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先生的歷史散文,是在史料、傳記、回憶錄、歷史小說等文體途徑之外,對歷史敘事的另一種書寫可能性的有效嘗試。他以散文的形式實現著對歷史和人生的參與,試圖為其歷史感悟尋找別一種抒情方式。如果說歷史原貌是一種所指,那么針對同一所指,不同的歷史寫作(文體形式的或文本形式的),則可作為不同的,形式上的能指。而正是多重能指的存在,激活著受眾的想象空間,才使得歷史面貌還原到可靠的原始形象成為可能。王充閭先生的《張學良人格圖譜》,即此種區別于傳記/史料/歷史小說等文體的,針對某一所指的,另一種形式上的能指,是以歷史散文的形式實現著歷史敘事沖動的寫作。
歷史敘事必然涉及身份立場問題。那些在公共空間里大聲標榜“去立場化”的歷史敘事,事實上很難真正存在,因為任何敘事都有立場??肆_齊就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科林伍德也認為歷史就是“剪刀加漿糊”的結果,但本文并無意將立場問題無限放大,因為即使克羅齊自己也承認,在立場之外,真實的歷史史實始終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可以被篡
改卻無法被磨滅。所以,申明立場有時可能要比躲在立場背后的言說客觀,至少更坦蕩。《張學良人格圖譜》就是這種立場鮮明的“存立場”寫作。開篇他便聲明,少帥是他幼年時敬仰的英雄和偶像,帶著“頌其詩讀其書欲知其人”的心情,主觀上明確了身份和立場,并將此立場一直貫穿在行文之中,以正面立場的言說作為能指一種,為原始想象作可補充的供給。
該能指的系統建構,是將歷史敘事融于散文的形式中,以十五篇散文結構全書,其中每篇均可獨立成章,這便決定了文本內部去焦點化的平行結構,以見微知著的史傳傳統抗拒著西洋畫以邊緣虛遠化突出中心的焦點透視法。在不偏倚無倚重的平行結構里,以散點透視的傳統中國畫技法,由宇宙自然時序作畫軸,生命物理時間作畫幕,盤中珠玉般地將友情、親情、愛情、戎馬悲歡等一一鋪排,抖散于畫軸之中畫幕之上,散點游移中掃描人物的精神空間,再將多空間疊置組合,拼摹人格的圖譜,以求燭照出超越物理空間的可挪動的意義。透過人格圖譜,作者于歷史沉潛中體味人生,發思古之幽情,抒懷現時現世的歷史人生感悟,此中種種,既有少帥張學良的人生,散文家王充閭的人生,也有歷史顛沛中的蕓蕓眾生,更有種族文化沉淀在集體無意識里的民族人生。如《尷尬四重奏》里友情、親情的二選一,是對人生兩難處境的常態抒寫;《別樣恩仇》、《不能忘記老朋友》里對友情的不同定義折射出迥異的人生觀;《夕陽山外山》、《您和鳳至大姐》、《“良”言“美”語》里對相遇、錯過、責任等愛情關鍵詞的搜索與注解;《將軍本色是詩人》、《史里覓道》、《情注梨園》中關于人生的不同節氣里的審美皈依。以及集結人生起落,并于其中追尋普世價值的《人生幾度秋涼》、《九一八,九一八》、《成功的失敗者》等等,“知人”以達“論世”。十五個篇章豐滿出一個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之外的,隱匿于宏大敘事背后的“人”的張學良。
海登·懷特在《Metahistory》一書中,闡明歷史寫作是“一種以敘事散文形式呈現的文字話語結構,意圖為過去種種事件及過程提供一個模式或意象。經由這些結構我們得以重現過往事物,以達到解釋它們的意義的目的”。這無疑要求設身處地、嘗試穿越時空的身份對接,以民族自身的記憶來補足敘事體本身的縫隙。而記憶,是在缺席的情況下對間接經驗的繼承并加以邏輯推理為主途徑,以求達到一種在場。邏輯推理,在王充閭筆下被置換成以史實為基礎的合理想象,這并非是對歷史的現代或當代的闡釋的不信任;相反,他的很多想象恰恰是建立在對原有歷史敘事的信任之上。而他的想象,也在理性的指導下顯得極有節制。想象,大多是試圖還原人物心理,而對至今仍懸而未決的歷史謎案則十分節制。比如《夕陽山外山》中寫至張學良與兩位四小姐的情感糾葛處落筆極儉省;回溯東北易幟與西安事變等細節的語言要層層過濾;對不抵抗不回國等原因采用限制敘述等等。而在老人于垂暮夕陽之中“無事此靜坐”時,為表現其心理活動則以敘事主體對象化方式鋪陳大量的想象,并將該種想象方式貫穿于全書,這無疑遙遠地呼應了司馬遷有關鉏麑觸樹(《史記·晉世家》)之類的敘述,延續了《史記》甚至是《晏子春秋》的傳統。文學想象與歷史真實在散文中的百年好和,是脫胎于司馬遷那個文史不分家的年代里的古老傳統。合理想象但拒絕杜撰,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責任,這在顯示作者審美旨趣的同時,也顯示了對能指濫用的防范。
能指的豐富在幫我們沖破慣性想象及舊有的指認方式,謄廓原始想象的同時,在全球化時代的語境下(尤其是當禁忌也成為一種消費,再加上主流意識形態行為,各種關于口頭的文字的一時充塞),能指的日益豐富無疑存在著能指過剩的危險,相應必然帶來的是原始想象的重疊交叉或混亂顛覆,及文化消費和消費文化等問題。對知識分子寫作來說,似乎突圍即有陷落的危險,堅持,成了不可為的可為。此時,《張》以文入史的歷史感悟作為知識分子寫作一種,堅持了突圍的努力?!凹廊缭凇?,同樣,“敬如在”。廟堂再高,江湖再遠,堅持,是敬神如神在。
作者簡介:趙坤,沈陽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