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后,盧萬程再回江北,在觀音橋迷失了方向。
2001年,盧萬程舉家遷往武漢。他記憶中的觀音橋被主干道穿腸而過,一些爛尾樓難堪地矗立在那里,唯一的景觀就是老舊的嘉陵公園,跟其他地級市老城區的面貌沒什么兩樣。
“車流穿城過,客不在此留?!苯眳^委常委、區城鄉建委黨組書記章曉風,形容2003年前的觀音橋,是商家談之色變的“百慕大”。
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解放碑、南坪、沙坪壩、楊家坪四大商業步行街,賓客盈門,成為區域商業中心。
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江北區也欲在觀音橋栽下“梧桐引鳳凰”,但起色不大,還留下近十幢爛尾樓。
如何將觀音橋這塊冷地變熱,從而帶動江北城市建設的良性循環,成為江北區決策層焦慮的根源。
此時,重慶向北擴張的序幕已經拉開,如坐以待斃,江北將再次深陷過境通道的泥潭。
劃圈觀音橋:過境道變聚寶盆
2003年,江北區委、區政府在觀音橋及周邊圈定2.8平方公里,命名為觀音橋商圈。
“城市規劃與商業規劃相結合,城市建設與商業招商相結合,城市景觀與商業購物相結合。”章曉風認為,正是“三個結合”讓觀音橋走出了窘境。
高起點的規劃在2003年動工之時就初現端倪,當時甚至預留了十年后地鐵在地下的接口以及與公交車站的無縫連接。
交通瓶頸的突破是最為關鍵的一筆。
“目前商圈2.1公里的環道全是炸破舊的房子炸出來的啊!”回憶起這個大手筆,章曉風十分感嘆。
為此,區政府拿出七億元,這個數字占據當年江北區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炸出來的觀音橋活了!爛尾樓全成了搶手貨,30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攜200億巨資來“造圈”。
七億帶動200億,如此高倍數的乘數效應讓江北前行的步伐更加堅定。
接下來要解決建設用地問題。觀音橋地面、空中、地下的土地被全方位挖掘。
一是騰。在觀音橋商業街核心區域0.65平方公里范圍內,對非商業用地進行拆遷安置??臻g有了,商業發展便有了落腳之基。
二是盤。地面空間有限,向空中要地無疑是好辦法,更何況那里還撂著近十幢爛尾樓。為盤活這片土地,區建委、商圈辦、國土、規劃等部門聯合辦公,千方百計籌集資金、集納力量。一座座爛尾樓脫胎換骨,向空中延伸。
三是連。即將地面上分割商業街東西兩部分的主干道改建為地下隧道,區建委、商圈辦將商業街的地面連為一體,使人車分流,增強輻射能力和集聚效應。
不變則已,一變傾城。
五星級的金源和君豪大飯店,來自美國的星巴克和哈根達斯,臺灣的遠東,深圳的茂業……境內外眾多商家都將眼光瞄準觀音橋,每天,35萬人次在這里聚散,3000萬元在這里輕輕淌過,觀音橋成為江北的磁場。
“裝修”江北城:落寞古城流淌國際意識
比起把觀音橋變身為響當當的“名片”,決策者心里更大的隱痛是江北城的落寞。
這個千年水碼頭,曾是嘉陵江北岸名副其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隨著嘉陵江大橋的通車、商圈的興起,江北中心逐漸轉移到觀音橋。喚醒沉寂的江北城,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另一道難題。
2003年,江北城與朝天門、彈子石一同被納入重慶市中央商務區(CBD)范圍。
“七萬居民全部撤離,相當于將一個中等偏上規模縣城整體搬遷的艱巨任務交給江北區。”江北嘴中央商務區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昌坦言面臨的壓力。
但比整體搬遷更難的,是老城改造。
城市就像一塊海綿,吸收著不斷涌流的歷史記憶,并且隨之膨脹著。江北城本身就是一個細節豐富而飽滿的故事。
“城市更新不能摒棄歷史,而應從舊環境中滋生新的元素?!睆堄癫f。
同時,CBD是一座現代化城市對外開放程度的象征,更是國際化城市的重要標志。江北城是蘊涵重慶歷史和精神的CBD,但更應是面向未來、面向國際的CBD。
“我們要求建筑設計的科技含量都很高,都是請世界一流的設計師以國際眼光,結合重慶地域特色設計的標志性建筑。”張玉昌說。
更重要的是,這里還孕育著江北躍升“新興金融中心”的夢想。
2009年4月20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金融街·重慶金融中心”在江北城破土動工。它將借鑒北京金融街發展模式,打造重慶的金融機構聚集中心。
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奇帆曾樂觀地表示:“今后幾年,將會有1500億元投向江北城這塊彈丸之地。”
一方面是懷舊的精神家園,一方面是國際化的CBD,如何融為一體?
“既要有現代建筑,又要保留歷史遺存?!睆堄癫诖半p城記”在江北城上演。
由此,老城墻、老城門、明玉珍墓、民族博物館、民居酒吧等“記憶元素”,和金融貿易中心、視覺藝術中心、體育健身中心、科技館、大劇院、過江大橋等“未來元素”一起,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在一片片廢墟上浴火重生的江北城,如“雙城記”的命名,一半是記憶,一半是未來。這,或將成為重慶老城改造的一種借鑒。
香飄鴻恩寺:打造“宜居重慶”形象展示區
贊美,是袁洪飛進入鴻恩寺森林公園時的第一反應。
袁洪飛是鴻恩寺一帶的原住民,在孩童時代,鴻恩寺沒有一條像樣的柏油路,也沒有一棟像樣的建筑物,“只要稍微登高眺望,滿眼盡是破敗臟亂的‘城中村’”。
如今,他沿著公園梯道拾階而上,兩側風光旖旎,山石、溪水、林木隨山勢而變。放眼看去,滿目都是高大挺拔的喬木。
他并不知道,為了留住這抹綠色,江北區付出了怎樣的艱辛。
鴻恩寺公園十年前就有了藍圖,但迫于財力一直沒有動工。
2007年,隨著觀音橋商圈開街,江北區決定重啟鴻恩寺地塊的建設。
其實,拆遷后,這1100余畝土地是用來搞商業開發,還是建生態公園,有過不少的爭論。
這塊距離觀音橋商圈只有一公里的土地,在寸土寸金的鬧市區顯得彌足珍貴。大家很快就達成共識——要建就建成一個高起點、高標準的公園。
“發展城市森林是21世紀生態城市建設的理想模式?!苯眳^副區長陳茂說。
“樹種的選擇要高大、有一定文化或者意境?!标惷l現符合這幾個標準,又適合在重慶生長的,當首推桂花樹。
于是,鴻恩寺被定位為全國首個桂花主題公園,上萬株大型桂花樹,聚集了金桂、四季桂等60多個品種,成為名副其實的桂花園林。
23億元投資很快有了回報。
2009年6月25日,隨著拍賣師手中拍賣槌一聲清脆的敲擊,高舉18號牌的保利地產以38.1億元價格,取得緊鄰鴻恩寺公園的一塊土地的使用權,成為截至到當天的“中國新地王”。
養眼的還不止鴻恩寺公園一處。
“一座美麗的城市,必定是一座綠色的城市。”陳茂說,目前江北正努力讓城區處處都有綠景。到2012年,江北區新建和擴建的大型城市公園將達到十個。
按照時間表,2017年江北將實現人均公共綠地23平方米的目標。這個數字,幾乎相當于重慶市人均住房面積?!吧纸薄闭糁?。
而今,羽翼漸豐的江北該往何處去?按照江北新的城市布局,未來的江北將變身“三中心兩基地”,即新興金融中心、新興商貿中心、物流中心、現代制造業基地、總部企業的區域基地。
“到2012年,把江北建設成為西部地區最宜居城市之一,到2017年,建成全國最宜居的地區之一,成為‘宜居重慶’的形象展示區。”江北區委書記燕平連用三個“優”字來表明江北的底氣,“優越的地理位置贏得了先機,優良的自然環境創造了條件,優美的城市形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