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海開發國家戰略的新背景下,港口的龍頭作用和重大產業項目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鹽城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聚焦港口、聚焦重大產業,以重大項目突破帶動大開放大開發、推動科學發展上水平。
一、以高定位引領重大項目突破
進一步提升發展定位,引領沿海重大項目突破,著力構建以新型工業為主體、現代農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協調發展新格局。一是建設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新型工業基地。依托鹽城港,大力發展石化、能源、造船、糧油加工等臨港工業;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充分利用沿海的資源條件,重點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積極發展電動汽車和海洋生物產業,鼓勵發展電子信息和新材料、新醫藥產業,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新型工業基地。二是建設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搶抓國家和江蘇省優化大型燃煤電源項目布局的機遇,加快沿海新電源點建設。同時,積極推進以風電、生物質發電等為主的新能源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風電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三是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以國家優質糧棉生產、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和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園區和農產品物流園區“一基地、三園區”為主要載體,加快發展優質、高效、外向、生態、安全農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四是建設東部沿海重要的特色旅游城市和濕地生態旅游地。發揮鹽城珍禽和大豐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優勢,挖掘海鹽文化、新四軍文化等旅游資源,建成國內乃至東北亞地區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五是建設國家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區。江蘇規劃圍墾的270萬畝灘涂,一半在鹽城,可新增農業用地81萬畝、建設用地和生態用地各27萬畝,進一步拓展長三角的發展空間,可以成為江蘇東部沿海地區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
在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定位上,圍繞保障、支撐和實現發展定位,堅持科學規劃、適度超前、積極爭取、盡早新上一批港口、鐵路、公路、機場、航道“五位一體”的重大集疏運體系項目,以及沿海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項目。
二、以大港口帶動重大項目突破
目前,世界航運呈現大型化、深水化和專業化的趨勢,必須下更大的決心、花更大的力氣突破海港建設。一是全力突破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喂給港和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云港的組合港目標,市委、市政府確立了堅定不移打造特色產業港,以特色碼頭吸引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支撐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長的基本思路,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科學整合現有資源,加快建設功能完善、錯位發展的鹽城港“一港四區”。同時,加快內河港口建設,提高河海聯運能力。二是加快建設港口配套支撐系統。發揮港口功能,首先要構建集疏運體系。加快通海橫向高等級公路建設進度,積極推進連鹽鐵路、新長鐵路電氣化改造、沿海運河、臨海高等級公路、鹽徐高速鹽城至大豐港區段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設,盡早謀劃與上海的城際鐵路建設,形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迅速提升港口綜合功能。三是增強臨港承載能力。堅持“三港”聯動的基本思路,推動港口、臨港產業區、港城協調發展,同步建設,相互促進。按照“立足當前、適度超前、多元投人、能快則快”的要求,加快沿海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水、電、路、氣、訊“五通”目標。
三、以新型工業化主導重大項目突破
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大力發展高、大、特、強的臨港、臨海產業。一是著力發展臨港工業。依托沿海港口,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加快發展臨港工業,擴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產業配套,培育臨港產業集群,努力使響水的造船和鹽化工、濱海的能源和化工、射陽的港口機械和農產品加工、大豐的木材加工和生物醫藥、東臺的新材料和綠色食品加工等臨港特色產業快出形象、快出效益。二是全力突破能源項目。集中突破中電投5000萬噸儲配煤中心、陳家港電廠2x66萬千瓦機組和射陽港電廠“上大壓小”等項目。啟動濱海港、大豐港2×100萬千瓦機組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到2012年,全市風電裝機容量力爭達到250萬千瓦,光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150兆瓦。三是積極發展海洋特色產業。抓住我國海洋生物產業成長期的有利時機,以產業化、基地化為方向,規劃建設集科研、開發、生產于一體的江蘇沿海海洋生物產業園區,建設以海洋醫藥產業、海洋生物加工、海水綜合利用為特色的海洋生物產業體系,把天然的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海洋經濟優勢。加快灘涂圍墾開發利用步伐,加快實施“江蘇灘涂第一圍”工程,加快發展耐鹽蔬菜、高效海水養殖,提高農副產品加工能力,不斷提升產業層次,努力形成名牌效應和規模效應。四是加快發展臨海服務業。充分發揮大豐港、南洋國際機場兩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優勢,加快建設集貨物集散、配送、加工、商品檢驗、信息服務和綜合商貿于一體的多功能物流園區,著力培育一批規模大、競爭力強的現代物流企業。濱海旅游是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策應上海世博會,高起點規劃建設丹頂鶴旅游區、麋鹿旅游區、瓊港旅游度假區,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四、以新主體運作重大項目突破
充分發揮行政和市場兩個方面的力量,以行政主導規劃和管理項目開發,以市場化的經濟實體運作投資性、生產性和經營性項目,以市場化的辦法破解項目推進難題。一是搭建市場化主體運作項目。進一步做大做強鹽城海興投資公司,采取銀團貸款、發行企業債券等合適的融資方式,最大化籌集開發資金。積極吸引國內外知名港口企業、航運企業及其他中央企業參與鹽城港開發,借力建港,借梯登高。二是用市場化的辦法生成項目。策應國家擴大內需、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調整布局和央企啟動新一輪投資高潮,采取專業化招商、小分隊招商、敲門招商、市場中介招商等多種形式,著力引進一批“補鏈”、“增鏈”、“壯鏈”、“升鏈”項目,促進沿海產業帶快速形成。密切關注國家、省即將啟動編制的“十二五”規劃,對接好國家、省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全力爭取國家和省重大生產力項目布點。三是把握市場趨勢承接項目。堅持互利互惠,創新園區共建思路,加快推進開放合作,努力把我市沿海建成長三角、日韓乃至更大區域范圍內產業轉移的承接優選區和資本落戶目的地。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注重提升產業層次,大力引進產業鏈條高端項目和研發機構,在承接中實現產業升級。
五、以大力度推進重大項目突破
始終保持開發的熱度與力度,推進沿海又好又快發展。一是加大組織推進力度。把沿海開發作為“一號工程”,全市一盤棋,市縣聯動,合力推進。統籌組織沿海規劃、建設、管理和協調服務。切實加強戰略性資源管控,嚴格項目準入管理,科學規劃空間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資強度。始終堅持環保優先的方針,抬高“綠色門檻”,嚴把“生態大門”。二是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科學控制和整合港口岸線資源。堅持“深水深用、淺水淺用”和公用碼頭岸線優先等原則,采用“交叉式+據點式”岸線利用的空間模式,加強港口岸線開發建設的優化整合和管理控制。科學整合沿海土地資源,合理置換建設用地空間,鼓勵非臨海縣份以多種方式,參與沿海開發建設,促進全市優質生產要素迅速向海邊聚集。三是加大政策推動力度。深度研究國務院批準的《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把握關系鹽城沿海開發全局的重大問題。深度研究上海“兩個中心”建設和長三角發展,放大鹽城優勢,找準對接點。深度研究國家級政策平臺,積極爭取保稅港區、出口加工區、國家級開發區等國家級平臺的支撐。深度研究出臺市內扶持政策,結合美國規劃協會正在編制的鹽城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深入研究沿海灘涂綜合開發利用問題。認真研究制定產業支持、財稅支持、土地使用支持、金融支持、外經外貿發展、專業人才支撐等方面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