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保護古城風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古城風貌的保護內容和保護方法兩個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討,認為古城風貌保護包括古城空間格局、古城自然環境和城市建筑風格三部分內容,針對保護內容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保護方法,以期指導歷史文化名城古城風貌的保護。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 古城風貌 保護內容 保護方法
一、國內外同類研究工作現狀
國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工作起步較早。19世紀,一些發達國家對歷史文物建筑通過立法確定下來進行保護,如法國的《歷史建筑法案》,英國的《古跡保護法》,日本的《古神社寺廟保存法》,但這個階段只是限定單個歷史建筑的保護研究。1964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著名的《威尼斯憲章》。該《憲章》指出,文物古跡保護不僅是單個建筑物保護,還包括一定規模環境的保護,說明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成片建筑群、地段開始納入研究范圍。1987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通過《華盛頓憲章》,確定了歷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圍的歷史城鎮、城區的保護。至此,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進入完善階段,
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特有的概念,相當于國外的歷史文化遺產。1982年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公布后,我國進行了很多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實踐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如平遙、麗江和蘇州等歷史文化名城的古城風貌保護比較完好,但也有很多名城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遭到破壞,例如西安、成都等。不少城市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但由于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很多承載歷史文化的物質實體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與破壞。能夠“讀”出歷史的事物(古建筑物、歷史街區等)已寥寥無幾,許多新建筑又缺乏地方和民族的文脈,降低了城市的文化價值,古城整體風貌也遭受到一定的破壞。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對歷史文化名城古城風貌的保護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古城風貌的保護內容和保護方法。
二、古城風貌保護內容
古城風貌(historic city landscape)是指反映城市歷史文化的建筑形式、環境特征、(包括建筑高度、體量和色彩,路網,水系,格局和街巷、綠化空間等),以及歷史和傳統的文化環境等方面的整體面貌和格調。這一內容較為廣泛,涉及的內容具有整體性與綜合性的特點,在實踐中通常包括古城空間格局、自然環境及建筑風格三項主要內容。
(一)古城空間格局
包括古城的平面幾何形狀、方位軸線以及與之相關聯的道路骨架、河網水系等。它一方面反映城市受地理環境的制約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會文化模式、歷史發展進程和城市文化景觀上的差異、特點。
(二)古城自然環境
城市及其郊區的景觀特征和生態環境方面的內容,包括重要地形、地貌和重要歷史內容,以及有關的山、樹木、原野特征。城市的自然地形環境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城市建筑風格
有鑒于建筑風格直接影響城市風貌特色,在古城中如何處理新舊建筑的關系,尤其是在文物建筑、歷史地段周圍新建筑風格的處理與控制是必須深入探討與研究的問題。此外還包括城市新區的建設如何繼承傳統、創造城市特色的內容。建筑風格應包括建筑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色彩、平面設計乃至周圍建筑的關系處理等多因素綜合性內容。
三、古城風貌保護方法
古城風貌反映了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風貌與特色。保護應該從全城出發,而不能單從古城的幾個珍貴文物或地段出發。因為即使劃定了文物或地段的保護范圍,制定了保護辦法,但周圍環境變化不受控制,古城的整體風貌特色也就保不住。因此,必須采取整體性和綜合性的措施對古城風貌進行保護與控制,一方面,對體現城市傳統風貌特色的原有因素實施保護;另一方面,對影響城市風貌特色的新建因素實施控制和引導。從而達到保護與發展的整體協調。根據古城風貌的保護內容及其它古城在保護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保護古城風貌:
(一)開辟新城區,保護老城區
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一方面滿足了城市的擴張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對古城風貌進行了整體性保護。這一點,蘇州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舊城改造,調整產業結構
這里所說的“舊城改造”不是“拆舊建新”。而是“保舊改新”。即保護能夠反映歷史風貌的歷史地段、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及歷史環境要素,拆除或整治破壞歷史風貌的新建(構)筑物;另外進行產業調整,突出老城區的居住和商業功能,外遷影響風貌和環境的工業。
(三)分級保護,劃定保護區
根據古城風貌的構成要素的分布情況。采取分級劃定保護區的方法來保護古城風貌。一般劃分為風貌核心區、風貌控制區和風貌協調區三個級別。風貌核心區以保護、保留為主,允許必要的修繕,而絕不允許新建:風貌控制區以維修、維護為主,新建建筑在體量、高度、色彩及風格上要進行控制;風貌協調區以整飭、協調為主,可新建建筑,但風格上要與整體協調。
(四)保護視線,高度分區
保護視線通廊,進行建筑高度控制也是保護古城風貌的重要方法。一般劃分為建筑高度控制區、引導區和發展區三個界定區間,對古城風貌影響比較大的區域可作為建筑高度控制區,區內需要進行建筑高度控制,以保護風貌;能體現城市天際線而又不影響古城風貌的區域可作為建筑高度發展區,建造高層建筑;建筑高度引導區處于兩者的中間地帶,區內建筑高度以引導和協調為主。
四、結束語
歷史文化名城古城風貌的保護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沒有科學的保障制度,再好的保護理論和方法也只能流于形式。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上個世紀以來所經歷的變遷和遭到的破壞深刻地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建立科學的保障體系是不容易的,因為它涉及到職能部門的協調、公眾的積極參與、保護資金的來源、地方性法規的制定等諸多理論與實際問題。這是今后值得長期研究的一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