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銀行體系本身的脆弱性使得銀行業市場失靈現象甚為嚴重,政府通過提供銀行監管,可以緩解不完全競爭所導致的高貸款利率、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還有外部性所引發的銀行擠兌的蔓延以及監管中的“搭便車”現象,保證銀行業安全穩定,保護廣大存款人的利益。盡管銀行業監管是必要的,但作為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商業銀行和存款人如何相信這一公共產品確實能保證銀行系統的有效運行,保護存款人利益呢?商業銀行或者更傾向于回到19世紀的自由銀行業時代;或者在既定的經濟體制中不得不接受政府監管,存款人卻可以選擇不把錢存入銀行,由此失去存在的基礎;而借款人則可以選擇不從銀行融資,盡管這可能是最經濟有效的融資渠道,也因此影響銀行的持續發展。可見,無效的銀行業監管甚至比不監管產生的問題更大。事實上,由于監管當局的目標函數與社會公眾福利最大化的目標可能存在不一致,并且監管過程中存在著包括信息不完備等外部條件約束,監管也存在嚴重的政府失靈。因此,監管者作為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也面臨著是否具有公信力的問題。本文將對監管者的聲譽進行一般性的理論分析,試圖回答為什么要關注銀行業監管者聲譽的問題。
二、聲譽理論概述
在標準的新古典經濟學框架內,由于假定了信息完全和零交易費用,任何背叛的行為都能馬上被察覺,因此,在競爭均衡的市場上不可能存在欺騙、不守信譽等行為。上個世紀中后期,隨著對新古典理論的修正和與不完備市場相關理論的興起,聲譽問題相關的研究逐步在主流經濟學領域受到重視。
在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中,聲譽能夠提高市場的有效性,主要表現在聲譽作為信息顯示機制能夠緩解市場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性、降低市場交易的成本并作為一種隱性激勵機制約束交易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
(一)信息顯示功能
聲譽發揮作用的一個前提假設是信息不對稱。在市場上同時充斥著質量好、質量中等和質量差的產品和服務,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只有賣者知道自己商品的質量好壞,而買者對此一無所知。產品價格成為購買決策的主要參考,由此產生了逆向選擇問題,劣幣驅逐良幣,質量好的商品并不能找到買家。于是,建立于過去長期交易基礎上的聲譽就成為另一個更有效的信號顯示器。通過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良好的服務,企業建立起良好聲譽,從而向市場發出信號以顯示自身所出售的產品為高質量產品,與低質產品區分開來,進而促使買者做出購買決策;反之,買者可能做出不購買的決策。可見,聲譽是一種反映行為人歷史紀錄與特征的信息,在市場交易中,信譽反映的是不可觀察的商品或服務質量的一個信號。有關聲譽的信息在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交換、傳播,形成聲譽信息流、聲譽信息系統及信譽信息網絡,成為信息的顯示機制。聲譽信息的流動可以拓寬以市場為基礎的交易范圍,降低搜尋成本以及減少可能出現的逆向選擇問題,有效限制了信息扭曲,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
(二)降低交易成本功能
聲譽機制通過環境約束下的自我實施達到降低交易費用的目的。如果交易者獲得的準租流的貼現值大于違反契約的短期所得,契約將得到實施,契約機會主義行為將不會發生。這種狀況使得契約關系處于自我實施范圍之內,其中聲譽起了很大的作用。聲譽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聲譽是個人與環境達到一致的一種節約交易費用的工具,它以“說真話”的形式出現,減少了信息搜集、信號顯示、信息甄別、合約簽訂從而達成“合作”的信息費用與談判費用;第二,聲譽是保證合約實施的一種節約交易費用的工具,它以“做實事”的形式出現,從而減少了合約實施和行為監督的履約成本及考核成本(Sauermann,1978);第三,聲譽使得長期契約代替短期契約成為可能。經濟主體的聲譽可以使其他市場參與者對它的行為形成一種長期穩定的預期,別人可以從他的行動中判斷其履約的能力,并由此決定是否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這有利于減少交易中的不確定性,從而減少了談判的次數和簽約的頻率,這也促使了談判成本和簽約成本減少。
(三)隱性激勵功能
Fama(1980)認為,聲譽是一種隱性激勵機制,聲譽的存在使經濟主體愿意放棄短期利益以維持長期的交易關系。Holmstrom(1982)論證了在代理關系中,聲譽可以作為顯性激勵的替代來約束和激勵代理人行為,降低代理成本,這為聲譽在激勵方面的作用提供了理論依據。一個具有良好聲譽的市場主體容易獲得人們的信任,也容易與其他經濟主體建立長期的合作和交易關系,從而帶來長遠的利益。當交易一方違背了關系契約所作的承諾并被發現,就會導致聲譽受損,因此失去“聲譽租金”。從處罰機制看,合作的另一方會終止與他的合作關系,或者違約的一方被排除在特定的社會組織活動之外。因此,在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中,聲譽與其擁有者未來收益流密切相關,聲譽投資可以帶來“聲譽租金”,并激勵長期利益的參與者之間建立信用關系,避免機會主義,因為合作的收入流足以支撐交易主體放棄采取欺騙行為獲得短期利益的企圖。
基于聲譽的信號顯示、降低成本、隱性激勵等方面的功能,聲譽理論被比較廣泛地應用于產品質量、企業和政府融資、貨幣政策、金融中介等方面的研究。
三、監管者聲譽
早期監管理論起源于“公共利益監管理論”,政府管制能彌補市場失靈的命題,是建立在以下假設前提之上的:第一,管制者是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是大公無私的、仁慈的(benevolent);第二,管制者是無所不知的(omnisciente),擁有完全信息,譬如消費者的偏好、企業的生產成本、需求彈性、最優的價格定在什么地方,等等;第三,管制者說話是算數的(pre-commitment),管制政策具有公信力。事實上,監管者是否具有公信力并提供有效監管的問題是與監管者的自身目標函數和外部信息約束密切相關的。
(一)監管者目標函數與監管者聲譽
監管目標定位是有效實施銀行監管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將監管目標明確定義,并且準確無誤地將監管責任委托給監管機構,監管才有可能有效進行”(Goodhart,1998)。傳統銀行監管目標理論主要基于新古典微觀經濟學視角,建立在市場失靈論和銀行體系脆弱性理論之上,認為銀行監管的主要目標是保護公共利益和維護銀行體系的安全與穩定,認為監管者是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然而,在現實的銀行業監管中,社會公眾將自己監督金融機構的權利委托給監管者,以實現他們的利益;同時,他們通過納稅的形式給予監管者一定的報酬,從而形成社會公眾與監管當局之間的委托一代理關系。事實上,監管者的目標函數很可能與社會公眾不一致。監管者本身作為一個有著自身獨特利益的理性經濟體,在監管的過程中可能會被賄賂收買或屈服于利益集團的政治壓力,其行為可能偏離社會公眾最優化目標,出現監管政策的扭曲,損壞社會福利(Stigler,1971;Peltzman,1989;Becker,1985)。
監管或者成為一種存在需求和供給的商品,“政府是這種商品的供給者,社會各種利益集團如生產者、消費者、政治家等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成為管制的需求者,他們都希望管制為自己的利益服務。”監管當局的自利性使他們傾向于將商品供給那些能夠提供愿意支付高價的利益集團,而監管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使得這種傾向存在實現的可能性,這集中表現為監管過程中的設“租”行為。“租”或者叫“經濟租”,在經濟學的原意是指生產要素的所有者獲得的收入中,超過這種要素的機會成本的剩余。在銀行業監管中,監管者利用手中擁有的監管權,通過設租獲得私利。比如對潛在的進入者抬高市場準入限制,人為地提高新銀行的進入成本,對銀行的運營實行過于嚴苛的監管等。
當監管當局的目標函數與社會公眾福利最大化的目標不一致時,監管者可能濫用監管權謀取私利,損壞社會福利,社會公眾對監管當局在銀行業監管中糾正市場失靈,維護銀行體系的安全與穩定和保護公共利益的作用自然會產生懷疑。在這種情況下,監管者是否具有公信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監管者具有公信力是指監管者作為公共權力或公共權代言者信守規則,履行契約的能力,由此表明其對法定權力和職責的履行程度和實際“踐約”狀態。監管者是否具有公信力,從社會民眾的角度分析,是社會組織、公眾對政府行為所產生的主觀評價或價值判斷,是政府行為在社會組織和民眾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反映,由此評判監管者守信的程度和政府形象的優劣。因此,具有良好公信力的監管者作為公共權的代言者是不會濫用監管權力的;而社會民眾一旦判斷監管者具有良好公信力,就會自然形成預期,即擁有良好公信力的監管者履約能力強,監管更有效。這種預期的形成是因為監管者是否具有公信力是社會民眾對其過去所提供的監管服務的記錄和總結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判斷。只有監管者始終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才能在根本上保證監管政策公正而不被扭曲,才能有效地防止監管中存在的權力濫用。由此可見,監管者的目標函數和監管者的公信力是互為因果、緊密相連的,越是無私的監管者其監管公信力越強,而擁有良好公信力的監管者越有激勵避免腐敗行為,提供有效的監管服務。在一般的論述中,公信力也被稱為信譽,或者守信的聲譽。
(二)信息約束與監管者聲譽
監管者目標函數與公共利益的不一致是影響監管政策公信力的重要原因,但是,即使管制者是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的,也并不必然意味著監管政策具有公信力。實際上,由于監管過程中存在著包括信息不完備等外部條件約束,監管也存在嚴重的政府失靈。
銀行業監管的主要內容是運用市場準入限制、存款利息率、資產組合限制、資本充足率、存款保險等各種監管工具對商業銀行市場準入、銀行業業務運營以及市場退出實行限制和保護,以糾正銀行系統中由于不完全競爭、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和公共性所導致的市場失靈。但是,由于存在監管人員不能發現信息的知識不對稱,以及金融機構刻意隱瞞信息的披露不對稱,監管當局和商業銀行之間的關系也是一種經濟意義上的委托——代理關系。監管當局掌握的金融信息雖然比社會公眾要多,但相對于代理人的金融機構來說仍然不完備。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實際上是一個信息甄別問題,為了誘使被監管銀行披露所有信息,以盡可能減少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一般而言,監管者會以有關法規為依據審查銀行的經營資格,規定銀行業務范圍,要求銀行定期報送相關信息,不定期地進行現場檢查,并對違規銀行進行懲罰。但是,這并不能保證所獲得的信息的真實性,可能使監管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其次,作為代理人,被監管銀行具有信息優勢,比監管者擁有更多的業務經驗,也更清楚如何才能以最低成本達到監管目標;進一步地,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造成了金融機構普遍的道德風險,產生了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轉嫁激勵和不穩定(Kaufman,1996;Kane,1997)。總之,監管當局對銀行的有限信息直接影響著監管的效率。
由于信息約束的存在,即使監管者是無私地行使公共權力,存款人對于金融機構糾正市場失靈的能力仍然存在質疑。這種情況下,監管者的聲譽則可以有效地緩解這種信息約束條件下不必要的質疑聲。監管者聲譽是一種顯示信號,反映著監管者的目標類型,同時也是監管者監管水平和服務質量的重要信號。存款人常常形成這樣一種看法,聲譽良好的監管者,其監管水平也高,服務質量也高,監管也越有效。他們在監管過程中可以更有效地獲取信息,減少外部約束,減少甚至避免監管中的政府失靈。因此,面對監管中的外部約束問題,聲譽機制對監管者的有效監管有著重要意義。
四、結論及啟示
文章對聲譽以及監管者的聲譽進行一般性的理論分析,試圖回答為什么要關注銀行業監管者聲譽的問題。聲譽能夠緩解市場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性、降低市場交易的成本、并作為一種隱性激勵約束交易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可以提高市場機制的有效性。
由于監管者目標函數與公共利益可能存在偏離,并且監管者也面臨著信息約束,因此監管也存在著政府失靈,不僅不能有效地保證銀行系統安全和公共利益,甚至還可能造成嚴重的尋租等現象,從而扭曲了監管政策,浪費了社會資源,損害了公眾利益。監管者聲譽與監管者的自身目標函數和外部信息約束密切相關,銀行業中監管者聲譽同樣擁有信譽的一般特性和基本功能,在監管的過程中發揮著維持交易關系,促進合作的重要作用,以緩解由此而導致的監管失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