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農業增長、農民收入提高和新農村建設都取決于農村三次產業的調整和優化。長期以來,由于土地要素市場的關閉,導致農業生產不能規模化,農村工業與農業關聯度低等制約農村各產業發展的問題。
按照產業組織SCP理論,農戶占有資源決定其自身行為從而形成農業績效。土地的細碎化使農民占有極其有限的土地要素,加之土地不能流轉,致使農戶采取偏向消極的生產態度,另一方面,勞動力的轉移因為受到土地的依附而轉慢,限制了農村第一產業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的轉移速度。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包括農村三次產業間的比例關系、各次產業內部結構關系以及三次產業之間連接和協調,土地流轉由于部分解決了土地要素的配置問題,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長期以來阻礙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障礙。
一、目前農村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村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農村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之間比例不合理,各個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和農村三次產業之間的連接和協調不順暢。
(一)農村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之間比例不合理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產業結構逐漸從種植業為主的單一的第一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農村工業和服務業發展,逐漸形成了農村種植業、工業、服務業共同發展的局面。但在發展過程中各次產業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在產值、勞動力分布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雖然農村工業的產值已經在三次產業中超過種植業,但是農村種植業依然擁有大部分勞動力,勞動力并沒有從種植業中轉移出米,導致農村第一產業生產發展緩慢;第二,從產值和勞動力就業人數來看,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極其緩慢,遠遠落后于農村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第三,農村三次產業發展不均衡,導致之間的比例失調。圖1為農村三次產業就業人數比重。

(二)農村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農村第一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種植業仍占據第一產業的大部分,林業、漁業和牧業發展有限;第二,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種植業絕大部分。其他經濟作物所占比重不高。因此,農村第一產業基本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導致農村第一產業內部結構單一。圖2為糧食作物與其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重。
農村第二產業內部,工業占最大比重。農村工業內部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第一,農村工業與地方工業重復率高,高達75%以上,大部分農村工業是城市工業的簡單粗糙復制,導致農村內部結構不合理;第二,農村工業內部,“五小”企業比重大,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環境的同時,自身的發展也受到技術、管理以及信貸的約束。
農村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表現在:第一,餐飲業占農村服務業的絕大部分,涉及到與農業第一產業服務的相對很少;第二,農村服務業規模與種類有限,造成服務業發展一直滯后。
(三)農村三次產業之間連接和協調不合理
農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連接脫節、不相協調,導致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困難,主要表現為:第一,農村工業與農業關聯度低,大部分農村工業從事與農業不相關產業,不能與農業連接更好地消化處理第一產業的產品,導致第一產業產品單調和產業鏈條縮短和勞動力就業的困難;第二,農村服務業與農業之間沒有互動,農村服務業中與農村農業生產服務相關的內容極少,導致農村服務業單一不前的同時農村農業的發展也受到技術服務的限制;第三,第一產業的低效率導致無論是從產品還是勞動力方面都對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缺乏有力的支持。
農村三次產業之間連接協調的不合理導致農業產品產業鏈條縮短和農業產業效率的降低,這些是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問題,產業鏈條的縮短使得農業生產過程不能吸納更多的勞動力,而農業產業效率的降低使得不能產生更多的價值。
二、土地流轉對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影響
農村產業結構需要調整三次產業之間和各次產業內部的比例關系,優化三次產業之間的連接和協調關系。土地流轉作為一種要素市場的重新流動可以從農村第一產業的變化到三次產業之間比例關系以及之間的協調發揮重要作用。
(一)土地流轉對于三次產業之間比例關系的影響
通過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土地作為一種農業生產的最重要生產要素逐步向種植能手、龍頭企業、個體工商戶等集中,大規模的土地集中可以在農業生產中產生規模經濟,有利于大型機械技術的使用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得農村第一產業內部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大量的勞動力脫離土地束縛可以轉向更高勞動收益的部門,農村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必然得以壯大。
土地的流轉使得一部分社會資金流向農村,帶動了其他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作為用價格反映稀缺程度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要素,土地的利用必然更加充分和有效。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第一產業內部必然會出現更多的漁、牧產業,有利于農業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的多元化。土地的集中使得第一產業的生產多樣化,第一產業效率的提高,必然帶動與第一產業相關的農村工業和農村服務業迅速發展。
隨著農村第一產業的效率提高,與第一產業相關的專業分工必將更加細化,與第一產業相關的農村工業必將有更大發展空間;同樣的,農村服務業也將更多的與第一產業服務,分享由于效率提高所帶來的農業增加值。
(二)土地流轉對于三次產業之間連接和協調的影響
土地流轉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豐富了農產品種類。第一產業產品的豐富給第二產業帶來了豐富的原料,轉變過去僅僅以糧食加工相關的農村第二產業的發展,同時農村圍繞第一產業形成的服務業也會更快地發展起來,因為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需要分工的細化,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脫離土地轉變為農業服務人員,如農業生產上游的化肥以及農業生產的下游農村品流通領域等。
大部分勞動力吸附在農業生產的延伸部門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目標,在農產品的加工、流通領域創造的產值應遠遠大于農產品生產本身。而土地的流轉使這種目標變為可能,土地的流轉改變了農村資源配置的方式,農村第一產業效率的提高沖擊農村加工業,從而改變農村第三產業,實現農村三次產業之間的連接和協調。
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完善土地流轉機制
農村產業調整需要完善土地流轉的機制,完善穩定長期的土地流轉機制才能更好的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一)目前的土地流轉實踐面臨的問題對于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目前,土地流轉作為一種新的形式還處于實踐探索階段,在各地實踐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從而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有所影響。主要表現在:1.流轉范圍較窄。大部分流轉局限于行政村內部或者鄉鄰親屬之間;流轉規模較小,普遍以方便地塊零散方便生產為主。這種低層次的流轉不會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有任何影響。2.流轉合約不完善。大部分農戶在土地流轉中,一般以口頭形式商討流轉權利義務關系和流轉期限,這為土地的使用和日后的生產買下了隱患。不明確的合約不利于農業生產過程的投入,對于農業第一產業內部的發展起到了限制作用。3.集中成片流轉困難。由于土地分戶經營的分散性、隨意性使得土地的集中流轉存在困難,形不成規模經濟。
(二)完善土地流轉機制需要解決的問題
完善土地流轉機制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和優化,首先必須解放思想,拓寬土地流轉的方式和思路,實行一切切實可行的方式促進土地的流轉和集中;其次,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系統,給予土地流轉足夠的服務;最后,土地流轉需要足夠的金融支持,農村金融對于土地流轉的支持是促進土地流轉的必要條件。
四、小結
土地流轉會對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和優化產生積極的影響,不僅促進農村三次產業之間比例關系的合理化,更能促進三次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正確解決土地流轉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加大土地流轉的力度,才能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