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0年4月12日至13日,“全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工作會議”在無錫召開,會議強調了后危機時代我省抓住機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性。會上,有關市、縣、開發區、企業作了發言或提交了交流材料。本刊選取了其中幾家材料發表,供大家參閱。
立足開放創新, 主動轉型促升級
中共昆山市委
昆山市人民政府
近年來,我們立足自身開發開放優勢,堅定不移地走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之路,加快了“昆山制造”向“昆山創造”的轉變。去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2%,科技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提高到4.56%。在國家科技部、中國社科院組織的城市創新能力綜合測評中,昆山連續四年位居全國縣級市第一,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
擴大開放優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圍繞建設十個科技創新載體、十個服務業集聚區,打造十個特色產業基地、十條主導產業鏈,加大產業鏈招商、基地化招商、精細化招商,加快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導向、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都市農業為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推進主導產業高端化,完善壯大軟件、集成電路、平板顯示、計算機及網絡設備、通信等五條產業鏈。注重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突破金融服務外包、總部經濟、軟件服務、三四方物流、展覽展示等領域,全力打造供應鏈管理服務中心。加快發展新顯示、小核酸、傳感器等新興產業。
突出載體建設,增強園區支撐能力。光電產業園以龍騰光電、高世代TYF-LCD等核心項目為基礎,引進康佳電視等光電產業上下游配套廠商進駐,將形成超過2000億元產出的光電產業集群。綜合保稅區獲得國家批準,推動了園區功能轉型。花橋國際商務城是產業轉型的示范區,已初步形成服務外包、總部經濟、物流展示和商貿服務四大產業集群。昆山高新區是新興產業的試驗區,已初步形成有機發光顯示、模具、可再生能源三個產業集群。特色產業基地已成為我市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堅持創新驅動,提升核心競爭力。一是突出企業主體地位。順應跨國公司研發本土化趨勢,鼓勵在昆外資企業設立研發機構。二是打造創新服務平臺。加快建設工業技術研究院,設立平面顯示、機器人、小核酸等研究所,建立以“1院3區10基地”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促進高成長性產業和優勢支柱產業集群,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服務中介集中,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公共服務集成。三是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10多所重點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設立各類產學研聯合體。
推進人才生根,營造創新創業環境。一是發揮江蘇“人才特區”作用。依托人力資源市場,每年舉辦百所高校人才交流會,實施名牌大學招聘計劃、產業人才委培計劃。目前,全市大專以上人才總量超過19萬人,位居全國同類城市之首。二是探索“院士工作室”、“星期天科學家”、“博士后工作站”等促進人才柔性流動的實施辦法。三是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昆山開發區是國家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園區,在全國縣級市中率先成立了知識產權審判庭。全市累計專利申請量3.84萬件、授權量1.82萬件。
我們將進一步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以發展創新型經濟和新興產業為重點,以培育5000億元新增長點為三年目標,更大力度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增創科學發展新優勢。一是抓增量,圍繞建設10個科技創新載體、10個服務業集聚區、10個特色產業基地,打造10條主導產業鏈。二是調存量,騰籠換鳳,有序可控地轉出落后產能,留下高端產業。三是優布局,發揮對臺沿滬的獨特優勢,在區域發展新布局中構筑先發優勢。四是拓領城,重點在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以及新傳感網產業,選準突破口,引進產業鏈關鍵項目。五是雙驅動,以重點園區和特色產業基地為依托,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核心,大力度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大規模集聚創新要素,提升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能力。六是品牌化,排出一批重點培育對象,梯度推進品牌化建設,支持企業自創品牌,做大品牌經濟規模。七是強功能,抓好重點園區功能提升,推動“二次創業”,特別要加快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和花橋國際商務城海峽兩岸商貿合作區建設。八是創特色,集中精力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加快培育形成百億元級乃至千億元級產業集群。九是強隊伍,大力引進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的領軍型人才,確保年內引進5個創新創業團隊,以創新型人才隊伍帶動創新型經濟發展。十是服務創新,強化保增長政策措施的連續性穩定性、促轉型政策措施的前瞻性針對性,探索服務企業的新形式新內涵,為轉型升級營造寬松環境。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推動經濟持續跨越
中共如皋市委 如皋市人民政府
近年來,我們針對經濟欠發達這一市情,堅定不移地走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增量型、吸納式開放拉動,沿江開發強“極”帶動,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三化”互動和城鄉一體化、統籌推動之路,突出產業轉型升級,有力地支撐了全市經濟社會持續跨越發展。今年,我們將圍繞GDP增長20%以上、一般預算收入增長5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0%以上、新興產業產值占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達到45%以上、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1.8%以上、萬元GDP能耗下降5%左右等質量、效益、結構目標,深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堅持科學發展,在更高定位上堅定產業轉型升級自覺性。當前,我市迎來長三角一體化、江蘇沿海開發、上海“兩大中心”建設等多重機遇,我市港口現代物流、軟件開發等產業快速發展,熔盛、神馬等目標千百億能級企業加快崛起,承載能力不斷增強,科技、人才引進力度持續加大。我們將在更高定位上堅定產業轉型升級的自覺性,以高起點編制“十二五”規劃為引領,努力在快轉型、快見效上狠下功夫。
凸顯產業特色,在更高平臺上構建產業轉型升級新格局。改造提升液壓機械、長壽食品等傳統產業,“十二五”期間建成南通鍛壓、聯眾腸衣2個百億級企業。大力引進和發展軟件及服務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確保新興產業投入占規模工業投入的25%以上。推進如皋港船貨港一體化,確保今年建成保稅物流中心,引進20家知名物流企業,開通集裝箱航班,通過3-5年努力建成億噸吞吐量、50萬標箱的現代港口物流基地。放大上海世博會旅游目的地優勢,提升發展長江生態、長壽文化、古城人文等特色旅游業。大力建設文化產業基地,力爭今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以上。積極打造高效農業的規模優勢,以“高效農業三年倍增”計劃為抓手,建成市級2個萬畝、“萬頃良田”項目區3個共6萬畝、各鎮千畝、各村300畝連片現代高效農業園區。打造花卉盆景、外向果蔬等六大10億元高效農業板塊。
注重集聚集約,在更高水平上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再加快。放大一類口岸優勢富集效應,更加注重引進大項目、好項目。以“三集中”為抓手,以“萬頃良田”工程、農保區拆遷整理為突破口,以“三大合作”為平臺,堅定不移地走“三化”互動并進之路。全面推進特色園區轉型升級,打造8個100-500億級特色園區,不斷提升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水平。加快發展創新型經濟,鼓勵企業建立創新平臺,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努力把我市建成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示范縣(市)。
強化隊伍建設,在更高層次上提供產業轉型升級強保障。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有利于促進轉型升級的干部考核評價任用機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機關科級干部任村第一書記的“鲇魚”效應,加快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大力弘揚開拓創新、只爭朝夕、奮力拼搶精神,推動與轉型升級相適應的作風效能大提升。加快引進“三創”型人才,建設30萬平方米人才公寓,打造創業平臺,加大與復旦、南航等高校院所的人才培訓合作,重點引進10名領軍人才、百名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和千名優秀本科人才。搶抓上海世博會機遇,力爭引進百名留學人才,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不斷提升企業家素質,大力推進50名優秀企業家EMBA培訓等工程,持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加快轉型升級新突破實現二次創業新跨越
蘇州工業園區工委、管委會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率先實施轉型升級戰略,尤其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全力以赴保增長,不失時機促轉型,結構調整、科技創新、人才集聚、集約發展均取得明顯成效。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搶抓后危機時代的機遇,以轉型升級引領二次創業,加快推動經濟發展由外延擴展向內生增長轉變、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制造業為主向“三二一結構”轉變,實現開放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全面升級。
跨越式提升創新型經濟能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聚焦獨墅湖科教創新區主陣地,加快建設國家級科技創新示范園區,力爭年內RD投入占GDP比重超4.5%。完善技術創新鏈,積極創建“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示范區”,推動項目、人才、資金、服務有機融合,確保每年引進500個以上科技項目。加快科技企業上市,大力培育更多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創新型龍頭企業,力爭三年內形成30家左右上市企業。
超常規壯大新興產業集群。以納米技術產業為突破口,加快打響新興產業品牌,力爭三年內聚集納米技術企業300家、納米領域院士和國家級專家30名左右,產值實現翻兩番。以載體功能提升為重點,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每年投入20億元以上,加快生物納米園、光電產業園、創意產業園、服務外包產業園、環保產業園、智能產業園等載體建設,確保三年形成15個國家級創新基地和特色產業基地。以招商和服務創新為抓手,加大新興產業項目引進培育力度,確保每年新增新興產業項目300個,三年形成6個左右百億級新興產業集群。
高端化推進主導產業升級。打造一批千億級主導產業,全力以赴確保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獲批啟動,加快打造液晶面板、集成電路、機械制造、軟件及服務外包4個千億級產業基地。集聚一批總部型高端項目,全力加大跨國公司亞太總部、營銷中心及央企、民企總部引進力度,力爭三年集聚100家以上總部型項目。培育一批旗艦型地標企業,力爭年內再新增2-3個投資超5億美元項目,三年形成6-8家年產值超百億元的龍頭企業。
大幅度提高現代服務業占比。確保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3個百分點。以金雞湖金融商貿區為重點,實施金融產業三年翻番戰略,力爭三年內金融機構達300家、從業人員達1.5萬人、金融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6.4%。以“一區十二園”功能區為重點,加快引進培育一批服務外包龍頭企業,確保服務外包營業收入年均增長超50%。以綜合保稅區為重點,加快完善虛擬空港、虛擬海港功能,大力發展物流經濟。以各類文化載體為重點,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超20%。
高標準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推進150畝中節能環保產業園、4平方公里中新生態科技城等重點載體建設,促進生態環保產業跨越發展。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力爭到2012年萬元GDP能耗低于0.30噸標煤。大力推進綠色創建活動,鼓勵資源循環式利用、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倡導社會循環式消費,著力打響綠色低碳品牌。
大力度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強化領軍人才引進,力爭每年新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長性強的領軍人才團隊超20個、海外留學人才500名,5年內碩士以上人才總量增長兩倍,大專以上人才總量占就業人口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強化緊缺人才培養,發揮14所海內外名校、3所職業技術學院及區內企業合力,每年培養培訓2萬名以上轉型升級緊缺人才。強化創業人才發掘,實施“千人創業計劃”,鼓勵海內外優秀人才到園區創業發展。
特色化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精簡、統一、效能”管理體制,健全“爭先率先、創新創優、又好又快”科學考評機制,推行“公推公選、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用人機制。打響親商服務品牌,針對外企、央企、民企不同需求,制造業、科技業、服務業不同業態,企業、人才、群眾不同對象,提供更加專業化個性化服務,提升“親商親民親人才”服務水準。深化先行先試改革,加大學習借鑒新加坡經驗力度,及時爭取順應改革方向、適合園區需要的先行先試政策,持續增強綜合競爭優勢。同時,加快蘇宿工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等“走出去”項目開發,確保快出形態、多出成果。
搶占技術制高點 實現超常規發展
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
縱觀現代工業發展史,可以總結出這樣的規律:每次世界經濟大的起伏,都會推動新的技術革命,都蘊藏著新興產業的機遇。能否抓住新興產業應運崛起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實現跨越發展,關鍵在于能否先人一步充分儲備先進技術,搶占技術制高點,并建立持續開發的能力。
確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快轉型發展。尚德公司創立伊始,就以技術領先為企業之本。10年前,尚德在無錫創業,一方面是預見到光伏成為新興產業即將破曉的曙光,另一方面是因為光伏有著所有新興產業的共同特點,即該領域的技術日新月異,還沒有被發達國家壟斷,我們可以通過自主創新,為新興產業贏得寶貴的一席之地。我們深知“中國制造”之短和“中國制造”之苦,真切希望中國擁有核心技術,不僅僅掙苦力錢、血汗錢,不僅僅掙用能源、原料和環境代價換來的錢,而且要掙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換來的錢!因此,尚德公司始終堅持走創新之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斷增強整合全球技術和資源的能力,以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
搶占技術制高點,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尚德在德國、日本、澳大利亞設立了3個海外研發中心,在省科技廳的指導和支持下,在原企業研發中心的基礎上,設立了尚德光伏技術研究院,內設6個研究中心,幾乎覆蓋了領域里的所有方面。尚德的技術團隊,是目前世界同行中最大的技術團隊,并且每年研究經費安排不低于銷售額的3%,這保證了各項課題的開展。最近三年里,尚德完成了國家、省科技攻關項目25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有20多項,申請專利125項,其中發明專利56項。尚德自主研發5年之久的Pluto(冥王星)等技術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全國工商聯科技進步一等獎,并于2009年8月投入規模化生產,其晶硅光伏組件量產轉換效率打破了15年前由Sandia國家試驗室創造的紀錄。尚德的檢測中心試驗室在亞洲首家通過UL和VDE認證,產品獲得TIIV,IEC,CE和UL等國際權威認證,尚德也是唯一獲得出口免驗的太陽能企業。
有效集成資源,實現超常發展。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尚德一方面勤練內功,狠抓技術創新、優化工藝、挖潛改造、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適時調整戰略,有效集成資源,克服危機時開工不足和危機后產能不足的困難,力求超常發展。2009年實現銷售704MW.比2008年增長了42%。根據國際市場需求強勁的良好勢頭,我們適時確定了“兩頭延伸,中間做大,廣泛聯合,品牌擴張”的策略,力爭在今年實現銷售光伏組件1500MW,比2009年翻一番。尚德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增加2GW的產能,增加投資10億美元。根據公司的規劃,至2012年公司將達到5GW的產能,實現產值500億元,占領全球20%的市場。我們還在美國成立GEMINI,歐洲成立GSF,致力于光伏電站設計、建設和服務,國內成立尚德能源工程有限公司,與國電、中電投等設立合資公司,共同投資建設太陽能電站。為解決公司超常規發展資金問題,積極推動金融創新,爭取國內外銀行和投融資機構更多的金融支持。最近,我們和國家開發銀行簽訂了500億元的全球授信協議。在積極搶占國際市場份額的同時,我們堅持開拓國內市場,積極參與國家“金太陽工程”,配合推動光伏應用機制的落實完善,促進光伏綠色事業在國內的發展。
我們每個人都憧憬一個綠色、永恒而和諧的未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使天空更純凈,江河更清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生活也更加幸福美好!而“為地球為未來充電,讓綠色永繞人間”,正是尚德超越商業的崇高理想和光榮使命。全體尚德人正全力以赴,為將尚德打造成世界第一光伏品牌,打造成百年品牌而努力!
堅持走創新發展之路加快推進企業轉型升級
中國高速傳動設備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高速傳動設備集團有限公司是經股份制改制,于2007年7月4日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的一家公眾公司,是國內專業研發和生產工業傳動設備的龍頭企業。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80億元,利潤13億元,均比上年增長100%以上,年人均勞動生產率達到180萬元。下一步,我們將爭取用五到六年的時間。再做一個規模可以與現有企業規模相媲美的高速傳動產業。回顧以往,我們深知,是體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引領我們企業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并在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中掌握了主動權。
因勢利導,實現轉型發展新飛躍。上世紀90年代,中國高速傳動公司銷售收入一直在1億元以下。當時,公司75%的產品市場來源于冶金行業,產品覆蓋領域較為單一,企業發展徘徊不前。近些年來,我們在國家、省、市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發展的大背景下,以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政策為導向,抓住機遇,堅持走創新型發展之路,以世界一流企業為標桿,通過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使得業務領域從冶金、石化、建材等傳統行業擴展到風力發電、船舶、高速列車、城市輕軌等諸多新興產業,實現了企業發展由蛹到蝶的飛躍,并成為國家重大裝備項目中不可或缺的齒輪傳動設備的專業化研發和生產企業。
持續創新,實現跨越發展新突破。目前,公司的所有產品都是自主開發,并100%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傳統傳動產品領域,我們緊跟國家在冶金、建材、石化等行業的重大裝備技術創新步伐,先后開發了應用于鋼鐵領域的寬板軋機齒輪箱和高速線材軋機齒輪箱、應用于建材領域的大功率中心傳動和立式磨機齒輪箱、新一代高速齒輪箱、新型橡塑機械齒輪箱以及能與世界一流企業產品具備互換功能的通用齒輪箱,提升了我國在傳統工業領域的國產化能力。在風力發電產品領域,大力拓展風力發電主齒輪箱和變槳偏航齒輪箱,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實現風電齒輪箱出口的企業,產品占據近80%的國內市場和20%左右的國際市場,成為全球第二的風電傳動設備供應商。vEsTAS、GE、GAMEsA以及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方電氣等主要風力發電主機廠家已成為公司的穩定客戶。我們將不斷跟蹤國際先進技術,開發具有穩定高質量的風電傳動系列產品,并不斷開發風電其它重要部件,繼續保持全球市場份額。在船用齒輪箱和可調螺旋槳領域,2006年我們與ZF公司合作,開發大功率船舶齒輪箱和可調螺旋槳,產品全部出口到歐洲。自行研發的側推液壓可調槳傳動系統在國內大型船舶中推廣應用,改變了我國船舶傳動系統依賴進口的局面。目前,我們大力發展船用核心部件,包括應用于海軍艦艇領域的高質量船用產品。作為國內最先進的齒輪專業生產廠家,我們已將跨入軌道交通領域、開發軌道交通用齒輪箱納入發展戰略之中,并已在祿口工業園新建廠區,生產產品涉及地鐵、有軌電車、城際列車、高速列車等,計劃5年內產值達到10億元,年以上。從目前市場開發情況看,由于地鐵項目屬于市政工程,采購完全市場化,市場開發相對容易一些。但城際列車和高速列車用齒輪箱的市場化程度受到一定限制。我們將“以外促內”,先把一流的產品在全球著名企業的嚴格質量監控下,通過成本優勢,大量進入他們的采購體系,并且通過他們的品牌向國內外顧客銷售,以此打消國內市場的顧慮。
銳意進取,運籌持續發展新舉措。在傳動行業,特別是就齒輪箱而言,市場畢竟有限,我們要在保有和擴大原有產品規模的同時,早抓敢上。一是大力開發齒輪箱新品種,向更先進和大型化、多樣化發展,如重型汽車、核電站變速箱等領域。二是以齒輪箱為基礎向成套大部件化發展,向機電一體化發展,如向風電機組部套,船用軸系化成套,軌道交通傳動部套。三是跨出傳動領域,進軍新的高科技產業產品和市場。利用上市公司充足的資金和管理經驗,聘請組織專業人才團隊,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共同研發,或者控股國外有專長的研發機構,將科研成果移植于國內開花結果。
責任編輯:戈尚達
【封面介紹】 中國楊樹之鄉 成就創業夢想
泗陽縣位于江蘇省北部、洪澤湖北岸,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穿城而過。她歷史悠久,擁有5000年文明史和2100多年建縣史,是泗水王國都城所在地。中國地理學會創始人張相文、明代書法家林大木等文化名人都出生在這片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她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47.8%,居全國平原地區之最,是“中國楊樹之鄉”,先后被評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生態建設模范縣。自2005、2007年成功舉辦兩屆中國楊樹節之后,又將于今年5月28-30日舉辦第三屆中國楊樹節。她優勢獨特,是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浙商最佳投資城市、江蘇省社會治安安全縣。
2009年,泗陽縣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7.56億元,同比增長14.1%,財政總收入16.76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8.5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6%、3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 33億元,增長18.7%.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07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50元,同比分別增長12.8%、11.7%。財政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項指標均提前實現“十一五”目標,榮獲省政府全面小康推進獎。
新的一年,泗陽縣將貫徹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和宿遷市委三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圍繞“躋身蘇北第一方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吹響“大力度緊盯大項目,高起點創新促轉型”的嘹亮號角,聚力實施工業強縣、城鎮帶動、強農富民、生態立縣、民生普惠、創新創優“六大戰略”,向國內一流“濱水城市、運河新城”奮勇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