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內蒙古的農牧區扶貧開發處于資金投入更多、各項政策措施更加得力,貧困群眾更直接受益的時期。但不能忽視的是,內蒙古在解決溫飽、消除絕對貧困、緩解相對貧困方面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通過區域性的開發,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將會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幫助。
關鍵詞:內蒙古 貧困 現狀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自治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帶動下,經過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內蒙古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全區農村牧區貧困人口由2001年末的183萬人減少到2008年末的66萬人,每年減少10萬人以上;絕對貧困發生率由15.2%減少到7.2%。應該引起重視的是。已經脫貧的農牧民是較低水平的脫貧。當前,內蒙古扶貧開發工作已經進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推進的扶貧開發戰略,因此,扶貧開發的對象和重點都發生了變化。根據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如何比較準確地測算農牧民的貧困現狀,并恰當地確定符合我區農牧民生活實際的貧困標準,據此深入分析我區農村牧區貧困人口分布及致貧原因,為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保證我區扶貧戰略目標的實現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貧困標準的制定
貧困標準,是測定和計算人們依靠勞動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維持基本生存的界線和尺度。
內蒙古現階段農村、牧區生產力水平較低,農牧民的整體消費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處于低層次的狀態。農牧民的貧困主要表現為絕對意義上的貧困。因此。測定我區農牧民貧困標準應以生存條件滿足為前提。測定農牧民貧困的方法很多,普遍使用的方法有:收入法、支出法、熱量標準法、計算恩格爾系數等。由于我區農村、牧區發展的歷史條件和客觀條件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有所不同,僅僅使用單一的方法來測定農牧民的貧困標準不能夠準確反映農牧民的實際消費情況,因而,應把多種方法結合起來考慮。互相驗證,才能比較準確地測定現階段我區農村、牧區的貧困標準。
統計指標是社會主義經濟現象的客觀反映,為了便于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間的對比,同時又能科學地確定我區農牧戶的貧困標準。應本著全面、側重、簡明、穩定可操作原則,選擇能夠反映農牧民生活水平質量的指標作為衡量貧困的重要依據。根據我區農牧民調查的現有資料,主要選擇以下三個指標:1.熱能消耗指標;2.人均純收入;3.恩格爾系數。
為進一步完善我區扶貧開發戰略和扶貧政策體系,根據十七大和十七屆三全會有關精神,在綜合分析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貧困現狀的基礎上,依據國家確定的2008年扶貧標準,從我區農牧民不同消費支出水平實際出發,自治區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出我區農區和牧區扶貧標準,確定2008年我區農區標準為:農民人均純收入1560元,牧區標準為牧民人均純收入1800元。
二、內蒙古農村牧區貧困分布狀況
內蒙古全區邊境沿線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貧困農牧民、蒙東丘陵山區沙區貧困地區、陰山風蝕沙化區貧困地區、黃土高原溝壑區貧困地區四個區域,貧困人口分別為6.9萬人、51.1萬人、23.4萬人、7.8萬人,貧困人口占該區域農村、牧區人口比重分別為7.6%、55.7%、25.5%、8.5%。筆者認為,僅從農牧民收入衡量內蒙古自治區的貧困分布略顯片面,而進行宏觀綜合更有現實意義。用其他方面的研究進行貧困分布比較也有一定的參考性。
內蒙古農村牧區貧困人群大部分生活在生態環境脆弱和自然條件惡劣地區。貧困程度深,發展條件差。發展能力弱,因災致貧返貧現象比較嚴重。另外,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維持溫飽費用高。產業結構單一,非農收入比重小。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公共服務明顯不足,出行難、吃水難、住房難、就醫難等問題十分突出。因地廣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嚴寒等因素造成的農牧民生產生活成本大,維持溫飽費用明顯偏高。因條件所限,內蒙古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自治區農牧區貧困標準難以客觀反映各盟市農牧區貧困狀況。目前,各盟市貧困標準無法統一,無法確定以行政區域劃分的貧困人口在各盟市的分布。本文采用了按經濟類型區連片分布作為農村、牧區貧困分布的依據。
三、內蒙古農村牧區貧困成因
貧困的出現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因素。但歸納起來,或主要根源于所處的地理條件惡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或主要根源于國家經濟開發部署不盡合理等,在我區,這些因素都兼有之。內蒙古現階段農牧戶貧困也主要由這幾個因素造成。
(一)自然條件的限制
貧困農牧戶主要分布在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老、少、邊地區,由于這些地區交通閉塞、技術落后、信息不暢、經濟開發緩慢、生產力水平低下。嚴重制約了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提高,農牧民無法也沒有能力接受先進的生產方式,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占據了他們生產、生活的主導地位。因此,農牧民沒有更多的收入來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二)農村牧區人口素質不高
對大多數農村牧區勞動力而言,接受專業技能培訓提升素質更具有意義。一般的農業科技培訓的內容多是農牧業適用技術,掌握了這些技術,農牧民可以提高種植和養殖水平,直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達到農牧業增產、農牧民增收的目的。目前,我區對農村牧區勞動力的專業技術培訓十分薄弱,很多農牧民終身沒有接受過職業培訓。也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活動。農村、牧區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跟不上先進技術發展的水平,創收不易,難以擺脫貧窮困境。
(三)農村牧區經濟體制不完善
往往把農區體制轉軌的方式照搬到牧區,在牧區采取“一刀切”的牲畜戶有戶養的體制轉軌模式。另外,因人口數量增長造成文盲半文盲人口增多、身體素質差以外,貧困農牧戶還存在因循守舊、商品經濟觀念淡薄、接受新事物、新技術能力弱和小富即安的自我滿足心理,而這往往又是勞動生產率低、經濟效益差的最重要根源。
(四)生產力發展不平衡
貧困農牧戶的產業結構單一,消費主要依賴傳統的種養業收入。在種養業收入中。又有很大部分用來滿足自身消費,一般很少轉化為現金收入。商品率低下,既影響農民當年的消費,也影響下一年度用于擴大再生產的積累,農牧業生產只能處于傳統經濟的循環中。
四、新時期內蒙古農村、牧區反貧困的政策建議
(一)合理確定農村牧區扶貧對象
我區新階段的貧困標準需要根據現階段農村牧區居民收入水平和分布結構,結合營養、其他需求和地區經濟發展來確定,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逐步趨向合理。貧困標準的制定可以更好地保證扶貧實際工作的連續性。扶貧對象的確定要改變目前以縣為單位的做法,確定扶貧對象直接面向貧困農戶,則意味著自治區的扶貧對象不再是貧困地區而是貧困人口:國家扶貧工作的受益者不再是貧困地區的各級政府,而是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
(二)建立合理的農村牧區反貧困體系
為適應反貧困新形勢,需要建立一個在解決溫飽基礎上能進一步發展的反貧困體系,因此必須對現行反貧困制度進行改革和創新。第一,要明確政府反貧困的職能和政府各部門在反貧困行動中的關系。政府的反貧困職能應該定位于保障設施、營造環境、引導發展等層面上。第二,要把反貧困行動納入整個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在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時把反貧困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反貧困本身而言,也需制定科學的長期規劃,因為扶貧本身就是一個長期活動,需要保持一個連續持久的政策穩定人心,減少因政策波動而造成的損失。第三,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發展可持續的種植業、畜牧業及鄉鎮企業,特別注重農牧林草的協調發展。因此,以輸出勞務、異地開發等形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要與有效增加農牧業勞動的投入量、實現農牧業的產業化同步進行。
(三)加強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牧區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快生態環境建設。解決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問題,加大該類地區發展節水農業和抗旱農業支持力度。加快水土流失沙化治理和山區綜合開發,確保生態脆弱地區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避免農村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反應。加大貧困地區道路、通信、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另外,水利和電力在農村發展中的地位更不應忽視。在我區年降雨量嚴重不均、不足的情況下,應注意雨水的集蓄利用和積極防旱預警,以盡量減少農牧業在旱災中的損失。還應在飲用水困難的地區,積極應用先進的鑿井技術解決困難群眾的生活用水問題。在電力方面,應讓邊遠落后地區的家庭實現在農牧業生產中方便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