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超對接”是多贏模式
(一)對超市
越來越多的超市采取農超直接對接的方式解決生鮮經營中的貨源,在與主產地訂立購銷合同后,經檢驗合格的農產品直接進超市出售。蔬果超市的經營者認為,通過這種模式,超市得到了質優價廉的商品,從而形成價格競爭優勢。
這些直采農產品的更大價值是以“優質低價”吸引更多的客流來到商場,促使他們選購高利潤的商品,從而提升商場的銷售額和利潤率。如在家樂福的大部分門店內,生鮮農產品區域約2/3的面積留給了價格較低的常規蔬菜,主要目的就是吸引顧客。這種“農超對接”方式被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是未來超市生鮮經營的方向。
(二)對產地農民和農產品流通企業
“農超對接”帶給農民的機遇顯而易見。通過這種模式,超市可以把中間商的利潤補貼給農民,農產品的價格相對更高,農民得到了實惠。家樂福中國區生鮮總監說,通過“農超對接”,家樂福的生鮮農產品采購成本平均可下降10%—20%,由此增加的利潤一部分回饋給了農戶,另外一部分則讓利給了消費者。
同時,農產品進超市是商品化生產成熟的標志,是農產品質量、產量、包裝、宣傳等多方面綜合實力的體現,只有進超市,才能使農產品變為商品,才能發揮品牌效應,真正實現農產品的增值。超市在引導消費者理念的同時,也引導了農產品生產的方向,培育了眾多精品名牌產品,帶動了農產品流通企業實現規模化、現代化。
(三)對消費者
消費者對健康、安全食品的要求,直接促進了“農超對接”模式的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開始在超市集中出現。“農超對接”是食品安全的保證。超市里有農藥檢測環節,能夠保證農產品的食用安全,同時,超市直接采購,減少了中間環節,使商品價格低廉,并且超市明碼標價,不缺斤少兩。在“農超對接”的模式下,超市開始更多參與到農產品的上游生產中去,從標準制定、技術指導、質量檢驗,到統一加工、配送,從各個環節保證產品的安全。
二、“農超對接”的困局
(一)農產品缺乏深加工
資料表明,目前,我國二次以上深加工的農產品只有2成,發達國家已占8成;我國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為0.85:1,發達國家為3:1;我國居民食物中工業化生產的食品僅占20%左右,而發達國家已達70%以上。例如,以玉米為原料加工產品,目前我國只能加工130多種,而歐美發達國家玉米食品多達1800多種。
(二)農產品流通企業品牌經營意識薄弱
農產品企業的品牌意識仍然不強,重眼前、輕未來現象嚴重,品牌建設投資不足。中國是個農產品大國,但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往往缺乏品牌資源整合能力。于是,品牌缺失、品牌經營意識薄弱成為中國農產品營銷的最大短板。不少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品質低、價格低、無品牌、同質化高、競爭力差。這其中相當部分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他們生產的產品以低附加值的低端產品為主,蘿卜青菜裝筐就賣,加工鏈條短、產品單一、技術水平較低。大多數企業沒有研發能力、沒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有自主品牌的寥寥無幾,主要靠貼牌生產,沒有定價權和議價能力,沒有市場主導權。
(三)物流費用較高
在從批發市場采購到“農超對接”的轉變中,目前因為農民和超市都沒有運輸和保鮮能力,第三方物流費用較高。由于運輸冷鏈控制不成熟,所以損耗大。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主要以常溫物流為主,且存在著不合理的包裝、運輸、儲存現象,致使鮮活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損耗很大。調研數據顯示,進入流通的蔬菜、水果損耗率均在10%以上。事實上,這部分損耗就攤到了消費者的頭上。例如10箱菜,在運輸過程損耗一箱,只剩下9箱,那么超市仍然付10箱的款,成本提高,售價必然就高。
三、破解“農超對接”困局的策略
(一)研究市場,在農產品開發的“深”字上下功夫
1.建立農產品深加工基地
加快原料基地建設,圍繞良種化、規?;?、品牌化,促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發展壯大,滿足日益增長的加工原料需求。圍繞市場,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基地建設支持力度,在關鍵技術、關鍵環節給予補貼,重點扶持良種繁育基地、集中育苗基地建設及品種示范園建設。
2.探索利益聯結機制
建立與農戶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核心,是企業獲取原料供給、農民實現穩定增收的重要保證。堅持自愿、平等互利、風險共擔的原則,充分考慮產業特點、市場發育狀況、企業經營能力和農民的認識程度等因素,探索多種形式的利益分配方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調動參與各方的積極性,形成推動產業化經營的強大合力。
3.在“深”上下功夫,提高附加值
目前來看,簡單、粗放式加工的農產品基本飽和,而有個性和特色的農產品加工還不多。經營者應該深入調查,從多層次、多類型的消費中找出新的需求點,推出適應市場的加工產品。創新賣點,將農產品深加工成醫藥、保健食品后,其產值可以倍增。改善設備、技術等條件,在產品品質提升、形式更新、工藝改進上“深”下功夫。只要找到或創出市場賣點,就會贏得市場。
4.在“綠色”上做文章
如今,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已從過去的“滿足溫飽”階段進入了“追求保健”階段,對食品不僅講究口味,更注重營養保健。響應消費者“保健”需求,針對市場需求變化,改變思路,從生產有機農業“綠色產品”上做文章,加工出符合人們需求的產品。
(二)培育龍頭企業,加強品牌營銷
1.培育壯大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
應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和帶動力強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使其成為在國內外具有競爭實力且占有市場較高市場份額的大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深加工業的全面、跨越式發展。同時,著眼于大市場、大流通,引導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以資金為紐帶,組織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向高科技、高效益、集團化方向發展,使農產品的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深加工的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另外,引導小企業、小品牌向大企業、大品牌靠攏,擴大龍頭企業個體和群體規模,進一步增強龍頭對基地農戶的牽動力。
2.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對市場前景好、帶動農戶多、輻射范圍廣的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加大信貸投入力度,積極探索設立擔保基金、成立擔保公司等形式,對龍頭企業融資進行擔保,為龍頭企業提供技改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并在利率上給予優惠;加大稅收優惠力度,進一步完善稅收扶持政策,鼓勵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允許龍頭企業在稅前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建立發展農業產業化風險基金或科技開發專用資金,作為對企業和基地生產風險的補償;實行“以獎代補”,鼓勵支持企業爭創名優品牌;舉辦多種形式的產品展銷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層次拓展國內外市場;對龍頭企業在土地征用、農產品運輸、技術轉讓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3.注重農產品的品牌建設
農產品流通企業要強化創牌意識,加大品牌建設投入。應該明確認識到,在中國市場經濟大潮中,農產品行業品牌建設仍是一個有待開發、前途光明的新領域。品牌農業企業要大膽調配社會資源,盡快主動做大做強本企業品牌。借助工業、服務業品牌建設的經驗、知識,在品牌策劃、品牌戰略實施、品牌戰略控制多方面提高品牌運作水平,為參與市場競爭打好基礎。
政府要規范農產品品牌評比活動,讓消費者看懂、理解、信任。在農產品質量執法上下功夫,維護國家農產品品牌標識的公信力。通過有針對性地加大農產品企業品牌建設的扶持力度,扶持一部分有發展前途的初級產品經營企業,使他們盡快走向成熟。
(三)建設高效的農產品冷鏈配送中心
1.大型連鎖超市自建冷鏈配送中心
大型連鎖超市公司向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上游延伸,通過投資興建基地或與生鮮農產品經銷公司、加工企業聯合,與大規模穩定貨源和基地的鮮活產品生產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自建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向門店提供無公害蔬菜、新鮮水果、多品種配菜。這種模式有助于實現產品質量、加工和管理的標準化,有效控制和減少店鋪的存貨和損耗,具有規模、質量優勢,有利于提高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實現生鮮農產品在整個物流供應鏈鏈條上都處于低溫狀態,有利于超市自創品牌,是今后較長時期內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主流模式。
2.農產品流通企業為主導的物流模式
目前,我國一些大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物流供應鏈系統。根據自身的資源,通過自建或聯建來組織生鮮農產品物流。這種模式要求企業不斷采用新的冷藏技術,不斷完善冷藏物流設備。如采用適應不同農產品生理特點的寬溫度帶冷藏運輸技術,嚴防農產品變質和二次污染。同時,在鮮活產品運輸和儲存過程中,合理運用專業化、現代化的運輸工具,對鮮活產品進行規范化、合理化包裝,如廣泛使用透氣高密度的聚乙烯食品鮮活產品運輸周轉箱,廣泛使用透氣保濕且環??山到馑芰媳∧?,保持鮮活產品特有的原色、原味和營養成分,提高物流效益。
“農超對接”是農業實現規?;?、現代化的一場革命?!稗r超對接”要長久合作,有待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研究市場,重視農產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設,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冷鏈配送中心,是破解“農超對接”困局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