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勞動權利是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和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是公民勞動權利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權利,維護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勞動權利的關鍵在于維護其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
一、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基本狀況
截至2008年底,呼和浩特市總人口為260萬人,包括蒙古、漢、回、滿、朝鮮、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36個民族。其中,蒙古族20.1萬人,其他少數民族6.7萬人。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流動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09年9月,流動人口為65.9萬人。其中,外來務工人員數量約為20萬人,占流動人口數量的30.3%,具體分布為:玉泉區約5.5萬人,賽罕區約5萬人,新城區約4.5萬人,回民區約5萬人。
(一)來源
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呼和浩特市附近農村地區及周邊各旗縣;二是來自區內的烏蘭察布、烏海、鄂爾多斯、包頭、烏蘭浩特、通遼、錫林郭勒等地;三是來自區外,如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甘肅、四川、河南、陜西、新疆、江蘇、寧夏等地。
(二)特點
民族成分復雜。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總數約20萬人,以漢族為主體,蒙古族約占1.2萬人,回族、滿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也占有相應比例。
行業分布特點明顯。外來務工人員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飲、乳制品、交通運輸、保潔、安保、裝修以及制造業等行業,乳業和運輸業務工人員較多。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從事行業特色鮮明,例如,蒙古族務工者多在一些民族風情店、奶茶館、蒙餐店工作,維吾爾族務工者多以流動攤販為主,回族務工者多在一些清真餐館從事餐飲服務業為主等。
季節性流動強。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季節性流動較強,尤其是建筑行業,在冬季來臨之前,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返回家中或流動到其他城市。這加大了他們的維權成本,在他們的合理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時,極易誘發一些群體性上訪事件和社會不和諧現象。
鄉土及民族情結明顯。大量的務工人員有以省籍劃分的習慣,各務工人員群體多以家鄉來劃分自己的活動圈子,有明顯的鄉土情結。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在與漢族務工人員相互交流、溝通中,相應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性和本色。
沒有發生“民工荒”現象。總體來看,呼和浩特市勞動力十分充足。這與呼和浩特對外開放程度不深,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情況直接相關。再者,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速度連續7年居全國首位,2009年上半年更是以16.1%的速度位居全國首位,以呼、包、鄂三地為龍頭的城市圈經濟發展態勢迅猛,呼市經濟的快速增長等這些因素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未來預期。
二、外來務工人員勞動報酬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勞動報酬存在的突出問題
第一,拖欠嚴重。調查走訪的以建筑單位居多,工資的發放多是集中式發放,3—6個月發放一次,有些單位甚至一年才結算一次工資,在此期間外來務工人員只能以支借方式獲取生活費。
第二,結構不合理。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工作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一般每天都在10小時以上,而相應的工資水平較低,50—100元不等。
第三,勞資糾紛較多。由于工程承包方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存在克扣、私占等行為,致使雙方在工資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矛盾重重,勞資糾紛較為普遍。
(二)勞動報酬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政府部門職能缺位。其一是執法力量薄弱。例如,玉泉區政府下屬的勞動監察大隊,執法人員共有4名,在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勞動報酬問題時,執法力量明顯不足。其二是不作為現象。比如各區的仲裁委員會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就業局的某些培訓項目流于形式,沒有為外來務工人員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方案。
社會團體力量相對薄弱。首先,工會組織不健全。內蒙古總工會在維護職工的合法權利時,主要考慮城市職工,對外來務工人員關注度不高。其次,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沒有自己的維權組織。再次,NGO組織發展緩慢,沒有在外來務工人員的維權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后,相關組織在解決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勞動報酬問題時相互協作較少,溝通較少,力量比較分散。
企業和包工頭社會責任感缺失。建筑單位一般情況下是三級包工頭體制,工程通過轉包之后,大約30%的資金被包工頭所侵占。某些企業及包工頭缺乏社會責任感,對外來務工人員工資一再拖欠,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社會輿論監督引導不力。從收集材料看,《jE方新報》、《內蒙古晨報》、《呼和浩特晚報》等媒體對外來務工人員的關注度不高。輿論界沒有引導廣大市民樹立對待外來務工人員的正確態度。
外來務工人員維權意識淡薄,維權能力低下。調查走訪的422名外來務工人員中,了解《勞動合同法》的共有16人,幾乎沒有人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合法權利的只有2人;一些外來務工人員甚至用極端手段去維護自身合法權利。這些充分發反映出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維權意識的淡薄。
三、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勞動報酬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要切實發揮作用
第一,政府增加執法人員數量,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加強執法力度。聯合銀行、仲裁、新聞媒體等部門對拖欠外來務工人員工資的單位給予媒體曝光;對影響惡劣、長期拖欠、拒不執行的企業進行嚴厲打擊。第二,政府培訓與外來務工人員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如加大法律知識培訓,加強技能培訓,形成學以致用、以所學促進就業、以所學創業的良好氛圍。
(二)取消包工頭層層轉包體制,建立外來務工人員獨立流動賬戶
針對呼市外來務工人員流動性強的特點,取消層層轉包制,為外來務工人員設立獨立賬戶,用工單位和外來務工人員直接聯系,工資按月劃到獨立賬戶上。政府、銀行可以將此作為企業資金是否充裕的一個評判標準,在給予政策優惠及貸款時作相應考慮,這樣既可對用工單位起到監督作用,又可保障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
(三)做好社會輿論宣傳
對克扣、拖欠外來務工人員工資的行為給予重點關注,引導全社會樹立關注外來務工人員的氛圍,把維護外來務工人員勞動權利轉變成全社會的責任。
(四)外來務工人員要加強法律知識學習,提高維權意識和能力
外來務工人員要提高法律意識,學習《勞動合同法》,合理運用法律知識,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利。
(五)成立外來務工人員協會
從呼和浩特市的情況來看,外來務工人員在勞動報酬領域存在諸多問題,只有成立外來務工人員協會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合法權利,呼和浩特市可以向國家申請將本地區作為全國試點地區,爭取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