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來,雖然全省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面臨的環境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顯現。主要表現是:全省水質總體狀況令人擔憂,工業尤其化工污染仍舊突出,城鎮生活污染處理水平不高,農村生活環境質量亟待改善,農業面源污染成為治理難點,大氣噪聲污染成為關注熱點。從當前看,我們要避免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推動江蘇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就要切實按照梁保華書記和羅志軍省長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把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優化產業結構結合起來,大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辈扇〈胧?,推動江蘇環保優先向前發展。
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是改善環境質量的治本之策。從江蘇的實際出發,關鍵是要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積極發展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型經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高技術、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兩高兩低產業”,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形成節約、環保、高效的產業體系。重點督促冶金、化工、紡織、造紙、電力等污染行業的清潔生產審核,推進產業的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在區域層面,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鼓勵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實行產業鏈招商,園區內部企業之間互換產品和副產品,加快建設生態工業園和IS014000示范區。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生產和消費、理念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市、縣(市、區)。
要加強重點流域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依據國家下達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研究確定全省的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減排計劃,并分解落實到基層和重點排污單位。對超過水環境功能要求的區域,暫停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對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水域納污能力或水功能區水質不達標的地區和水域,禁止新發排污許可證,并要逐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開展以化工行業為重點的全省環境安全大檢查,加強化工園區開發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著力解決小化工污染問題。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積極穩妥地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大力開展以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為核心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設,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村新能源、新資源的開發利用。
要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強化法制是治理污染、保護生態最有效的手段,要盡快把環境保護真正納入法治化軌道。今年要修訂出臺《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明年修訂《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并制定與完善循環經濟發展、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管理、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自然保護區管理等地方性法規,制定生態功能區劃管理、生態補償、環境監測管理等政府規章,為環境保護提供有效的法律武器。制定《江蘇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辦法》,出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評定標準和評價體系。加快建設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健全監測網絡,嚴格監測制度。強化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執法主體的地位和責任,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和案件,堅決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決不允許任何單位違法排污,決不允許污染環境的違法者逍遙法外。
要完善環保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機制,提高生態環境指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中的比重,將其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硬指標,實行一票否決制。對各地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考核評估,定期向社會公布。開展“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點,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在做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政策、法規、規劃、計劃涉及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深入分析預測和科學評價,從源頭上控制大面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發生。積極推進環境價格改革,按照補償治理成本的原則,適時提高排污費、污水處理費、垃圾處理費的征收標準,開征城市施工工地揚塵排污費,推進環境有償使用試點。建立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和社會參與的污染治理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較大幅度地增加污染治理的投入,著重支持基礎性、公益性治污項目建設。
要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公眾參與是推進環境質量改善的巨大力量,也有人稱之為除市場和政府之后的“第三種機制”。要在全社會開展基本國情、基本國策的宣傳教育和環境警示教育,不斷增強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的環境意識、生態理念和法制觀念,形成廣泛的社會基礎。促進環境決策的民主化,在影響環境的重大項目決策中,要為公眾參與制定明晰的程序,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引導公眾舉報制度,讓環境保護各種行為自覺地接受社會輿論監督。實行政務公開,提高環境管理的透明度,既要公開區域環境質量,也要公開政府和企業的環境行為,為公眾了解和監督環保工作提供必要條件。要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反對和限制盲目消費、過度消費、奢侈浪費和不利于環境保護的消費。通過環境友好的消費選擇向生產領域發出價格和需求的激勵信號,刺激生產領域清潔技術與工藝的研發和應用,帶動環境友好產品的生產。制定有利于環保的價格、稅收、信貸、貿易和政府采購等政策,建立環境友好型行為的外在動力和內在利益機制,推動環境標志產品、有機食品、節能產品的認證,擴大綠色產品的市場需求,促進全社會采取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從而引導和規范社會消費行為,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之間的良性互動。
要廣泛開展各類環境保護創建活動。開展環保創建活動,是推進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的重要載體與有效平臺。要認真總結開展環保創建活動的經驗,繼續組織開展生態市(縣)、環保模范城市、環境優美鄉鎮、生態示范區、環境友好企業、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等各個層面的環保創建活動,推動城市環保創建活動向更高層次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