛(2000)等人的文獻。
(四)其他研究
近兩年來,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金融產業的互動與結合、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等成為了熱點。還有部分文獻重點討論了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主要文獻有:崔向陽(2008)的《南京市都市圈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互動研究》,高金嘩(2006)的《文化產業的經濟屬性與集群發展》,紀建悅、燕欣春的(2006)《我國文化產業融資機制問題的探討》,陳玉玲的(2008)《創新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等。
除此之外,對文化產業研究的專著數量也大幅增加。最早向中國系統介紹文化產業的著作應該算是日本學者日下公人的《新文化產業論》。還有胡惠林的《文化產業學:現代文化理論產業與政策》,花建的《論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的優化配置》,江藍生,謝繩武、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等人主編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謝名家等著的《文化產業的當代審視》,柯可主編的《文化產業論》,花建、巫志南、郭潔敏、王國榮、吳文娟的《文化產業競爭力》,林拓、李惠斌、薛曉源主編的《世界文化產業發展前沿報告》等。
三、研究述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文化產業的研究呈現了新特點:
第一,以往文化產業的研究更多注重自身的發展,如文化產業的功能、特點、文化產業現狀、發展文化產業的對策、文化產業政策和體制等,較少引入管理學、經濟學的知識。而2004年以來,特別是近兩年,文化產業與其它產業的互動研究越來越多,如與數字化產業、商業產業等,并且文化產業與新興產業的研究成為了當今主流,
第二,以往注重文化產業對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的影響,比如北京、上海、廣州、長沙等。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關注少之又少。而2006年以來,農村文化產業的研究陸續增加,開始關注農村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出路、政策等,以城市文化產業的成功案例為借鑒。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三,由于缺乏統一的概念界定。以往的研究大多側重于定性分析,經濟學、數學的研究方法很少被引用。自2004年國家統計局公布文化產業分類及概念以來,統計數據日益豐富,定量分析越來越多,為實證研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