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是國際無消費日。2008年的這一天,愛爾蘭經濟學者馬克·博伊爾決定挑戰極限:不花一分錢過一年。他想用行動向人們證明,口袋里沒有一分錢照樣可以活得不錯,并希望以此喚起公眾關注現代社會的過度消
在我學習經濟學的六年里,我幾乎從來沒有關注過所謂的“生態學”。在攻讀學位的最后一個學期,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買了一盤叫《甘地》的錄像帶,從此我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沒有這盤錄像帶,我的人生很可能過得非常滋潤: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有著不錯的收入。那個叫甘地的男人給我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課,他的理論“欲變世界,先變其身”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只不過那時我還沒想好該怎么改變。
一天下午,我和一個朋友進行了一番深入探討,我們談論著環境破壞、血汗工廠、能源戰爭等一系列世界性難題。隨著談話的深入,我愈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我意識到我看世界的角度就像西方的醫生治病一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卻并沒有找到病癥的根源,這樣的結果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所以我決定停止空談,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去調查這些社會病癥背后的根源。
經過調查我發現,之所以環境不斷遭到破壞、能源愈發變得匱乏,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不能直接感受到他們購買的商品對人類、對環境所產生的不良影響。消費者和商品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以至于我們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購買行為給世界造成了多么嚴重的破壞。而導致這種距離的原因就是金錢。如果我們吃的是自己種的糧食,就不會浪費食物;如果我們用的是自己親手做的桌子和椅子,就不會在重新裝修房子時隨手扔掉它們;如果我們必須親自凈化飲用水,水源就不會受到污染。
就像甘地所說的“欲變世界,先變其身”,我決定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因此,我放棄使用金錢,完全自力更生,并決定先堅持一年時間。我找了一輛沒有配備電力設施的旅行拖車,把它停在一個有機農場里,我以前經常在這個農場做義工。平時,我去撿些樹枝當柴禾,燒柴做飯。和外界聯系我還得依靠手機和筆記本,但它們都依靠太陽能補充電力。為了能讓我那簡陋的“小窩”更暖和些,我撿了些稻草鋪上。
最重要的就是解決食物問題了。我靠四種途徑獲取食物:打野味、自己種糧食、和別人交換食物以及吃別人浪費的食物。我發現人們浪費的食物太多了。我來這兒的第一天,揀來的剩飯剩菜足以喂飽150個人。而這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吃自己種植的糧食。
至于出行,我有一輛自行車,還有拖車。從農場到城區來回的路程有34英里,騎自行車走個來回就是我平日里的健身方式。我把當地免費發放的報紙當作手紙。雖然報紙不像衛生紙那樣柔軟,但我很快就習慣了。我用清洗過的烏賊骨頭當牙刷,野茴香籽成了我的牙膏。
雖然日子過得簡單,但這一年我收獲了很多。不少記者問我對過去那種充斥著商業利益、壓力、交通阻塞、銀行賬單的生活還有什么懷念的東西,我的回答是:“偶爾會想起和朋友一起喝有機啤酒,但現在我自己制作的橙汁也不錯?!?/p>
(摘自2009年11月17日《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