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指出:“‘危機之后’的一大特點乃是世界經濟力量和經濟增長模式需要重新平衡”。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卻使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不斷下降。而中國大陸則正成為穩定世界經濟的一支有生力量,因為中國在強有力應對這場危機的同時,仍然存有繼續執行當前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空間;一些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周邊的)通過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復蘇而受益,中國大陸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也得到了增強。
海峽兩岸目前同屬新興市場經濟體,且雙方都有巨大的外來直接投資(FDI)存量和密切的經貿合作關系。在“后危機時代”,兩岸若能攜手搶抓機遇,不僅可以在現有的經貿合作基礎上再創輝煌,而且可以通過兩岸一些全新的經貿合作模式,使臺灣經濟盡快走出邊緣化的困境。改革開放30年后的中國大陸,業已形成了以自己為核心的區域經濟整合圈(臺灣也是圈內一員),大陸自然也是穩定區域經濟中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走向,特別是從兩岸經貿合作的特點來看,“后危機時代”中國大陸仍能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其實力地位和話語權在亞洲乃至全球經濟領域得到提升。在此趨勢之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東盟+1,下同)的建立、兩岸“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協定”(MOU協定,下同)的簽署、兩岸就推動商簽“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下同)進行積極的磋商,加之大陸內需市場不可低估的巨大潛力,這些都將成為“后危機時代”兩岸經貿合作的新內容。
一、臺商對大陸的投資將會同時兼顧到“市場”和“工廠”
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不斷發展,使全球都看到它存在的巨大價值,這使得大陸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能夠產生出巨大的利益空間,而這些又為兩岸經貿合作開辟了新天地。島內一些業者已開始注意到這個面向大陸或兩岸市場“內向型”新一輪經貿合作的機遇,這不僅能使兩岸的經貿合作展現出一個全新的局面,而且對臺灣經濟盡快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走出區域經濟邊緣化的困境也帶來了積極作用。在大陸內需市場的強勁挹注下,有眾多臺資企業云集的長三角地區又迎來了新一輪投資熱潮。
臺商在祖國大陸的投資地域也已逐漸向內地或西部地區輻射,緯創、華寶等企業選擇以江蘇泰州、常州這些毗鄰內陸的長三角城市,作為進軍內陸市場的跳板。鴻海集團在重慶的投資,涵蓋了電腦制造、軟件和服務外包、太陽能和發光二極管(LED)、醫療器械、動漫產業等十余條產業鏈,輻射到整個西部地區。全球知名的筆記本電腦制造商臺灣廣達電腦也在近期與重慶簽署了合作協議,建立在大陸的第三個生產基地。由此可以看到,新能源、通訊和服務業等產業已成為新一輪臺商投資祖國大陸的熱門領域。
臺灣中興大學臺商研究中心通過對鴻海集團在大陸眾多的投資案例分析認為,目前島內已有許多大型臺資企業對大陸的投資行為,都是準備在大陸打造5~10年的長期戰略性規劃所致。臺灣區電機電子公會2009年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后危機時代”臺商布局大陸的趨勢已由過去單純的代工貿易調整為向內需市場拓展,由單一市場轉向區域市場,由貿易市場轉向內需市場,由代工生產轉向自創品牌。這種趨勢表明,兩岸利用各自的優勢資源,以大陸市場的優勢來培育臺資企業的知名品牌,再利用臺灣在世界生產和銷售的網絡將這些品牌產品推向全球,以逐步擺脫過去那種對代工生產模式的高度依賴,其結果將形成兩岸制造業合作與分工的新布局。
自2009年以來,已有許多在祖國大陸發展較好的臺資企業回臺上市或投資,這將引導島內更多的企業來大陸投資,這對發展兩岸經貿合作有著更加深刻的引導性意義。以我省為例,近年來臺商對祖國大陸的投資,有50%以上在江蘇,其中12%在昆山。截至到2009年底,江蘇省累計批準的臺資項目超過20000家,占大陸臺資項目總數的1,3,合同利用臺資超過1000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達到457億美元;臺灣前100大企業中已有60多家在江蘇投資了300多個項目。與此同時,蘇臺貿易的規模也在不斷增長。2009年,蘇臺貿易額達250.44億美元。占兩岸同期貿易總量的23%以上。眼下,以資金、技術密集的電子、資訊產業為主的新一波臺商投資熱在江蘇已方興未艾;以拓展內需市場為新方向的投資經營也越來越熱,尤其引人關注的是過去臺商很少問津的蘇北、蘇中地區,如今也早已成為臺商投資的熱土。
二、雙向投資正在刷新兩岸經貿合作的新模式
2009年6月30日,臺灣經濟主管部門宣布“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和“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在臺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許可辦法”生效。由此,陸資赴臺進入了實質性的運作階段,這也是兩岸雙向投資的歷史性突破。陸資赴臺與臺商投資祖國大陸形成了大陸與臺灣在經濟上的互動,這種雙贏局面的形成,可使兩岸經貿往來的正常化最終得以實現,也意味著兩岸經貿進入到大合作的階段。從短期來看,大陸資金到了島內可以緩解臺灣當局進行公共建設籌資方面的不足,對島內的股市可以提升信心,讓它在短期內有較好的表現。從長遠來看,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增進兩岸的產業合作。陸資赴臺后,企業可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兩岸可借此進入更深一步的經濟大協作,同時也有利于臺灣建設全球運送中心的規劃。根據臺灣經濟主管部門于2009年底的統計,臺灣方面已受理大陸來臺的投資項目23個,涉及資金約12億元新臺幣,投資領域主要包括與兩岸直航密切相關的航空公司以及資訊軟件行業。這應該說陸資赴臺已經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我省企業對赴臺投資始終存有濃厚的意愿。2009年11月8日,年產值達1.3億元的泰州市創新電子公司在臺北縣中和市掛上了公司臺灣辦事處的牌子,這是江蘇省首個赴臺灣地區投資的項目,也是自去年6月臺灣當局開放“陸資赴臺”后,我省在臺灣舉辦的第一家企業。今年1月27日,“揚州冶春淮揚美食有限公司”在臺北市京華城落戶;2月24日,“昆山聯德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投資40萬美元在臺北縣設立的獨資子公司“龍大昌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已獲國家商務部的批準。與此同時,2009年11月在臺灣舉辦的“臺灣江蘇周”期間,包括資訊電子、化工制藥、精密機械、3c通路、控制系統、房地產、酒店等行業的50多家江蘇企業均亦表達了赴臺投資的強烈意愿。
今年1月16日,兩岸MOU協定的正式生效,促使臺灣當局逐步放寬對大陸金融機構到臺灣投資的政策。臺灣當局日前公布了上限為5億美元的“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初期來臺投資股市的限額。據悉,由大陸證監會核準的華夏和上投摩根兩家大陸基金公司在募集了凈值總額約新臺幣3700億元后,已完成了在臺灣的開戶手續。隨著臺股對陸資的漸近開放,這也是今后陸資赴臺投資的一個熱點。
三、MOU的簽署為兩岸金融業的合作提供了極佳的機會
2009年11月16日,兩岸簽署了MOU,這標志著兩岸金融監管機構將據此建立監管合作機制。臺灣金融服務業的登陸,將使兩岸經貿合作的領域得到進一步的擴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臺灣已有2家銀行與大陸成立了合資銀行,9家銀行在大陸設立了辦事處,15家臺資證券公司在大陸設立了25個辦事處,11家保險公司在大陸設立了15個代表處、1家臺灣保險經紀人公司、4家保險合資公司。在這其中。有2家臺灣銀行、2家臺灣保險公司在江蘇設立了代表處。隨著兩岸經貿合作規模的不斷加大,臺資企業在借貸往來、貨幣收支、匯總清算、信息咨詢等方面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較高,MOU的簽署正好給島內金融服務業提供了拓展市場業務的機會,這不僅符合臺灣金融業根據臺商海外投資現狀推出的跟進臺商服務項目,同時也在一定層面上幫助島內銀行實現了“臺商在哪里,臺銀就在那里”的經營服務準則。
臺灣金融服務業在大陸的投資,可與大陸形成金融互補關系:如以舉辦聯合項目的方式進行共同投資、通過兩地的金融機構來引導對優良項目的投資、以發行金融債券或股票的形式來籌集投資資金等等。從江蘇對臺經貿工作的現狀來看,蘇臺經貿合作的碩果既是兩地金融業戰略合作的最大優勢,也是吸引臺灣金融業投資江蘇的重要因素之一。從金融發展的態勢來看,金融服務外包是最具競爭力、也是最有可能形成集聚優勢的產業之一,江蘇及大陸對臺經濟的重點省份可從這方面來積極努力地打造國家級的金融業務流程委托外包服務(BPO)示范區,以逐步形成臺資高、中、低端的BPO金融產業鏈。
兩岸簽署了NOU協議之后,島內媒體及相關金融管理部門根據外資銀行進入大陸發展的實際情況,認為許多外國大銀行已經“占領”或正在進入大陸一線繁榮城市已成事實,臺資銀行再想“擠入”不是易事。臺灣的金融機構,尤其是大中型規模的來大陸發展,不能只看臺商,應“從小做起”,大陸的二、三線繁榮城市恰是適合他們投資發展的最佳地方,這對島內一些金融機構在大陸選擇服務對象方面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南京、蘇州將是臺灣銀行業在祖國大陸理想的投資地之一。
四、“東盟+1”的建立會促使更多的臺商投資大陸
國際輿論預測,“后危機時代”西方經濟將有3年左右的時間進入長蕭條或低增長期,“去全球化”將制約全球貿易的復蘇,金融的“去杠桿化”也將嚴重制約實體經濟的復蘇步伐。與此同時,全球經濟格局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新興發展中國家很有可能成為今后幾年世界經濟復蘇和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中國經濟實力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逐漸加大的背景下,“東盟+1”于今年1月1日成立,這是一個新“經濟隆起帶”的形成。“東盟+1”的建立將有助于中國和東盟以自己的區域化經濟來應對“去全球化”,從而共同抵御全球貿易深度下滑的沖擊。多領域、多角度地賦予中國和東盟諸國更多的經濟活力,為業已起航的中國經濟和東盟國家經濟提供加速發展的助推力。同時,還將有助于中國和東盟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共同處理好一些帶有共性的普遍性問題,把這個占世界1/4人口地區的經濟帶大大地發展起來。根據雙方簽約時的估算。“東盟+1”的啟動,將使中國大陸人民的所得提高0.58%即191億美元,東盟10國人民的所得將提高3.72%即442億美元;東盟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將增加48%,中國大陸對東盟的出口將增加55%。
有臺灣資深政論人士憂慮地表示,“東盟+1”的建立是“亞洲經濟新秩序”形成的重要一大步,自貿區的啟動,將刺激已在東盟成員國內的臺資企業的出口業務。而臺灣產品出口東盟也將無法享受零關稅的優惠,這將造成臺灣2/3的出口(比如石化業)受到影響,其稅率差可達6%~7%左右,這對臺灣的經濟又是一個沖擊。而現時的臺灣卻是“對內黨同伐異,對外則閉鎖無知”,對判斷未來亞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方向一無所知,更談不上應對之道了。照這樣下去,臺灣在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整合中遲早會被邊緣化的。在“亞洲經濟新秩序”業已形成的大趨勢下,島內眾多的企業為了自己的出路,必定會掀起一波波新的西進熱,與東盟接壤的大陸西南地區也將是臺商新一輪的投資選擇點。以廣西為例,自2005年以來,臺商在廣西的投資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長。截至到2009年上半年,在廣西的臺資企業已累計達到1295家,合同利用臺資46.2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超過25億美元,在西部地區排名第一。
最近,占地700畝、建筑面積200萬平米,總投資60億元人民幣的“東盟臺商總部基地”即將在昆明開始建設。建成后的總部基地將成為“中國大陸一東盟”最大的臺商全程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為臺商提供產業投資建議與輔導;屆時有3萬多家團體會員的東盟10國臺商總會也將全部遷駐到這里,這將有利于島內企業、大陸臺商和東盟各國臺商間在投資產業方面的融合。
五、大陸繼續對臺灣的大宗采購和增加“赴臺游”的規模將不斷刺激臺灣經濟景氣的回升
2009年,祖國大陸組織了多批團次赴臺采購,訂單總額約200億美元,由于大陸推行“家電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等擴大內需新政的實施,僅在臺灣采購液晶面板的數額就達44億美元,其規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預計今年大陸還有10多個省市將組團赴臺灣進行大宗采購,其中對液晶面板的采購金額將超過50億美元。這又將給島內相關產業帶來巨大的轉機和商機。
另外,根據海峽兩岸旅游交流協會最新公布的數字,2009年大陸居民赴臺旅游人數已累計達到60.61萬人次,臺灣方面的收益高達360多億元新臺幣。2010年到臺灣旅游的大陸觀光客預計可達90多萬人次(其中江蘇就與臺灣達成了“兩地互游10萬人”的計劃),若再加上開會和商務人士,全年來臺陸客上看140萬人次,甚至會達到150萬人次。臺灣旅游業的興lttiX將帶動島內相關行業經濟效益的翻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