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是問題,就缺朋友。”這是電影《非誠勿擾》中秦奮的感嘆。經過改革開放31年的發展,人們或多或少有了點錢,但利取代了義,令“朋友”越來越多,質量卻越來越差。
熟人越來越多 朋友越來越少
小林最近心情不大好。前不久,她原來供職的那家公司倒閉了,而新工作又不能馬上找到,生活一時陷入了困境。讓小林更為郁悶的是,在自己心情極度糟糕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找誰傾訴。“我自認為平時人緣還不錯,大家也都說和我相處很舒服。在北京待了五年多了,認識的人也不少,手機里有幾百個電話號碼,同事的、同學的、老鄉的、客戶的,那些名字既熟悉又陌生……可我每天拿著手機翻來覆去地看電話本,就是不知道該給誰打個電話。”小林想不明白,為什么自己認識的人越來越多,怎么還是找不到一個可以說心里話的朋友?
老魏去年和愛人同時遭遇車禍,住院長達三個多月。這期間,他在收到一些真情關愛的同時,也收到了不少虛開的友情“支票”:有人明明沒有去過醫院,卻硬說去那里沒有找到他們;有人說買了貴重禮品去看望他們,才知道他們已經出院了;有人每次見面都一再表示要來家里慰問,結果一年下來就這樣被“慰問”過七八次;還有人在找他幫忙時問他是不是因沒去醫院看望而介意,并且說:“這樣的小事,你介意的話就太不夠朋友了!”老魏感慨:“經他這么一質問,‘不夠朋友’的責任就完全落在了我的頭上。”
小趙準備下半年結婚,買了房子后需要裝修,家里還差三萬多元。母親說,你那么多朋友,通融一下先借一點。小趙給幾個感覺不錯、交往比較頻繁的朋友打電話借錢,但他們都找借口回絕了。小趙打了20多個電話,一分錢沒借到。此后,那些平時還保持交往的朋友,就很少有主動聯系他的了。小趙說:“我現在算明白了,那么多朋友,沒有真心的,在你困難時能幫你一把。”
有人說,缺少真正朋友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太多的人稱你為朋友。商業社會將朋友的定義擴大化,表面風光底下往往是物化的社會關系。當傳統的人際關系被講求效率的社會改變、友誼被利益糾纏不清時,朋友開始泛濫卻越來越貶值。
我們為何朋友越來越少?
最近,《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騰訊網新聞中心聯合實施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5068名受訪者中,87.5%的人有類似“熟人越來越多,朋友卻越來越少”的感覺。其中,45.3%的受訪者承認,在自己的眾多熟人中,真正稱得上朋友的不到5個;另外有34.3%的人表示,自己的朋友僅有為數不多的6~10個。
在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87.6%的人認為,當今社會,朋友已經成為一種工具了,交朋友都是有目的的,都是考慮到以后是否能提供幫助和價值。朋友的工具化讓“朋友”概念貶值。
陳辰對此深有體會。去年,一個在大學時期相處得不錯的朋友向他借錢,他二話沒說就借給他2000元。當時承諾國慶節還,到了“十一”又說春節還,春節后又說“五一”還。陳辰空閑時會給朋友們發些問候的短信,每次那個朋友收到總回復說“有錢了一定盡快還”,陳辰納悶:“我又沒向你催還錢,單純地問候一下怎么老是與錢掛鉤?”后來朋友把錢還給他了,但從此以后他們再沒聯系過。
在此次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64.8%的人認為,社會的流動性是造成朋友越來越少的原因,生活、工作環境的變化容易“丟失”友誼。社會學專家也認為,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頻繁的工作變動,已經使人類幾千年來的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人際關系發生了動搖,人際關系變得復雜而不確定,影響了人們的進一步交往。
楊雨參加工作快兩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她先后有過五段不同的工作經歷。在這幾段工作經歷中,最長的一份持續了五個月。“其實我在工作中有一些關系很不錯的同事,在一起的時候經常聊聊天,周末也會約出去一塊兒玩。但是因為我經常換工作,走后跟他們的聯系也就慢慢少了,到最后可能幾個月都不會通一次電話,有的甚至就不聯系了。”說起那些丟失的友誼時,楊雨顯得有些無奈。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有24.4%的人還認為,網絡交往方式容易造成情感疏離,也是朋友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專家認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不穩定、不確定造成的壓力,人與人之間的防備心理越來越重,所以有時候人們寧愿選擇陌生人作為自己的傾訴對象。
“我簡直不能想象,離開了手機和網絡,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從事媒體工作的安妮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但是她卻把絕大部分的人際交往搬到了網絡上進行。今年剛大學畢業的蘇潔說:“遇到不開心的事,我寧愿上網向一個不認識的網友傾訴,也不愿意跟周圍的人說,這讓我比較有安全感。”
朋友稀缺折射社會亞健康
找不著朋友,似乎只是社會成員個人的私事。但當大多數社會成員在為找不著朋友而焦慮時,就是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社會問題了。
有專家認為,朋友的稀缺,折射出社會成員之間的交際環境已處于“亞健康”狀態。
第一,朋友的稀缺導致心理焦慮。或許你感覺自己在事業上小有所成,但請注意,你可能正在經歷一次都市成功學的慢性中毒——你走路和吃飯的節奏越變越快;你一次又一次地不停按電梯按鈕;你總搶別人未說完的話說;你總試圖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情;你沉迷于數字,將成功以獲益多少來衡量;你假期不知道干什么;你把同事叫對手不叫朋友……到最后,你開始盲目相信效率就是金錢,患上時間強迫癥的你,急功近利的你,深諳熟人社會的潛規則,卻漸漸成為焦慮癥的最佳候選人。
第二,朋友的稀缺讓公共空間消失。在發生偶遇新朋友的劇情之前,我們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間,可更多的人仍在為個人的私密空間而疲于奔命。這是都市交友的規劃學悖論——你幻想與鄰居有一個邂逅的公共空間,卻又恨不得你家再增添一個私密的房間。
第三,朋友的稀缺反映出越來越重的社會冷漠心理。在工作和生活不確定、不穩定的壓力下,人與人之間的互防心理日益加重。現在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在爭好工作好職位的過程中,各種正當的、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就難以避免。這也是很多同事之間、同行之間交往只適合于“點到即止”的重要原因。同時,現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已經成了社會成員為人處事的潛規則。在這樣的只能“交往”不能“交心”、“關心”的環境里,是不太可能出現真正的朋友的。
上個世紀,詩人馮至說,寂寞像一條蛇,靜靜地,沉默不語。歲月滄桑,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寂寞仍在吞噬我們的心靈。但不管如何,有一個東西是我們永遠珍惜和追求的,那就是,精神上的朋友。這樣的朋友關系超越了種種利益和義務的約束或支撐,如清茶般平淡,卻又似醇酒般濃烈;彼此間知根知底,又有著很難被摧毀的信任。當我們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之余,細心照拂自己的內心,放棄那些冷漠防備的圍墻,和好友靜坐品茗或圍爐夜話,就可以慢慢領略精神世界散發出來的芬芳。
(王景義薦自《做人與處世》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