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牧民》有言:“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四維盡絕,就會使國家由傾到危,由覆到滅。古人將“禮、義、廉、恥”放在立國安邦的高度,足見其重。當前,在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下,如何在千頭萬緒中找到為政之道?筆者認為,可以從古人倡導的“禮、義、廉、恥”中得到一些啟發。
禮不逾節,則上位安
禮,在古代社會規范著人的道德和行為,深含著人類對宇宙天地的敬畏,對和諧的追求,以及對社會秩序的矯正與協調。孔子說:“為國以禮”。荀子云:“國之命在禮。”《管子·牧民》云:“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管子》認為,禮能讓人們安于其位,盡心做好當做的事。
何為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可見禮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規則,所謂“禮達而分定”、“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
十七屆四中全會要求黨員干部要有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要真抓實干、敢于負責、銳意進取、作風正派、清正廉潔、情趣健康。這些就是今天黨員、干部要講的“禮”。只有講好這些禮,演好自己的角色,規范好自己的行為,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為人民掌好權、執好政、辦好事。所謂“治國以禮,則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
黨員、干部應如何講“禮”?
黨員、干部要做以人為本的先行者,和諧社會的踐行者,認準自己的位置。以人民公仆的姿態,全身心投入群眾工作,如開展的干部大走訪、聯系服務群眾“三項制度”、“三進三同”等活動,就應該以“禮”服務于民。黨員干部應該從尊重、理解、愛護和關心人民的角度出發,想問題、辦事情、做工作,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讓各階層的人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都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發揮一切積極因素,形成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共處的局面。
義不自進,則民無巧詐
義,有“善”、“正”的意思,被視為一種至高的人生價值觀。墨子認為:“義者,正也。”《易經》解釋說,義是“直其正也,方其義也”。《管子》則認為,“義不自進,則民無巧詐”,意為有義就不會妄自求進,不妄自求進,人們就不巧謀欺詐,其核心要義就是公平、正直。
新時期的黨員、干部要強調“義”,就是要講正氣、講正義、講公平、講公正。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提高黨員民主素質,引導黨員正確行使權利、認真履行義務;完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選拔干部方式;匡正選人用人風氣;深入開展“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使廣大黨員永葆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其觀念和《管子》之“義”一脈相承。
我們黨員、干部要大力弘揚正直之氣、浩然之氣,度義而后動,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堅持實事求是,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含含糊糊,模棱兩可;更不能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如果每一個黨員、干部都能做到不妄自求進,不巧謀欺詐,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何愁黨風不正!
廉不蔽惡,則行自全
廉,一種無私的公德氣度。《官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一個國家的干部是否廉潔從政,直接關系民心向背,關系到執政黨地位鞏固和國家安危,所以,《管子》云:“廉不蔽惡,則行自全。”也就是說,有廉,就不會掩飾過錯,行為就自然端正。作為黨員干部既然廉潔自愛,自然就不讓污垢沾身,更不會自欺欺人,掩飾污垢,而總是主動、自覺地清理自己的肌體,檢討自己的過錯。
在我國,凡堪稱廉潔典范者,無不具備知錯即改的風格,而絕不文過飾非。清代,曾任江蘇廉訪使的林則徐便是“廉不蔽惡”的踐行者和示范者。他在自己的大堂兩旁親自撰書了一副對聯:求通民情,愿聞己過。不僅號召人們揭發貪官污吏,而且鼓勵人們給自己多提意見,他一定虛心接受,堅決改正。后來,果真有百姓對他“納諫”過程中手下人的假公濟私提出忠告,他便很透明地處理了此事,一時傳為美談。
新時期的黨員、干部也需要潔身自好,視廉為寶。十七屆四中全會也指出,反腐倡廉,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要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黨員、干部要隨時隨地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抵御住物欲橫流,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抑制住欲望、把持住關口,不斷提高廉潔律己的自覺性,少一些私心雜念,多一些自警自省;少一份急躁輕浮,多一點冷靜穩重,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地為人民服務。如果黨員、干部沒有廉潔自愛的品行,那么,在金錢、權利面前,就必然會鋌而走險,違法亂紀。
當然,光靠個人修養廉德是不夠的,還要治貪,才能最終保證廉潔。清代進士王命岳在《懲貪議》一文中指出:“致理必在懲貪,懲貪莫先旌廉。”《淮南子·氾論訓》有這樣一段文字說:“齊威王設大鼎于庭中,而數無鹽令曰:‘子之譽日聞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蕪,倉稟虛,囹圄實,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齊以此三十歲道路不拾遺。”齊威王采用“烹之”的嚴刑懲罰了說假話,辦假事的官吏,對其他官吏起到了威懾的作用,從此齊國天下大治。因此,“廉”還需要約束機制的規范,領導干部不僅不能涉腐,更要保持對腐敗懲治的高壓態勢,堅決遏制腐敗現象的易發多發勢頭,決不讓任何腐敗分子逃脫黨紀國法懲處。
恥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恥,是一種自知與自尊的德性。《孟子》曰:“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所以恥,是人們反躬自省的要求。《谷梁傳·襄公二十九年》中說:“君不使無恥。無恥,則隨心所欲,無所不為,無惡不作。”因此,黨員干部為人要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恥,才會達到《管子》所言的,“恥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當前,黨內也存在不少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不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問題,一些黨員干部法治意識、紀律觀念淡薄;一些地方和部門選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問題屢禁不止;有些領導干部宗旨意識淡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不講原則、不負責任,言行不一、弄虛作假,鋪張浪費、奢靡享樂,個人主義突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一些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中發生的腐敗案件影響惡劣,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黨員干部就應該要以這些人、這些事為恥,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在明確榮辱、認清責任、慎用權力上下功夫;在言行一致、棄恥揚榮、自我改造上下功夫;在防微杜漸、拒腐防變,堅持“慎獨”上下功夫。把尊榮斥辱、為榮去恥的觀念滲透到實際工作中。
當今,我們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風口浪尖,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新時期的黨員干部如何在瞬息萬變中立于不敗之地?對話群賢,求策問計,或許我們能在古人提倡的禮、義、廉、恥中找到為政之道。
(作者系中共奉節縣委書記)
鏈接
《管子》是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著述總集,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其思想內容駁雜而豐富,既是管仲及其學派的思想記錄,又綜合反映了法、儒、道、陰陽等多家學派的觀點,還涉及了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其中,《牧民》是全文首篇,全面反映了管仲的治國理念和施政措施,亦是全書的思想總綱。
原著選讀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
(圖:無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