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偶翻某報發現,一張新聞圖片上大火沖天,濃煙蔽日。正在納悶如此污染環境怎么沒人管時,猛然看見文字說明方解其意。原來,某縣執法部門在前幾天又焚燒了標值達100多萬元的假冒偽劣商品。看罷此消息,筆者感慨良多。
執法部門將假冒偽劣商品統一集中露天焚燒,這種方式可給制假者以警示,也能防止假貨重新流入市場,同時還顯示了執法部門打假的決心和成果。但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卻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有關專業人士介紹,在焚毀的假冒偽劣商品中,除了含有碳氫有機化舍物外,還含有許多包含硫、磷等元素的化合物,這些一物質在燒毀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露天焚燒所產生的大量煙塵,沒有經過處理,將直接對周邊的水源及土壤造成污染。
筆者認為,我們完全可以對收繳的假貨進行分類處理,環保“銷毀”,把偽劣米面、食品等送往飼料廠生產家畜飼料;把各類盜版書刊、假冒商標標識及包裝紙箱盒等印刷品送往造紙廠化為紙漿;把各類假劣農業機械如汽車、摩托車、自行車配件及塑料制品、光盤、酒瓶、玻璃等送往加工廠回爐再利用;必須焚毀的,如有毒食品、帶茵衣物等可將其送入焚燒爐發電,生產出再生能源等等。如此,既打了假,又保護了大氣環境,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