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正在采編本文之際,傳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的消息,面對重大人員傷亡和嚴重經濟損失,全國人民再次發揚5·12四川地震中鍛造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抗震救災精神,愛心如潮水般涌向災區。隨著救援工作暫告一段落,災后恢復重建即將展開,援建四川災區的經驗必將成為玉樹重建的重要參考。“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5·12四川地震中胡錦濤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聲音猶在耳邊,我們相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有全國人民的鼎力支持,重建一個美麗新玉樹的目標也必然能順利實現!江蘇人民將一如既往赤誠奉獻自己的愛心,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繁榮興旺承擔起自己的使命。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江蘇與綿竹相隔千里,卻有著一衣帶水的親密關系。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突襲四川,綿竹大地剎那間山河失色,11000多人遇難,經濟損失1400多億元。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我省對口援助綿竹市重建家園,兩年來,援建隊伍踐行省委書記梁保華提出的“江蘇綿竹一家人、一條心、一個目標”要求,按照“規劃為龍頭、民生是根本、創新求突破、輸血更造血、幫忙不添亂”的基本思路,全力推進“群眾安居、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產業振興、智力支持、就業援助”六大工程,援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綿竹這顆昔日的“川西明珠”仿佛經歷了浴火重生,愈益進發出奪目的光彩。
新生:廢墟上崛起靚麗新城
“江蘇對口支援綿竹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給綿竹人民帶來了安寧、帶來了幸福”——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震后的綿竹,百廢待興,重建工作面廣量大。按照中央提出的重建工作力爭“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要求,我省援建工作者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推進重建項目進度,一個個美麗宜居的居民小區拔地而起,一座座現代化的學校、醫院、敬老院交付使用,一條條平坦寬敞的公路建成通車,截至目前,江蘇已安排援建項目290個,援建資金達101.3億元(如果加上中組部返還綿竹市的“特殊黨費”、前期用于綿竹市板房建設資金等,援建資金總額達110億元),其中,已竣工項目220個,完成投資84億元。到今年5月12日,竣工項目將達277個,完成投資95億元,基本完成對口援建任務;到今年9月底,所有項目將竣工交付。
清平鄉是一個群山環抱的小鄉村,風景旖旎秀麗,地震發生后,這個鄉鎮大部分農房被毀,群眾流離失所。這時,江陰的援建者來了,他們克服交通不暢、語言不通等困難,從2008年10到2009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打造了一座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的“幸福家園”。走進“幸福家園”,220多戶別具風格的兩層“小別墅”沿著干凈整潔的水泥路面排開,黑瓦白墻加上醒目的紅色線條,川西風情和江南韻味有機融合在一起,在四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這個山中小鄉村猶如世外桃源。在地震中失去了右腿的農家婦女付元春住進了新居,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花了兩個月時間用千針萬線繡成一幅字:“感謝江陰,援建清平”。
清平人的“幸福”生活也是經歷了大地震創傷的綿竹群眾現在新生活的縮影。民生為本,安居為重,讓群眾盡快離開簡陋的板房,住進舒適的永久性住房是江蘇援建工作的首要任務。整個援建資金中,用于安排城鄉住房(包括農房重建和城鎮居民廉租房等)的援建資金達42億元。截至目前,江蘇已幫助13.9萬戶受災農戶完成農房重建,今年春節前全部搬進新居;建設城市廉租房、安置房1.2萬套99萬平方米,春節前交付使用9000套67.5萬平方米。此外,還陸續對33419套城鎮住房進行了維修加固。
在城鄉住房重建全面推開的同時,江蘇援建工作以提升功能品質為重點,以公共服務城鄉均衡為目標,同步推動社會事業重建。目前,教育類項目投資15.26億元,去年秋季開學交付了56所學校,90%的學生告別板房教室;今年春季開學前,所有學校交付使用,全市5萬多名學生全部進入嶄新的教室上課。衛生類項目投資4.42億元,今年3月底前所有衛生項目交付使用。安排文化類項目13個,投資4.48億元;民政等公共服務設施類項目28個,投資3.83億元。現在,綿竹鎮鄉的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條件不僅領先四川,而且普遍超過江蘇同類水平。
著眼于增強區域競爭能力,提高后續競爭力,江蘇還援建綿竹道路、橋梁、水利等基礎設施類項目135個,投資26.5億元,已竣工60個。20公里長的二環路工程順利通車,馬尾河水系經過整治重現秀麗姿態,“三館三中心”等地標性建筑初顯雛形,綿竹未來承載發展的能力得以不斷增強。
小到一所學校、一個居民小區,大到一個村鎮,江蘇的援建成果無不體現了規劃之“美”。高起點規劃設計有力提升了重建的品質和水平。漢旺、孝德兩鎮分別是綿竹市北面和南面的門戶,地震中受損嚴重。對口援建的無錫和蘇州兩市立足當地的地理人文特點,無錫的重建規劃突出“川流不息、生態家園”的主題,蘇州的重建規劃則力求把蘇州元素有機融入。隨著建設項目的一一落成,現在的漢旺新鎮居民區、商業區、公共設施區各個功能區劃分有致,占地0.5平方公里的鎮中心綠地廣場氣勢磅礴,成為城市的“綠肺”,一個現代化生態新城的形象呼之欲出。蘇州援建的孝德新城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相得益彰,全新打造的“水街”成為集居住、商貿、休閑、觀光旅游等為一體的新興小鎮,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孝德鎮視察時高興地說:“你們把蘇州的理念帶來了,川西風格和蘇州元素融合得很好!”廣濟是綿竹經濟最薄弱的鄉鎮之一,原來鎮區規模很小,也談不上什么功能,地震中96%的房屋倒塌,對口援建的昆山市從東南大學規劃設計學院請來專家做規劃方案,該方案將“震后重建與先進城市設計理念”融入其中。如今,一個功能健全的現代化小城鎮初步形成,水廠、學校、幼兒園、衛生院、福利站、文化站、便民中心、農貿市場、廉租房、安置房、垃圾站、公共廁所等一應俱全,僅僅1.5億元資金,昆山為廣濟打造了援建受災鄉鎮中最為齊全的設施。鎮區中心的住戶從地震前的40多戶暴漲到現在的300多戶。其實,不獨漢旺、孝德、廣濟,劍南、齊天、土門、金花、玉泉、板橋、拱星、九龍等江蘇援建的綿竹小城鎮,無一不是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精品,無一不堪稱新農村建設的樣本。
三年援建任務兩年完成,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江蘇速度”不斷被一個又一個援建工程刷新。2008年8月31日,徐州市援建富新鎮富新學校拿到江蘇援建項目的01號施工許可證。9月1日正式開工,11月7日,富新學校教學樓主體封頂,2009年1月20日,全面竣工驗收交付。2月9日,學生們告別板房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教學樓。這在18個省市援建的同類工程中是第一家。南京市援建的劍南鎮南軒中學,主體建筑23000平方米,2009年2月15日開工建設,到4月25日5層教學樓封頂,只用了73天時間。鹽城市援建的西南鎮明庵橋工程從2008年8月開始進行規劃,到2009年3月通過竣工驗收,成為江蘇首個完成竣工驗收的路橋援建項目。
盡管我省提出要加快援建進度,但這也是在確保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的,江蘇的援建項目經得起最嚴格的質量檢驗。所有建筑全部按8級以上的抗震標準設計施工,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甚至達到了抗9級的標準。為確保質量,還組織了交付項目“回訪”,對使用單位反饋的意見逐一整改,確保援建項目建成一個、有效運行一個、群眾滿意一個。
跨越:繪就科學發展宏偉藍圖
“在江蘇的幫助下,綿竹的災后重建不僅僅是恢復,更是提升和跨越”——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
要輸血更要造血,重恢復更重提升,這是江蘇援建的理念。適逢中央提出在全黨開展深人貫徹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江蘇援建工作以此為契機,瞄準綿竹當地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找準切入點,加大產業支持力度,一、二、三產業同步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初見成效,為綿竹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勾勒了一幅激動人心的宏偉藍圖。
作為四川省縣域經濟“前四強”,東方汽輪機廠、磷化工、劍南春酒業曾是綿竹工業經濟的三大支柱。地震使東汽、劍南春集團等龍頭企業遭到重創,東汽集團作出了遷址發展的決定,磷化工產業由于污染嚴重也非綿竹發展的長久之計。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振興綿竹工業經濟?江蘇把園區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移植到了綿竹,援建的“江蘇工業園”和“無錫漢旺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到位,部分企業已經人駐,產業集聚效應正在形成。江蘇工業園區先期啟動區5平方公里,援建資金安排5.65億元,9路7橋建設基本完成。江蘇雨潤集團一期投資2.5億元,年加工150萬頭生豬,今年10月份投產,正在籌備二期工程,新上生物制藥項目。漢旺無錫工業園建設投資1億元,規劃面積1平方公里,首期啟動園區0.5平方公里,產業定位主要是為東汽配套,無錫永大科技等企業投資的風電設備制造、新能源機械制造、木業加工等三個項目正式落戶,總投資達9.4億元,今年5月中旬投入生產。為了解決園區的后續發展和管理問題,無錫還幫助當地組建漢旺新鎮開發公司、工業園區開發公司等。“政府搭建平臺,依靠引進市場化運作機制促進企業資本流動發展。”無錫援建指揮組指揮長王學芯說,“把投入的援建資金轉化成公司資本,然后再用這個資本每年向銀行貸款5000萬元。這樣一來,死資本就變成了活資本,可以滾動發展。”
位于綿竹九龍鎮的江蘇高效農業示范園,是江蘇援建綿竹農業重建的重要項目之一。整個示范園投資2100萬元,核心示范面積300畝,示范面積5000畝,輻射面積50000畝,按照“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銷、實現農民富”的理念,邊建設、邊培訓,協助綿竹農技人員和農民,盡快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及示范園經營管理的先進經驗,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民收入。如今,兩年來付出的辛勞和汗水已開始結出累累碩果。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發酵床養豬、養雞在園區內成功實施,并在一批種養殖大戶中推廣,這種無污染、省人工的養殖方式在江蘇也尚處于實驗階段。推廣39個草莓大棚,栽植面積達20畝,畝效益達到一年30000元,園內的梨、葡萄等優質果樹長勢也普遍好于江蘇,越來越多農民從中受益。我省的著名農業專家也是農業示范園的負責人趙亞夫看著自己的得意之作,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他說。
綿竹年畫在歷史上久負盛名,素有“中國年畫之鄉”之稱。蘇州市在援建過程中,充分挖掘當地年畫資源,大力支持發展年畫產業。安排援建資金3000萬元建設孝德鎮年畫村、遵道鎮年畫傳習所,專門舉辦“綿竹年畫進蘇州”活動,既起到了年畫保護、傳承的重要作用,也打造了集年畫制作、展示、旅游、交易于一體的文化產業基地。在江蘇援建隊伍的支持下,綿竹地區豐富的山水自然資源得到深度開發利用,號稱“東方阿爾卑斯”的沿山旅游帶蔚然成形,鄉村旅游正成為當地三產快速崛起的重要引擎。
在兩地主要領導的關心下,江蘇和綿竹直接的產業合作和對接也如火如荼地展開。去年10月14日,江蘇·綿竹產業合作洽談會暨項目簽約儀式在綿竹舉行,這個被稱為“雙百活動”的現場,有超過百家江蘇企業參加,簽約項目投資總額過百億元。厚厚一摞投資合作協議書,承載著111家江蘇企業對綿竹的深情厚意;118.7億元的投資合作協議,從此開創了蘇綿“合作共贏”、“全開放式”經濟模式的嶄新局面。
重硬件也重軟件,人才和智力支持亦是江蘇援建的一大特色。著眼于為綿竹后續發展培養適用人才,江蘇利用省內科教、人才上的優勢,為綿竹干部群眾提供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實施綿竹市村級以上干部到江蘇輪訓計劃,用一年時間分7批安排350名市級機關、鎮鄉、村級干部,到江蘇無錫、揚州市以及昆山市、華西村等地培訓,培訓內容涵蓋新農村建設、工業經濟發展等各個領域。江蘇省人事和農業有關部門把培訓綿竹農業技術人員納入東西部人才培訓計劃,提供專項經費,安排專家上門培訓,受訓5萬人次。選派綿竹部分優秀青年后備干部到江蘇掛職鍛煉,讓他們零距離接觸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帶回有益的經驗,應用于綿竹本地發展。
感恩:大愛無疆化作奮進動力
“綿竹人民要懂得感恩,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以感恩之心、以自己勤勞的雙手重建綿竹美好新家園”——綿竹市委書記蘭開馳
走在綿竹的城市和鄉村,“感恩”兩字頻頻出現在眼前。四川特大地震發生以后,黨和國家領導人數次親臨受災現場,指導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全國各地干部群眾愛心涌動,捐款捐物不可勝數。尤其是江蘇的援建,可謂傾全省之力。省委書記梁保華、省長羅志軍等主要領導親自關心,多次到綿竹實地考察,共商恢復重建大計。省委省政府確定“一市幫一鎮”的機制,由13個省轄市和張家港、昆山、常熟、吳江、太倉、武進、江陰、宜興8個經濟實力較強的縣級市(區)對口支援綿竹21個鎮鄉。從全省各級機關選調222名精兵強將,組建省援建指揮部和20個援建指揮組進駐綿竹,具體實施援建工作。教育和醫療結對幫扶、就業援助、扶貧幫困、志愿服務等等,江蘇援建的領域覆蓋各個方面,滿足了災后綿竹群眾生產、生活最迫切的需求。對于這些,綿竹的廣大干部群眾有著太多感激與感動淤積心頭,想要一吐為快。“喬遷方覺新家好,思源倍感黨恩長”,“春花爛漫香滿逕,真情援建暖千家”,“深謝江蘇傳黨恩,綿竹前程更錦繡”,老百姓門楣上的對聯吐露了他們的心聲。“共產黨好,祖國好,社會主義好,江蘇人民親!,,墻上的樸素標語表達了劫后重生的綿竹人最真摯的情感。
在災難中堅強,在堅強中崛起,綿竹干部群眾在抗震救災斗爭中錘煉了“堅定堅強堅韌不拔,敢想敢拼敢為人先”的新時期綿竹精神,在恢復重建中,這種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綿竹人民頑強拼搏、逆境中奮起的精神激勵著江蘇援建工作者,使他們在援建工作中分毫不敢懈怠。同樣,江蘇援建隊伍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無私、忘我精神以及科學、嚴謹的態度也深深感染著綿竹的廣大群眾,洗刷著當地干部隊伍的思維。“江蘇援建帶來了‘江蘇作風’,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綿竹市委副書記、市長任釗說。
何為“江蘇作風”?“江蘇作風”意味著效率。“白+黑”,“5+2”,“小雨大干,大雨小干,無雨拼命干”,各援建指揮組的墻上都在醒目位置掛著一張工作日程表,仔細一看,表上沒有休息日,全年都是工作日。“江蘇作風”意味著紀律。指揮部對援建隊員實行的是半軍事化管理,至今大多數援建指揮組辦公、生活仍然在板房中;對援建項目實行的是嚴格的審計和質量控制,支援資金使用、物資采購、項目招投標、工程監理等都制定了專門的管理制度,確保把每個項目都建成合格工程、廉潔工程、群眾滿意工程;與當地黨委、政府保持良好的溝通協作,所有援建項目絕不自行其是。“江蘇作風”意味著奉獻。患有嚴重糖尿病,打著胰島素現場指揮援建工作,南京援建指揮組賈德裕的故事在綿竹一傳十、十傳百,有了好幾個版本。其實,不光一個賈德裕,在綿竹一線的援建工作者哪個背后沒有一些感人的故事,為了援建工作,無數人拋下家庭、不顧疾病、放棄休息,不求索取,無私奉獻,用行動書寫著民族大愛的至高境界。“江蘇作風”意味著按科學規律辦事。城市規劃的理念,城市經營的理念,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的理念,園區經濟的理念,產業發展的理念,江蘇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多年來摸索的一些成功發展經驗都帶到綿竹來了。有這些經驗和理念的支撐,綿竹未來的科學發展將少走很多彎路,現代化進程將大大加快。
“江蘇援建帶來的先進理念,加快了全市干部群眾思想解放、觀念更新的進程”,在綿竹市“兩年重返全省縣域經濟強縣、三年再造一個綿竹”動員大會上,市長任釗對全市各級領導干部說。重建的巨大資金投入和建設成果,為綿竹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讓甫從地震陰影中走出來的綿竹人民對未來充滿了期許,燃起了希望,鼓起了斗志。“感恩圖強思奮進”,綿竹人民把對黨和政府、對全國人民、對江蘇人民的感恩之心化作奮發圖強,建設美好新家園的強大精神動力。“兩年重返,三年再造”,豪邁的口號道出了綿竹人的雄心壯志:通過兩年努力,到2011年,實現重返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位十強行列。到2012年末,全市經濟社會主要指標(GDP、工業增加值、財政總收入)與2009年相比翻一番,實現三年再造一個綿竹的目標。
從滿目廢墟到百廢正興,從受難洗禮至重振雄風,青山不改,綿竹巨變。展望未來,我們堅信,綿竹的明天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