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卡一張(余額38125.73元)、建行卡一張(余額4672.04元)、寧波銀行卡一張(余額15296元);身上現有836元……”去年一位網友在網上“曬”個人財產清單的簡單舉動,沒想到竟引來數以萬計的跟帖,“曬財產”頓時成為一種時尚。不少網友在“曬”完自己的財產后,也呼吁官員們快快跟上。一網友調侃說:“我們‘曬’了,請官員跟進!”
20年醞釀官員“曬”財產羞怯探頭
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猶若待嫁閨中的姑娘,千呼萬喚始出來。
2008年5月,新疆阿勒泰地區紀檢部門出臺了《關于縣(處)級領導干部財產申報的規定(試行)》。2009年伊始,阿勒泰官方動了真格:在網上公示了新任命的55名副縣級官員的財產申報情況;2月17日公示了千余名縣處級和科級官員的財產申報情況。
隨后,浙江慈溪、四川高縣、湖南瀏陽、湘鄉及廣東等地陸續“試水”官員財產。
官員財產申報,源于230年前的瑞典,素有“陽光法案”之稱,是杜絕和懲治公職人員腐敗行為的一種常用手段。
然而,這項制度在我國的推行卻并不順暢。
早在1987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的王漢斌就在一次會議上提出建立國家工作人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建議。1994年,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將《財產申報法》正式列入立法規劃,并責成監察部起草該法草案。1995年,中央發文要求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申報收入……看似一切有條不紊,結果卻不如人意。1999年,監察部建議九屆全國人大將《國家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列入立法計劃時,由于“種種原因”,建議未被接受。
2004年,中紀委在一些地方開展領導干部親屬出國、子女就業申報備案試點工作,同時要求官員申報財產,人們仿佛又看到了啟動立法的曙光。
直到2008年,專家學者紛紛撰文,公開呼吁重啟立法程序,該話題一直“高燒”不退。去年2月28日,溫家寶總理第一次與網民對話時明確表示,“建立官員的財產申報制度是正確的,是反對腐敗的一項重大舉措”。緊接著,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制度反腐的號角。
“曬”法不同“版本”眾多
繼新疆阿勒泰地區的試點之后,全國多個地方先后邁入“曬”官員財產的行列。
據阿勒泰官方披露,縣處級官員財產申報率為98.97%,科級干部財產申報率為100%。作為首例,在獲得了足夠的掌聲之余,各種質疑聲也不絕于耳。對阿勒泰的質疑主要是 “兩本賬”:官員的工資收入、獎金補貼等向社會公開,而對于官員歷年來的全部財產情況,卻緊鎖在紀委的保險柜中,不對外。
相比于阿勒泰的“有選擇性”的“曬”,浙江慈溪在“曬”的時間和地點更顯得“保守”,他們只在各單位的公示欄中張榜公示三天。雖然曬的財產更有看頭,但曬的地方太“封閉”,觀眾不多。四川高縣在先期試點后,也是基本取消了公開的內容,領導干部填好的表格,由專人收集并送達縣紀委,最后放入專柜保管。
2009年9月,湖南瀏陽市出臺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將申報者的工資收入以及大宗財產實行徹底公開,并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等媒體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瀏陽模式被認為是“最徹底”的公開,但是也有一個致命傷——只有75名擬提拔的領導干部被“曬”了財產。
對各地在官員財產申報上的探索實踐,有評論說:“地方實踐看上去很美,卻慢慢流于形式,背叛了該制度設計的初衷,成為吸引眼球的作秀。”各地對此的探索和實踐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不管怎樣都是值得鼓勵和贊賞的。萬事開頭難,有了大量基層實踐的經驗和教訓,才能使我們對官員財產申報的立法更加充分完備。
阻力重重似有難言之隱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談到“曬”官員的財產,阿勒泰紀委書記吳偉平一臉嚴肅,面對民眾和媒體的質疑,他說:“一步到位全部公開太理想化,不符合國情和現實。”
什么樣的國情和現實?或許透過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王全杰的調查,我們可以略知一二。在去年的“兩會”前,他特地作了一項調查,結果,接受調查的官員97%對官員財產申報持反對意見。
無疑,官員強烈的抵制,成為目前最大的阻力。對此,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林撰文表示,“涉及到既得利益者即官員本身的利益,是財產申報制度蹣跚不前的主要原因”。
的確,要官員自己給自己戴上“緊箍咒”,把自己“脫光”了給人看,不僅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還要有豁出去的氣魄。
而官員的財產一直是個禁區。這里的財產不只是基本工資和福利,還包括官員們的“灰色收入”——非法收入、違規違紀收入、按照社會公認的道德觀念其合理性值得質疑的收入,及其他來源不明的收入。
2006年,經濟學家王小魯曾提出一個《國民收入分配狀況與灰色收入》研究報告。根據他的計算,“(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中的隱性收入可能高達4.8萬億元,按現有統計數據約相當于2006年GDP 的26%,這其中灰色收入可能占主要部分”。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改革的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正因為有巨大的利益,所以涉及申報的官員在主觀上有反對情緒。而這些人又手握政策制訂和政策走向的權力,改革才變得異常艱難。
與此同時,我國公務員個人財產與其家庭財產相互融合,二者界限難以區分,公開家庭成員的經濟和工作等情況,也有曝光隱私的擔憂。因此,如何確保公務員申報財產又不侵犯其他公民的隱私,是一個在立法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另外也有學者擔心,如果將大量官員擁有的巨額財產公之于眾,在社會收入差距很大的情況下,可能會引起社會震蕩。即便是在干部隊伍內部,因級別、地區、領域的不同而導致收入差別懸殊,也可能引發官員內部的心理失衡。
后來居上重慶破冰前行
深居內陸的重慶,雖然起步較晚,但趕了一個大早,大有后來居上之勢。
2009年8月,江北區就出臺了《江北區干部選拔任用廉政申報試行辦法》,規定今后選拔正科以上干部需先申報個人財產,如申報不實將撤銷任命。
緊接著重慶又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彈”。
2009年12月2日,中共重慶市委三屆六次全委會通過《中共重慶市委關于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意見》指出,要深入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和制度創新,對司法機關部分重要崗位領導干部實行財產申報制度試點。
重慶此次“曬”財產的官員包括市高級人民法院和中級人民法院中民事、刑事和執行三大庭的正副職,以及市檢察院和下屬分院職務犯罪偵查局、瀆職犯罪檢察處的正副職。擔任這些崗位的官員的財產一年一次申報后,在市人大官方網站和官方指定的報紙上公示。如查實申報不實者,就地免職。
官員公示財產,不僅可以有效地懲治和預防腐敗,還將過去“自上而下”的監督變為“自下而上”的監督,同時增加了政府的透明度,擴大了民眾的知情知政權。
“各地的積極實踐,為官員財產申報的有效化掃除了最主要的障礙。”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稱,“堅冰已經打破,船已起航,剩下的當然就是到達彼岸了!”
鏈接:
國外的官員財產申報制度
●美國國會1978年通過了《政府行為道德法》,明確規定行政、司法、立法部門之官員必須公開本人、配偶及受撫養子女的財產狀況,并按規定程序提交財產狀況書面報告。1985年又通過《眾議院議員和雇員道德準則》,對眾議員及雇員的家庭財產申報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
●泰國于1981年頒布了《國家公職人員財產與債務申報國家法令》,規定公職人員對其在國內和國外的財產和債務,以及申報人應得的與夫(妻)或其他人共有財產中的部分,都須按規定如實申報。
●墨西哥的《財產申報法》規定,在政府機構工作的從科長到總統的各級官員都要定期主動地向監察部門進行家庭財產申報,對因工作性質而易于產生腐敗的海關、移民、稅務、工程項目管理人員等,也要進行登記。
●日本于1992年通過了國會議員資產公開的相關法律,其資產公開制度已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公開項目從房產到高爾夫會員證。當選議員后要在100天之內向所屬議院議長提交《資產報告》。
●2009年3月15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公開表示,官員拒絕申報財產將被解職,并表示自己將帶頭申報。同時,俄羅斯成立了“反腐敗委員會”,通過了《反腐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