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發展,既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
出版業是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領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出版業得到快速發展。而期刊業的發展狀況,又是衡量出版業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日益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期刊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動力。我國期刊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發展成為涵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擁有穩定受眾市場、細分格局逐步形成、產業結構日趨完善的朝陽產業,我國也昂首步入世界期刊出版大國行列。
江蘇是經濟大省、文化大省,在總量上,江蘇還是期刊大省。截至2009年,江蘇期刊出版品種439種,品種數量上在全國排名第二(第一名為上海,625種;第三名為湖北,399種)。期刊業的繁榮,有力地推動了江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依托江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勁的經濟實力以及高度注重文化產業的歷史傳統,再加上“文化強省”這一戰略目標的感召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東風的推動,江蘇期刊業的發展潛力和成長空間很大。但是,應該清醒地看到,江蘇期刊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在產業結構、資源配置、經營市場、人才隊伍建設和經營管理水平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頸和難題。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努力實現江蘇“期刊強省”的目標,江蘇期刊業面臨著一場關鍵而深刻的變革,面臨著創新與發展的戰略選擇。
科學發展觀是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解決為什么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這些根本問題的哲學理論,其第一要素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面對國內外期刊業日益嚴峻的生存競爭局面,江蘇期刊界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掌握期刊業發展規律,實現戰略性突破,從而將江蘇期刊業的發展推向新的歷史高度?筆者認為,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不斷解放思想,謀求科學發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推動期刊業發展的巨大動力。期刊的發展首先要求擺脫觀念上的束縛,堅持正確的出版觀念。在創新中找出路,在創新中謀發展。期刊的主管主辦部門,要將期刊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大力引導和扶持期刊業發展;將江蘇期刊業放到全球期刊業的浪潮中加以考察,重新認識期刊功能,明確期刊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到江蘇期刊業的發展空間巨大,樹立“做大做強”的思想觀念和自信心,從容應對期刊市場的挑戰和競爭;要正確處理好期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創新辦刊理念,培養讀者認同感,處理好質量與效率、管理與服務等各種影響自身發展的矛盾。
創新體制機制,增強辦刊活力。近年來,江蘇期刊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在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有了較大改觀,但仍存在諸多不適應之處,期刊市場至今仍保留著一定的計劃經濟痕跡,多數期刊仍停留在粗放經營的階段。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好的體制機制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這就必須繼續推動體制創新,不斷改進優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期刊經營管理機制。要調動廣大期刊工作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按照期刊發展的規律,沖破影響文化生產力的機制束縛,促進期刊業的大繁榮。政府管理部門要健全和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要制定鼓勵期刊發展的政策措施,例如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傾斜金融信貸政策、多渠道籌集資金的政策等,還可以建立期刊發展基金,為期刊做大做強保駕護航;要積極轉變管理方式,變微觀管理為宏觀管理,努力營造期刊發展的寬松環境,促進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期刊企業形成規范的經營和管理機制;經營性期刊要穩步推進事轉企改革,成為市場主體;認真落實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把期刊內部管理機制搞活,做到期刊結構合理,資源配置合理,產業發展合理。
加強內涵建設,打造核心競爭力。大力實施期刊精品戰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加快江蘇期刊業發展的根本途徑。精品名牌是期刊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有了精品才能有受眾,有了名牌才能產生效益。一要圍繞經濟率先發展的江蘇省情特點確立期刊定位。最近,擁有全球最大銷量的雜志《讀者文摘》在美國正式申請破產保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定位的老化。目前江蘇絕大多數期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定位不準的問題,只有形成自身特色和獨立風格的期刊,才有生命力。二要重視期刊的結構創新。結構創新是途徑,不僅是產品結構,還有組織結構等,應避免同質化傾向,要用創新的理念進行結構調整。三要形成具有江蘇特色的系列期刊品牌。國內一大批成熟的品牌期刊,例如《讀者》、《知音》、《家庭》等期刊,早已成了中國期刊的領軍品牌,應該努力打造屬于江蘇、影響全國、走向世界的一流品牌期刊。
適應市場經濟,加強服務平臺建設。要著力抓好三個服務平臺的建設:一是建設數字化信息平臺。隨著計算機網絡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雜志”、“互動期刊”等新媒體業態,成為期刊新一輪發展的熱點。它們形成了與傳統期刊相互競爭的格局,瓜分了期刊的市場份額。發揮新技術的傳播優勢,是期刊業走向未來的必然選擇。要抓住契機,促進期刊向數字化、網絡化轉型。二是建設多元化經營平臺。在這個新媒體時代,經營模式、方法和手段創新是期刊發展的關鍵。如何創新經營理念,增強經營意識,如何克服期刊產業結構單一化的弊端,走出期刊業分散、規模小、實力單薄的困境,實行多元化經營和產業化運作,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完整的產業鏈和資金鏈,是實現期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期刊的營銷、廣告等平臺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國內《知音》、《家庭》、《讀者》等刊,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三是建設重大項目平臺。通過啟動和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引導性和帶動性的重大期刊出版項目,加速推進產業和產品升級,提高企業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強期刊的國際競爭力,例如“江蘇精品期刊出版工程”、“江蘇省期刊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
創新發展模式,走集約化國際化之路。2002年1月,《家庭》期刊集團在廣州誕生,標志著我國期刊業進入了集團化階段,其后的《讀者》、《知音》等期刊也紛紛進行集團化組建。江蘇要努力打造一批有實力、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期刊出版大型“航母”和“旗艦”,打造產業示范性基地,提高期刊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通過分類指導打造特色期刊群,把期刊資源優勢、人才優勢、開放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競爭優勢。積極實施江蘇期刊業的國際化戰略。充分吸收國外先進的辦刊理念、經營模式等,探索本土化期刊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期刊資源,開拓國內國際兩個期刊市場,提高期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例如,有實力的期刊社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到境外建立出版公司,出版發行海外中文版、英文版,搶占海外市場,建設跨國傳媒企業或傳媒集團。
堅持以人為本,大力開發人力資源。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以人為本”,體現在期刊工作上,就是要求重視期刊出版過程中“人”的因素,協調編輯、作者、讀者三者之間的關系。而期刊業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期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發展的可靠保證。江蘇期刊業人力資源還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經營管理人才更為缺乏。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內培外引”,構建高素質創新型的專業“辦刊人”、“辦刊家”隊伍,重點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熟悉世貿組織規則和國際慣例的期刊創新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充分調動期刊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讓一批期刊企業家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