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記:私下里,我們都親熱地叫張洵澎為“阿澎”。在2009年6月第四屆中國昆劇節上,她是評委之一,有“活唐明皇”美譽的蔡正仁則是觀摩嘉賓,又在精華版《長生殿》中扮演唐明皇。一天,我在餐廳里遇到蔡正仁,在向他問好時一時口誤,叫成了“蔡明皇”。阿澎聽到了,過來打趣地對蔡正仁說,“叫蔡明皇好,他們就是叫你唐明皇叫多了,把你叫得竟得了糖尿病,以后讓他們都叫你蔡明皇好了!”大家都樂了。
阿澎跟我說,1960年那會兒,他們還都是在上海市戲曲學校讀書的小朋友,跟著俞振飛和言慧珠兩位校長赴京拍攝電影《游園驚夢》。當時,梅蘭芳親自到護國寺門口來接他們,他一點架子都沒有,小朋友們都親切地叫他梅老師。梅蘭芳、俞振飛、言慧珠這些大名家,都非常開明、非常親切,給阿澎留下了深刻印象——越是有譜的人越不擺譜!
鸂鶒和秋雁(燕)老腔老調老身段
很多人認為張洵澎是個創新派,在昆曲的身段和表演上有大量的借鑒和探索。比如在《紅梨記·亭會》中,謝素秋剛上場唱【風入松】:“花梢月影正縱橫,愛花塢閑行,潛蹤躡跡寄芳徑……”當唱到“愛花塢”時,阿澎會借鑒乒乓球運動員快速移動的步伐,膝蓋內側一并,輕輕挪躍一步,將碎步省掉,有利于表現謝素秋此刻神清氣爽的高興心情。在《牡丹亭·尋夢》里,阿澎又會將民族舞的踮腳掌、芭蕾舞的舒展身姿、斗牛士的漁腰妙相等動作自然融為一體,用來表達杜麗娘春情的飛旋。巧妙的是,這些細微的動作身段變化都在傳統戲曲節奏里,在故事情境內,在人物情緒中。作為一位得到多位名師傳承的學生中的佼佼者,張洵澎非常尊重戲曲傳統,她的唱腔、她的表演和她的身段都很尊重傳統。正是因為她緊緊抓住了傳統昆曲的核心,所以才能成功地實現創新。
張洵澎的唱腔,嚴守昆曲的格律規范,堅守昆曲傳統的唱念技法。她十分欣賞明代昆曲理論家沈寵綏在《度曲須知》里所寫的一句形容唱曲要義的話:“功深镕琢,氣無煙火,啟口清圓,收音淳細。”張洵澎認為,昆曲的演唱應該不具火氣,而是富稟激情,這樣才能唱出昆曲特有的古典味道來。昆曲實在經過無數代文人雅士、音樂家的修造以后,才形成了今天獨有高雅的唱曲風格。昆曲閨門旦是昆曲十個家門中極占分量的行當之一,演員理應謹守老師傳承下來的大氣、貴氣、雅氣、嬌氣的基本唱曲規范。
比如《牡丹亭·驚夢》中那支經典曲牌【山坡羊】:“沒亂里春情難遣,驀地里懷人幽怨。則為俺生小嬋娟,揀名門一例、一例里神仙眷。”前輩啟蒙時,“沒亂里”是這樣唱的——
“36ī535656556(請貼掃描的簡譜圖)”。
隨著這句緩緩而起的唱腔,演員用雙手左右輪換磨桌,配上靈美純情的眼神來表現杜麗娘思春伊始的情態。張洵澎力挺堅持傳統的聲腔、傳統的表演、不走樣的身段,讓清純可人、美麗動人、風骨迷人的杜麗娘更具魅力,讓前輩藝術家千錘百煉的古老昆曲藝術得以準確無誤地延續、傳承下去。
在《玉簪記·偷詩》中,《六也曲譜》、《與眾曲譜》、《集成曲譜》等曲譜都是這樣描述的:“(旦上)唱【清平樂】西風別院,黃菊多開遍,鸂鶒不知人意懶,對對飛來池畔。”這中間涉及到一個生僻詞“鸂鶒”,它的讀音應為xīchì(音溪勅)。由于現代已很少有人知道“鸂鶒”是什么,一位劇作家于是就把它改成秋雁(一說秋燕),讓它通俗化。張洵澎總覺得,還是應該唱“鸂鶒”。雖然從昆曲曲牌格律來講,不管是“秋雁(秋燕)”和“鸂鶒”都是同一聲調,改了以后并不違背昆曲的曲牌格律,然而從詞意來說,就相去較遠了。“雁”在遷徙時多為群徙,而“燕”筑新泥更多是在春天,它們都不易在深秋的水池畔成雙成對地出現。在古書上,“鸂鶒”主要是指像鴛鴦那樣的一種水鳥。從曲文意思來講,經過《琴挑》、《問病》后,陳妙常的凡心已被潘必正撩撥,她急切地期盼脫離清修的寂寥,向往與潘必正形影不離的愛情。此時的陳妙常在思念潘必正的悲秋環境下,看著“鸂鶒”成雙成對,對比自己的形只影單,這個心情,并不是類似大雁南歸返家的含意。如此一改,昆曲的文辭價值及其特有味道盡失不算,而且與文本原意不合。“鸂鶒”二字,還其本真,便合情理了。
張洵澎的身段表演也十分尊重傳統。《長生殿·定情》是她考入戲校、接觸昆曲的第一出啟蒙戲。此戲說的是唐明皇與楊玉環定情賜盒的情景,舞臺表演講求雍容華貴、動靜結合。后半部分有一支曲子【古輪臺】:“下金堂,籠燈就月細端詳,庭花不及嬌模樣……”唱這支曲子的時候,大型的冊妃禮儀已經落幕,唐明皇擁著楊貴妃龍燈伴明月,唱著“下金堂”,雙雙步下皇室臺階。這時的唐明皇是邁著臺步一步接一步下臺階的,一派皇家威儀。而楊貴妃就不能以同樣的步型下階,而是應該隨唐明皇走三步。這三步相當重要,因為這是展現楊玉環位列貴妃之后的身份,既不可大腳步,也不能小腳步,要代表一種禮儀、一種腔調的。正確的演法是,一步一收,一邊含情脈脈地與唐明皇對視,一邊微微頷首用眼睛看著臺階,每一步都要美、要自然。這樣的處理,既是老師的傳承,也是有生活依據的。古時候的小姐美女,應該是“蓮步款款”,“移步金蓮”,體現在昆曲舞臺上就是“足不出裙”,這是對演員臺步基本功的考驗。“籠燈就月細端詳,庭花不及嬌模樣”是唐明皇對楊貴妃美貌豐姿的稱贊,他放眼望去,目力所及看到皇家的奇花異草哪里及得上愛妃的嬌美身姿?唐明皇唱這句的時候,龍袖背手,輕微地一碰楊貴妃,楊貴妃低頭羞赧,心里洋溢著被天子欣賞的喜悅,動作是靜態的,但新婚夫妻的情意綿綿卻是流動的,那么美,又那么迷人!
這些,都是傳承的力量,也凝聚著張洵澎多年不斷修習、探索的心血。張洵澎認為,只有把傳承做實了,做好了,才有新意傳,才有新人承,才有真正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