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古稱暨陽,簡稱“澄”,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重鎮和重要商港,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稱。2005年末,江陰通過江蘇省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達標驗收,成為全省首批全面小康建設達標(縣)市,同時一個建設不含水份的、人民群眾認可的、老百姓得實惠的幸福江陰探索實踐也由此開始。4年多來,幸福江陰建設大踏步前進,今天的江陰,集首批國家生態市、國際花園城市、中國十大和諧名城、中國最佳經濟活力魅力城市等90余項全國性榮譽于一市,成為令世人羨慕的人間樂土。春節期間,我隨幸福江陰采訪組來到這里,親身感受了這座面積只有988平方公里的幸福小城。
搭建幸福江陰的高平臺
幸福的大廈是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的。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為幸福江陰建設提供了保障,物質財富豐裕、生態環境優美、文化生活多彩,搭建了幸福江陰的高平臺。
物質基礎雄厚。江陰的發展可以用“萬千百十”來概括,即在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上(988平方公里),占全國近千分之一人口的江陰人(120萬),創造了超過全國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地區生產總值(1700億元)、二百五十分之一的財政收入(275億元)、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23家)和五十分之一的中國500強企業(10家)。2009年在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基本競爭力評價中,江陰再次名列第一,實現“七連冠”。在紀念全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江陰被中央確定為18個典型地區之一,并被譽為“科學發展的先行者”。有一組數據很能說明江陰近年來經濟的迅猛發展:全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從2005年的787.97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710億元,是2005年的2.1倍;戶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005年的66668元增加到2009年的142287元,是2005年的2.1倍;預算內財政收入從2005年的108.38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71.3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從2005年的48.38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10.8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2.5倍和2.3倍。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11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172元,分別是2005年的1.7倍和1.6倍,年均增幅分別為13.9%和12.3%,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10年名列全省第一;2009年末,全市戶籍人口人均儲蓄余額達47472元,是2005年的1.9倍。
人居環境優美。江陰始終把生態環境看作城市最大的優勢,堅持生活小康和人民健康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用生態環境的優化和生活環境的美化,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第一,著力關停小化工企業。以鐵的手腕、鐵的紀律、鐵的心腸,全力推進污染治理,堅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一時一地的發展。三年來累計關停近300家小化工廠。第二,推行“河長”制。堅持“環保優先”,實行全體市委常委和政府市長河道行政負責制,每位市領導對轄區內30條河道進行包干,制訂“一河一策”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第三,率先在全省實行鎮域間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用市場手段來強化環境保護,上游水質不達標的鎮必須向下游鎮支付生態補償金,以利益杠桿來撬動各鎮區對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的重視。第四,加快植樹造林。堅持“生態建設從種樹開始”,大力推進綠化建設,近年來每年新增綠化面積4萬畝左右,目前全市擁有森林面積35萬畝,森林綜合覆蓋率達到25.87%,實現了“城區500米就有一座公園、或出門400米就能見到大型綠地”的目標。第五,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盡力消除歷史發展遺留下來的環境問題,先后在全市范圍內采取了禁止開山采石、禁水封井、整治磚瓦窯等一系列有力舉措,加快生態修復和重建。第六,規劃建設不開發區域。本著為子孫后代留足發展空間的目的,把現有保存較好的區域規劃保護起來,規劃建設徐霞客農業生態旅游區,總面積12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20平方公里,區域內80%是用于農業和生態保護的不可開發區域。現在的江陰已經形成了“城在園中,園在城中”綠化格局,在街頭,隨處可見“以文為魂、文景同脈、厚古亮今”的文化景點。
文化生活多彩。今天的江陰,市、鎮、村三級文化陣地全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文化惠民”工程遍及城鄉。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江陰在全省率先實施了“幸福進萬家·文化歡樂行”主題文化工程。主題文化工程建設激發了江陰人對大眾文藝參與的熱情。很多江陰人對開上好車、住上別墅,已經不稀罕,但是往往為能唱上一句、演上一段、在舞臺上展示一回而激動不已。2009年,享譽世界的鋼琴演奏家郎朗在江陰奏響了他中國巡回表演的首場音樂會。有人問,郎朗這樣的世界級演奏家怎么會到一個縣級城市開首場音樂會呢,江陰憑什么能吸引他來呢?江陰人自豪地說: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吸引了他。江陰還是全國體育先進市和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并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江陰所有的鎮均建有省級標準的健身中心,所有行政村都設有體育鍛煉健身點,大量的體育社團帶領著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江陰人說幸福生活怎么能沒有健康的身體。
幸福不幸福百姓說了算
幸福是人的主觀感受。幸福江陰建設在政府引領下,令人艷羨的平臺已經搭建起來了,但江陰市的領導認為缺少百姓的認同和參與,一切都是枉然。于是江陰提出了“幸福不幸福,百姓說了算”。通過“幸福指標大家選”活動,江陰市民用近20萬張選票評出了環境衛生滿意度、心情愉快程度、家庭收入滿意度等10項百姓最關注的“幸福指標”,再由此衍生出相應的主客觀指標,從而構成了完整的幸福江陰評價指標體系,而且堅持指標體系隨民生需求之變而變。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說,幸福江陰指標體系“在一些方面,比聯合國‘人的發展報告’指標體系更全面、更細致、目標更高”。怎樣考核?江陰改變以“GDP說話”的考核模式,全部以民生為核心,群眾關心什么,就考核什么。百姓出題目,政府作答卷,人民來評判。連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都說,他“為江陰捏了把汗”。為建設真正的幸福江陰,江陰市的領導就是有這個魄力,他們就是不給自己留一點余地,各項工作都按“五民五好”來展開:以民生為本,力求個個都有好工作;以民富為綱,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為先,力求處處都有好環境;以民安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強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體。為了保證“幸福江陰”綜合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江陰還特地委托“第三方”——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對“幸福江陰”建設狀況進行綜合評價。通過測評的“去行政化”,保證測評結果能真實地體現民意,更有效地引導政府執政為民。據北京中郡縣城經濟研究所抽樣調查顯示:2007年95.6%的人對自己工作滿意。92.7%的人認為自己家庭收入能滿足正常開支、生活比較富足,90%的人對生態環境感到滿意,98.6%的人認為自己身體健康、心情舒暢。2008年,對自己工作滿意的96.67%,認為自己家庭收入能滿足正常開支、生活比較富足的95.5%,對城市綠化和環境衛生滿意的分別是93.75和94.25%,認為自己身體健康、心情舒暢的99.08%。96.8%的人對自己作為江陰人感到自豪和幸福。當我們結束采訪準備乘車回寧時,一路陪同采訪組的大巴司機對我們說:多來來江陰,江陰好呀!一位在路旁清掃的環衛女工也插話說:江陰好,江陰人幸福!這個小細節,不禁讓我感慨:江陰人的幸福已經沁人肺腑。
進入新世紀以來,日益增長的民富愿望倒逼著經濟的協調發展,不斷提升的民享期盼倒逼著環境的優先保護,逐年增加的民生投入倒逼著結構的持續提升。這就逼使著江陰需要通過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增加就業保障,促進富民增收,不斷增進民生福祉。這種“倒逼”機制使江陰在產業轉型、利益分配、生態重建方面出現新拐點時實現了漂亮轉身、彎道超越。比如,農民要增加收入,在農民增收的倒逼下,他們堅持農業“接二連三”,實施以工業理念辦農業,加強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形成工業反哺農業的七種模式。再比如,廣大市民要提高收入的同時還要有好環境,怎么辦?他們就堅持“兩手齊抓”,一手抓傳統產業高新化,一手抓新興產業規模化。四年下來,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05年的22.8%提高到2009年的33%,科技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0.58%提高到2009年的2.2%。同時,在服務業上堅持“港城互動”,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江陰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運量達到1.05億噸和75萬標箱,成為全國第五個億噸級內河港。
“倒逼”機制不僅使江陰的發展路徑發生了重大轉變,更為重要的是決策者的執政理念有了提升。這其中一個最根本的轉變就是促進了“見物”與“見人”的和諧統一。首先,注重“見物”。只有物質基礎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才能為民生的改善和提升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因而他們堅持“工業立市”不動搖,實施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努力確保經濟在高位平臺上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其次,更強調“見人”。他們堅持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破除只注重經濟增長、忽略民生改善的誤區,為民生改善建立了強有力的推進機制和保障機制。如逐步推進城鄉保障一體化,實現城鄉低保并軌,實施第三輪全市65萬農民免費健康體檢,所有家庭全部建立健康檔案;強化“公交優先就是市民優先”,城市公交分擔率達到20.1%,4年內提高了14個百分點,率先在全省縣(市)中基本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城市劇團下鄉·農村小戲進城”常態化、制度化;始終高度關注弱勢群體,實現最低生活保障城鄉一體化,低保金額每人每月達到350元;四年來,共發放慈善救助資金7700余萬元,救助困難群眾2.7萬余人(戶);堅持“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的理念,在政府投入主導的基礎上,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福利機構,建設“夕陽紅”老年康樂中心,實施“幸福一點通”,構建起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輔助的養老體系等等。再次,突出“見物”與“見人”的和諧統一。幸福江陰將“見物”與“見人”有機地融合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從單純追求GDP的增長到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縮小的是經濟數據的簡單對比,放大的是民生需求的不斷滿足。正是從以經濟發展為主體到以人的發展為主體的轉變,使江陰的市民百姓能夠在更高的水平上分享發展成果,感受幸福生活,經濟社會發展真正體現了社會進步和公平正義,激發了人民群眾建設幸福江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幸福江陰之路越走越寬廣
追求幸福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在由小康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征途中,幸福江陰的創新實踐之旅在不斷延伸。
經濟謀求裂變式發展:今年是江陰“新興產業培育年”,江陰市提出了“445計劃”。從今年開始到2013年,江陰將用4年時間,重點打造以風電為主體的低碳產業、車船裝備為主體的機械裝備制造、新材料(石化)和現代物流“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生物醫藥、服務外包、新傳感器、文化創意、地區總部經濟5個“百億級新興戰略性產業園區”。通過“445計劃”,江陰全市工業中新興產業所占比重將從2009年的32%提高到2013年的53%,每年力爭提高5.3個百分點。這樣可以進一步突出引進重大項目、龍頭旗艦型企業,大力培育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自主品牌、有國際國內高端市場前景、有可持續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通過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倒逼和帶動傳統產業結構升級、集聚集約發展,不但能夠改善環境、降低能耗,而且能夠提高土地等資源的利用效率;通過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促進城市功能布局、空間結構的優化,不但能夠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而且能夠促進城市人口結構的改善。
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2008年,江陰規劃部門和東南大學聯手推出了《江陰市空間管制及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江陰把“不開發IX\"分為限制建設區和禁止建設區。在限制建設區內,只能進行農業配套設施建設,以及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的景區配套建設;在禁止建設區內,則完全保留原生態。這個規劃最起碼要管用到2020年。率先搞起的“不開發區”是江陰在不斷自覺尋找生存發展和生態環境相和諧的道路上的新探索,也是在對既往發展模式的重新審視中的“生態自覺”。據介紹,在“不開發區”里,江陰將開拓出工業反哺農業的新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科技農業、高效農業,力爭在蘇南發達地區率先走出一條農業產業主導、自然生態優先、文化科技支撐的發展道路。并借此將農業打造成真正的“朝陽產業”,在新的產業觀念、新的發展路徑引導下,增加第一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讓江陰的產業結構變輕、變綠,變得更加健康、更利于可持續發展,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
提升全民生活品質:在做大蛋糕的同時,更加注重分好蛋糕。從注重“人均享有”到更加突出“人人享有”。更加關注貧困家庭、殘疾人、特殊對象等弱勢群體,更加關注需要提升幸福感的每個個體,繼續完善城鄉低保制度,積極開展慈善活動,努力讓所有市民得到及時有效的關愛。從注重“收入增加”到更加突出“收入多元”。在推動群眾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的基礎上,拓寬群眾增收渠道,通過鼓勵創業、扶持置業、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機制等途徑,繼續擴大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比重,讓百姓收入更加多元化。從注重“城市發展”到更加突出“城鄉一體”。大力創新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按照現代化城市的標準和要求推進新市鎮建設,繼續以“三置換”為抓手加快新農村建設,使城鄉均衡發展成為江陰的新特色。從注重“生態保護”到更加突出“生態自覺”。以高度的生態自覺,不斷推進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建設,使生態保護成為全市上下的自覺行動,為全市人民營造一個詩意棲居的家園。
以文化提升城市軟實力:以硬功夫提升文化軟實力、以文化軟實力形成對科學發展的硬支撐,形成良性發展格局,這是江陰人的追求。今年10月,第十九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將在江陰拉開帷幕,江陰也將成為電影節歷史上第一個縣級承辦城市。這是江陰宣傳城市形象、提升城市魅力的一個重要舉措。江陰人志在將具有江陰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江陰社會的各個方面,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創新江陰文化特色,使其成為江陰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發揮徐霞客品牌優勢,建設徐霞客旅游博覽區;通過打造民樂之鄉特色,與央視聯合舉辦劉天華民族音樂節;通過依托紡織之鄉特色文化元素,在利用棉紡織百年老廠區改造過程中,改變建設綜合娛樂文化區的慣性思路,建設“中國裳島”,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紡織設計創意中心和文化創意展示銷售中心;通過尋找歷史文脈,整理一代名臣劉墉在江陰任江蘇學政時的故事,把故事搬進“劉家大院”,規劃建設“畫家村”。
今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報告中說:“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幸福江陰建設四年多來從初步構想到清晰藍圖,從理念深化到創新實踐,從政府倡導到百姓認同,其精髓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