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互聯網迎來40歲生日。40個年頭已足以讓一批又一批初出茅廬的企業家,在這個巨大的產業鏈中,演變成一個又一個互聯網“新星”——他們都是CEO,年齡大都不超過40歲。
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創造
互聯網的語音服務工具“Skype”自創建以來,在全世界已經擁有了4億用戶。這一聊天工具由兩個斯堪的納維亞人創建:46歲的尼克拉斯·森斯特倫和36歲的亞努斯·弗里斯。他們并不是即興之人,此前這兩個歐洲人已經用“Kazaa”軟件撼動了市場。這是一款在點對點模式下的音樂、視頻和圖片上傳軟件。
2003年,森斯特倫和弗里斯商量著把Kazaa賣出,并開始研發Skype工具。森斯特倫曾經預言伴隨著Skype的出現,傳統的電話將走向滅亡。它從一開始就定位于電腦之間的實時呼叫服務,轉變為后來的電腦與固定電話和手機實現實時通訊。
2005年,兩人又以26億美元的價格把Skype賣給了億貝公司。然而,最近他們又開始四處散播準備從億貝手中回購Skype的消息,給出的價格是10億美元,但是億貝宣布將以19億美元的價格出讓手中的控股權。
與此同時,森斯特倫和弗里斯還在醞釀著另一項名為“Joost”的計劃。這是一個基于點對點技術之上的電視節目共享工具,其視頻傳輸質量高于YouTube網站。
電子商務之王
亞馬遜在線購物網站的創始人叫杰夫·貝索斯。上世紀90年代初,這個美國人供職于一家投資集團。公司委派他對尚處于初級階段的電子商務市場的投資前景進行分析。
就是這次市場調研成就了今天的貝索斯。他在調查中發現,當時使用互聯網購物的消費者只能通過打電話的方式來完成交易。1994年,他悄悄地從這家投資公司辭職,開始了自己的創業,雖然直到那時他還不清楚具體的計劃該是什么。
網站最初的名字被命名為 Cadabra.com。1995年,貝索斯借用世界上流量最大河流的名字將網站更名為“亞馬遜”。最初,網站每天只有2000個訪問者。1997年,訪問量增長到5萬,公司走上了上市發展的道路。今天,這家在線購物網站已經擁有了5000萬的日訪問量。1999年,貝索斯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人物。
在貝索斯45歲這一年,他和他的亞馬遜公司又介入到出版市場的革命中——推出了Kindle電子書。
巨人的主人
11年前,兩位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學生創建了一個簡單的個人網頁,將各種資料編入索引,然后通過一系列神秘的算法在互聯網上進行搜索。如今他們創辦的搜索引擎公司已經在業界獨占鰲頭。這兩個當年的年輕人叫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他們就是谷歌的創始人。現年同為37歲的兩個人,如今的身價都超過了百億美元,其中佩奇的資產達到168億美元,布林的資產為185億美元。
1995年,佩奇和布林相識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當時他們同是計算機科學系的碩士研究生。兩人因一項名為“數字圖書館計劃”的課題研究項目走到了一起。1996年,他們推出了實驗用Backrub內容搜索引擎,1997年正式將其注冊為“Google”。這個名字源自于數學概念“googol”,即1的后面跟著100個零。佩奇的宿舍就是今天谷歌公司的原址。
1998年,他們從太陽微電子公司的合作創始人安迪·貝希托爾斯海姆那里得到了一筆10萬美元的投資。到1999年,谷歌搜索引擎中加入的詞條內容已經超過50萬條。2004年,谷歌以每股85美元的價格上市,如今已經上漲至每股400美元。佩奇和布林宣布從此每年只領取1美元的薪水。
微博客的創始人
微博客“Twitter”的創始人名叫杰克·多爾西——一位36歲的美國青年。他最初的想法十分簡單:用140個或更少的字符描述一個人某一時刻的狀態。超過4000萬人被這個簡單的點子吸引,如今Twitter已經變成了微軟、谷歌和Facebook等網絡巨人的研究對象。
多爾西原本供職于一家名為DMS的物流公司。擔任程序設計師的他冒出了一個想法:必須尋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對物流公司的車流量狀態進行實時更新,并隨時掌握運行車輛出現的問題。
隨后,他辭職前往紐約大學攻讀系統工程學,但實現以上想法的熱情一直沒有熄滅。于是,他又放棄了學業,前往加利福尼亞州,因為那里是互聯網產業的搖籃。2000年,他創辦了自己的物流公司,2005年加入Odeo網絡搜索公司,并向公司董事會提出了Twitter的原始想法,2006年,微博客終于成為現實。
網上拍賣
現年42歲的皮埃爾·奧米戴爾在6歲那年跟隨家人從巴黎移民美國。1995年他創辦了億貝網,在這里買家可以買到任何你想象得到的商品。可有誰知道,這個如今最大的拍賣網站卻源于對一種佩斯牌零食的熱愛。為了與其他同樣喜歡佩斯牌零食的人溝通,奧米戴爾在網上創建了一個平臺,供大家“曬”產品并設定拍賣底價。奧米戴爾的第一件拍品是一支損壞了的激光棒,該商品的最后拍價為14美元。現在,在億貝網上甚至可以以500萬美元的價格買到一架噴氣機。
1998年,億貝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被公認為電子拍賣領域的領導者。
社交網站王國
從5歲就開始編程的美國學生馬克·朱克伯格簡直就是一個電腦奇才,同時他也是一個天生的發明家。他創造了一個奇跡,在哈佛大學的學生宿舍墻壁上創建了一個交友社區——“臉譜”(Facebook)。
2004年,他在網上創建了一個相冊,目的是便于與哈佛大學的校友們互相認識和溝通。最初的草稿就成形于朱克伯格的宿舍墻壁上。推出短短兩個星期之后,1/3的哈佛學生已注冊加入。2006年,“臉譜”網站向全世界開放。
攝影夫婦
斯圖爾特·巴特菲爾德和卡泰麗娜·費克夫婦創建了圖片共享網站Flickr,2005年他們以3500萬美元的價格將網站賣給了雅虎公司。
夫婦二人均供職于網絡游戲公司Ludicorp。費克是這家公司的老板,而她的丈夫則負責管理系統。他們研發Flickr軟件的初衷是為了給該公司的大型線上游戲“永不結束的游戲”服務,通過它,玩家在游戲的同時可以保存和共享圖片。
很快夫婦二人便意識到這一軟件完全可以單獨成為一種工具。2004年,他們推出了原始版,其方便性很快又被雅虎公司看好,第二年便將它買下,2007年雅虎完全關閉了自己的“雅虎照片”共享工具。
如今,夫婦倆仍在孜孜不倦地利用自己開發的工具向網上上傳著照片,因為他們都是數碼照片的狂熱愛好者。目前,Flickr擁有3900萬用戶,保存的圖片超過了30億張。
分類狂人
克雷格·紐馬克在年齡上跟以上的人物相比有些特殊,他今年已經56歲了,而且至今都拒絕出售由他研發的大型在線分類廣告網站Craiglist。
他的成功秘訣在哪里?通過Craiglist,用戶可以找到招聘信息、房屋租賃信息或建立人際關系。隨著一點點地發展壯大,1997年紐馬克收到了微軟公司的報價,要把Craiglist網站的分類廣告加到他們的首頁中,但紐馬克卻拒絕了這個提議。1999年,這個大型線上分類廣告網站只在美國的9座城市上線,到2006年已經擴大到全世界的130座城市。
紐馬克現在的年收入超過了8000萬美元,每天上線的廣告超過100萬條,每月的訪問量超過2000萬人次。所有這些都是憑借區區20人的努力完成的。
(摘自2009年11月25日《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