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油菜地,南川區農業局農技員羅孝華像往常一樣,帶著一把卷尺,一個筆記本,在田間忙碌。這塊地的主人龔白仲笑得合不攏嘴:“羅技術員,又勞累你了喲。”去年,龔白仲種了四畝油菜,是羅孝華的技術讓他每畝增收近50公斤,一季增收近千元。
2008年6月,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羅孝華自主創新研究的油菜寬行免耕直播法以及水稻節本增效種植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消息傳來,整個南川轟動了。少施肥,水稻、油菜卻能增產!這是一個只有中專學歷的“土專家”帶農致富的“神話”。
農民之苦讓他想當袁隆平
羅孝華出身農村,深知農民生活的艱難。
初中畢業后,18歲的他作為家里的主要勞動力,在生產隊里修溝渠掙工分,農閑修溝、農忙栽秧,日子苦得沒法說,早上五點起床,走七八里路,修完溝渠又得回生產隊栽秧。一天干活14個小時,滿勤得10分,一年到頭,一人分100公斤稻谷。這樣的生活,讓他在深深的嘆息中日思夜想,不知道何處才是個頭。
讀書!他第一次那么沖動地想讀書,只有讀書才有出路,才能有知識、有能力讓鄉親們和自己從土里刨出黃金,日子過得更好。
有了目標,羅孝華一到吃飯時間,端碗紅苕稀飯往地上一坐,就開始看書。1978年,羅孝華如愿考上了涪陵地區農校。但按當時的規定,要上交公糧后才能上學,這讓拿到錄取通知書的他開始犯愁,最后他只得跑到舅舅家借了100公斤糧食交了,才上了學。
從此,當袁隆平成了羅孝華心中的夢。這夢一做,就是數十年。
醉心科研 妻兒甘愿當助手
1981年,羅孝華從農校畢業回到家鄉。他發現,落后的耕作習慣,使農民種糧根本就不賺錢。
羅孝華算了一筆賬,一畝水稻不施肥產量是350—500公斤,而按照農民習慣的方法施肥,畝產可提高100公斤,增收200元,剛夠買肥料、農藥。他還發現,農民習慣種植“稀大窩”,每畝基本苗在6000窩左右。由于基本苗少,只有大量施用氮肥才能高產。但大量用肥又造成植株嫩綠,病蟲害加重,不得不加大用藥量,結果,產量不穩定,種植成本高。
怎樣才能既降低肥料成本又增產?經過反復琢磨,他想出了增加用種量、減少施肥的方法,把一畝地的基本苗從6000窩提高到1萬窩,這樣既能保證產量,又可減少化肥及農藥用量。
創新的東西,往往一開始是沒人相信的。沒人相信,就意味著沒有專項研究資金。難道讓這一想法胎死腹中?羅孝華把心一橫,干脆自己搞。
缺乏資金,他就跟親戚朋友借;沒有技術人員,就發動老婆和女兒一起上。他花六千多塊錢買了一塊地搞試驗。修路,建試驗房……資金投入越來越多,很快就跟不上了,試驗地還沒有開始運轉,就不得不結束,把土地匆匆轉讓。打擊大,但他并不氣餒,最后決定租用農民土地繼續搞研究。
從2002年開始研究水稻節本增效技術和油菜寬行免耕直播以來,羅孝華欠下一屁股債,從一個勤快的好丈夫變成不做家務事的“懶人”。
怕農民上坡了找不到人,他每天早上七點就到地里,而回到家里,已是夜深人靜。妻子王惠容每天都等著羅孝華回家,吃過飯,默默地去給他洗那一堆堆沾滿泥巴的衣服。王惠容說:“從2002年開始,老羅半個小時不做與研究無關的事就坐不住,撻谷栽秧的時候家里更看不到他的影子。看到他這么投入,我一心只想支持他,我把做生意的錢都給了他,家務事更不忍心讓他做。”
父女連心。大學畢業的羅晶心學的是電子商務專業,看到父親白天下地,晚上加班搞材料,陪母親和自己的時間都很少,她很心疼。畢業后,她決定陪父親在科研路上走下去,讓父親不再孤獨。
說起女兒,羅孝華就感到揪心。“女兒原本長得白白凈凈,為了給我當助手,一到夏天就曬成了黑人。”女兒幫老羅打資料、匯總數據、測產量,讓老羅加班的時間縮短了不少。而羅晶心幫了父親兩年多了,沒有一分錢工資。
想到這些,羅孝華就想落淚,他嘴唇顫抖地說:“我虧欠妻兒的太多了。”
“蝕本生意” 鑄就刨金神話
2008年,羅孝華的研究成果基本成形,他盤算著搞示范片,讓大伙看看節本增效技術到底能不能幫助農民增收。
可事情遠沒有想象的順利,農民們覺得少施肥能增產比神話還不可信。
為了讓農民接受,羅孝華找到了自己在河圖鄉騎坪村的親戚譚文召。他想,譚文召曾當過村支書,由他去做農民的思想工作,效果要好得多。
羅孝華當著譚文召和一些農民的面承諾,只要他們肯拿田土出來試驗,羅就包技術、包化肥,每畝包產量600公斤,要是少于500公斤包賠,誰要愿意馬上就簽合同。條件誘人,不少農民在合同上簽了字。
2008年,羅孝華在河圖鄉騎坪村七組創建100畝核心示范片,經科委及農業局專家現場驗收,平均畝產660.1公斤,比常規栽培畝增產141.3公斤,增值268.50元;畝施肥成本61.75元,比常規施肥節約39.75元,扣除當年多用畝種子款28.50元,畝增純收入279.75元,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終于相信了!
羅孝華終于成功了。拿到國家專利的那天,他一夜沒睡,心里那個樂啊,雖然他依然欠著親戚朋友五六萬塊錢。
“搞農業研究對我來說是個‘蝕本生意’,但我得到了示范片100多位農民的贊賞。”羅孝華說,如今他每次走到三秀、河圖這些地方,農民們都笑呵呵地稱他為“羅技術員”,走到農民家門口,他們都非要讓他吃了兩個開水蛋才準走。
羅孝華獲得了國家專利后,南川區撥了15萬元作為技術推廣資金。南川全區現有油菜15萬畝,水稻40萬畝,推廣油菜寬行免耕直播法以及水稻節本增效種植技術,全區農民一季就能增收2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