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是一個少數民族散雜居縣份,共有回族、藏族、滿族等27個少數民族4000余人,其中回族占90%。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依法維護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大力促進民族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為豐縣奮力崛起、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2009年10月我縣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這是繼1994年、1999年、2005年以來第四次獲此殊榮,也是江蘇省唯一一家獲得四連冠的單位。
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建立完善的民族工作運行機制。我縣堅持“民族工作無小事”,始終把少數民族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建立了完善的民族工作運行機制。一是堅持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配合抓的領導體制。進一步健全了我縣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統戰和民族宗教部門綜合協調,各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民族工作格局。二是堅持黨委、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地聽取民族宗教部門工作匯報制度。為切實幫助民族宗教工作部門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在行政執法、處理矛盾、解決難題、發展經濟等方面及時提出切合實際的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導意見。三是實行民族工作責任制。縣委縣政府每年與各鎮黨委政府及縣直有關部門簽訂責任狀,把民族工作與其它工作同布置、同考核、同獎懲。四是加大培養選拔任用少數民族干部的力度。充分發揮縣委黨校和縣行政學院等培訓主陣地作用,辦好少數民族干部培訓班。拓寬培養選拔渠道,大力選拔任用少數民族干部。截至目前,全縣共有10多名少數民族同志分別在縣直部門和鎮黨委、政府擔任領導職務,14名民族界代表人士被遴選為省、市、縣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齊抓共管,多措并舉,全面提升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水平。近年來,通過實施政策驅動、項目拉動、服務推動等有效幫扶措施,全縣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據統計,2008年全縣少數民族群體生產總值5億元,與2006年相比增長120%;農民人均純收入8050元,與2006相比增長35%。一是出臺優惠政策,加強政策指導。先后出臺了《關于發展少數民族經濟及各項事業的若干政策意見》、《豐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文件,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二是爭取項目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2006年以來,積極爭取縣級以上少數民族扶持資金460萬元,實施項目15個,用于全縣少數民族聚居村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縣三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全部實現了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通寬帶和道路硬化、環境凈化、綠化、美化、亮化、信息網絡化的“三通六化”目標,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三是實施幫扶工程,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縣委、縣政府制定下發了《關于農村少數民族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實施意見》,集中省、市、縣三級幫扶力量,采取加大財政保障、推進項目幫扶、抓好典型示范等一系列扎實有效的工作措施,推動實施農村少數民族致富奔小康工程。至2008年底,全縣少數民族種、養殖大戶發展到100多家,形成了歡口鎮歡口村、黃店村種養殖專業村;全縣95%以上的少數民族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65%以上的農村少數民族家庭達到了小康水平。四是著力培育優勢產業,打造產業集中區。通過政府扶植,引進資金,全縣先后建成了天穆集團、秦龍民族用品有限公司、華遠繡藝股份公司、匯豐釀酒廠、潤穆肉食品加工廠等20多個少數民族企業,并形成了清真食品加工、民族用品、皮革加工為主的三大產業格局,出現了“天穆食品”、“秦龍制品”等區域性知名品牌。其中天穆集團、秦龍民族用品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家級“少數民族特需用品定點生產企業”和縣內主要出口創匯單位。
整合資源,出臺政策,大力發展少數民族教育、衛生和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為提高少數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我們注重培育優質資源,促進民族教育、衛生和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大發展。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民族學校建設步伐。在確保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積極爭取世界伊斯蘭銀行的資金幫助,建成了民族中學、民族小學等兩所民族學校。目前縣民族中學已發展成占地90畝、擁有60個班級、6000名在校學生的特色重點學校。制定了《少數民族子女入學優惠辦法》,在保證縣內少數民族入學率達到100%的同時,還招收了蘇魯豫皖四省七縣接壤地區的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為民族教育事業和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縣民族中學多次被國家、省、市評為“民族團結教育先進集體”。二是改善軟硬件環境,提高少數民族群眾醫療水平。積極協助爭取,多方籌措資金,把豐縣民族醫院建成為一個高質量、現代化、綜合性民族特色醫院。同時還建成了少數民族聚居村衛生院兩處。全縣少數民族群眾都參加了醫療保險。縣民族醫院出臺了7項優惠措施,為少數民族群眾就醫提供方便和實惠。同時還經常組織醫療專家深入民族村,義務為村民接診,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和咨詢等。歡口、北關兩個民族聚居村衛生院注重更新醫療設備、提高醫療水平,基本實現了村民小病不出村。全縣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健康水平明顯提高。三是注重發展民族文化體育事業。大力抓好少數民族傳統文藝體育項目的發掘和訓練,相繼組建了蹴球、珍珠球、高腳競速、陀螺、武術、民族歌舞等少數民族傳統文體項目運動隊,并多次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運動會,取得了多個競賽獎項和“體育道德風尚獎”,豐縣也被評為“全國群眾文化體育先進單位”。
虛功實做,力求實效,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我們立足民族團結的大局,從提高群眾文明素質的高度,采取多種形式,扎實有效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一是認真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每年9月,全縣上下聯動,通過報刊、電視、文藝節目、宣傳車和印發宣傳資料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廣泛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以及民族基本知識的教育,使“兩個共同”的主題和“三個離不開”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二是完善民族團結進步激勵機制,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表彰活動。在全縣開展了“和諧民族社區”、“和諧民族村”創建活動,表彰了一批民族團結的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有效促進了民族團結。
立足服務,多方努力,為少數民族群眾辦好實事。在開展民族工作過程中,我們針對少數民族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立足于搞好服務,努力為少數民族群眾辦實事、做好事,切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如:根據全縣部分少數民族貧困戶生活特別困難的實際情況,縣委、縣政府安排各鎮優先為其辦理低保,達到應保盡保,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為解決因城區規劃建設帶來的少數民族群眾居住困難問題,聘請有關專家,根據回族居民生活風俗習慣,專門規劃建設了“五門橋民族園小區”,使200多戶少數民族群眾及時入住;針對全縣90%以上的少數民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的情況,我們認真抓好清真飲食網點建設和少數民族特需商品供應工作,特別是結合北關回民村緊靠縣城的實際,規劃建設了清真特色餐飲一條街、民族商品銷售綜合市場、建筑面積達1.1萬平方米的民族商廈等工程,較好滿足了少數民族群眾在節慶、飲食等方面的特殊需要,也帶動和促進了北關回民村的經濟發展;針對外來流動經商務工少數民族群眾的需求,全縣8個社區居委會都成立了服務中心,切實為他們解決子女入學、房屋租賃、經營場地定位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及時妥善處理矛盾糾紛,為他們創造了良好的就業和創業環境;同時還針對北關村回族群眾長期存在的殯葬困難,經縣有關部門多次協調,得以圓滿解決,受到少數民族群眾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