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點推出作家呂新的中篇小說《白楊木的春天》。在忽視甚至蔑視思想的消費主義語境中,這篇作品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國內文學作品中,并不缺乏對文革十年個人命運的書寫。傷痕、反思在文革剛結束的一段時間里,一度成為中國文學的關鍵詞。情感宣泄、道德批判在當時具有了至高無上的合理性,文學借此不僅創造了自身的輝煌年代,對整個社會生活也起到了無可替代的引領作用。但激烈的情緒表達、二元對立的判斷畢竟有意無意中對歷史的現實感和豐富性產生了一定的遮蔽效果,超越簡單的概念和感觸、對當時的環境和精神進行理性的還原,在30多年后的今天,應該是文學不可推脫的責任。
《白楊木的春天》是一次富有成效的嘗試。在長達9萬字的篇幅中,講述了基層宣傳隊下放干部曾懷林的個人命運,更重要的是描述了他在特殊環境和際遇中的心靈軌跡。小說專注于曾懷林的行為和內心世界,對外在環境沒有夸張,沒有渲染,只是努力還原當年的場景和氛圍,讓我們在強烈的現場感中觸摸小說中人的掙扎、痛苦、思索和超脫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