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兩個影帝一出,就有媒體高呼“難不成大陸電影獎的雙黃蛋都下到臺灣去了?”作為一名普通的觀眾,也就是一吃雞蛋的,吾只管吃到嘴里的蛋是否新鮮好滋味,卻不會管它有幾只黃。
作為電影評獎機構,選中的電影都是一個水平的頂高頂尖的,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但是選了這個,狠不下心來丟了那個,選了那個又覺得對丟掉的這個不公平……那么,給大眾和專業人士提供一些雙黃蛋、多黃蛋,吾覺得未必不是一樁好事。蛋黃營養價值高,多個蛋黃有什么不好呢?
俺沒看過兩位金馬影帝的得獎作品,但是可以想見,如果讓去年的《赤壁》跟《愛情的牙齒》PK,我也會支持這兩個電影“雙黃”。因為,論出身,兩個不好比,一個是香港老牌大導的片子,一個是大陸年輕導演的;論電影類型,兩個也不好比,一個是商業大片,一個是文藝小片;論藝術水準,嗨,兩個倒有一比,就是一樣的臭和爛,至于哪個比哪個更臭更爛,那就不分伯仲了,那就只好把臭雞蛋同時贈與這兩部片子。
如果加上今年的《大內密探靈靈狗》和《麥田》等,那就可以生出三黃蛋、四黃蛋等多黃蛋了。
當然,這是我杜撰的“臭雞蛋”獎。說實話,誕生一批要得臭雞蛋獎的電影要比真正好到不分伯仲的“雙黃蛋”獎的電影容易多了。反過來,雙黃蛋本該是個相當稀罕的玩意兒。
大陸電影獎雙黃蛋多,從來就不能說明大陸頂尖電影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多半是評獎機構四下平衡的結果。據說,當年蘇州金雞百花獎劉嘉玲和《愛情的牙齒》女主角一起“最佳”“雙黃”,就是因為嘉玲姐給舉辦地家鄉帶來了人氣。這種“雙黃”,看來已經不是全靠雞蛋說事兒了,我們姑且稱之為“人工雙黃蛋”吧。市場上就有“人工”雞蛋,外形跟真雞蛋一模一樣,當然,味道跟真雞蛋還差那么一截兒。
從吃蛋人的角度講,第一,吃的得是真雞蛋,第二,還得味道鮮美,不能是臭雞蛋。問題是,現在的電影獎動輒出“雙黃蛋”,要不有人工蛋嫌疑,要不干脆是臭蛋,看官怎能沒有意見呢?
依我看,如果把時下各種各樣多得數不清的電影獎都改成“臭雞蛋”獎,就是你拍個爛片就給臭雞蛋,允許大量的臭雙黃蛋、多黃蛋出現,或許電影市場就會比現在好很多。那個時候,或許,一枚貨真價實的“雞蛋”都比如今的“雙黃蛋”含金量高得多。
堅決不拍胡編亂造的大片,譬如《赤壁》;堅決不拍格調低俗的爛片,譬如《大內密探靈靈狗》;堅決不拍內容空洞的所謂的“文藝片”,譬如《愛情的牙齒》……老老實實拍電影雞生蛋……作為觀眾,挑上最黃金的休息時間,去電影院奉送上幾十大洋,就算只是吃一只雞蛋,好歹是一只貨真價實的雞蛋,而不是一只臭蛋和假蛋,俺們觀眾,也算是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