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明寶齋主郭慶祥,是率先對清廷收藏著錄文獻《石渠寶笈》的學術權威以及“宮廷藝術”的價值提出質疑的藏家。盡管其觀點受到不少人的反駁,但其所引發的爭議,卻使得人們對“宮廷藝術”以及當前藝術市場中的一些現象產生了更多的思考。“皇家宮廷收藏”是否只是近年來被某些人運作的一個商業概念?它是否確能代表當時藝術成就的高低?藝術品市場中金融資金的介入,是為扶植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創作提供資金,還是使藝術品淪為與其他投資產品一樣的商品?一個經濟體市場的目的永遠是逐利,而文化藝術是時代文明的成果,兩者是不能混淆的。
“皇家宮廷收藏”:巧妙包裝的商業概念?
我曾撰文談到清代乾隆、嘉慶兩朝編纂的歷代宮廷收藏著錄文獻《石渠寶笈》的學術權威問題。在《石渠寶笈》中,著錄的藏品并不是件件是精品真品,也不見得件件具有文化和歷史價值。在著錄中充斥著歷代大量的庸劣之作、偽作和仿作,這些問題實際上在學術界已得到廣泛證實。所以,“皇家宮廷收藏”的標簽只是近年來被某些炒家運作的一個商業概念,它本身并不能代表當時藝術成就的高低。實際上,現在市場上出現的某些標注《石渠寶笈》著錄的藝術品,更是魚目混雜、霧里看花,這些藝術品或為著錄中的贗品,或為后人按著錄記載而造的仿品。種種問題不禁讓人質疑作品本身的真假如何判斷?作品的藝術水準如何評價?被著錄的作品與出現在市場中的作品是否是同一張(件)?種種質疑讓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著謎團,暗藏著巨大的收藏或投資風險。把經不起推敲的”皇家收藏“作品當作真跡展示、宣傳,是對藝術市場的不負責任,也不利于對大眾藝術欣賞的健康培養。創下拍賣高價的署名宋徽宗趙佶所繪的《寫生珍禽圖》,是~張有爭議的作品,現在卻被當成確真無疑的藝術珍品編進了大學某課程的教材,這是否回導致誤人子弟?而近年來,“皇家收藏”、“紅色經典”等一些概念性的詞眼充斥著藝術品市場,這些都是把藝術品當作投資工具慣用的炒作手段,而不是藝術史或美術史對它們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客觀評價。長此以往,不僅將損害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也將誤導人們的審美取向,更無益于大眾藝術欣賞力的提高。
“資本的力量”:誰在為概念買單?
實際上,當前藝術市場中一些投機客的目的非常明確,他們就是要顯示出“資本的力量”。談投資,必要談風險,現在許多金融投資領域的行家并不具備藝術修養及專業知識,試想這些缺乏藝術欣賞力的人,雖然有投資市場的經驗,也有操盤控盤的能力,但是,他們帶著龐大的資金投入藝術品市場,動輒就創“最高價”,實際上擾亂了藝術市場的正常秩序。他們不管,實際也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藝術價值,他們關心的是如何降低投資風險,制造高回報率。曾聽說某人創高價高調拍得“皇家御用品”,就是為目后“打包上市”做準備,所以真正的利益受害者還是為概念買單的后來者。
金融資金的介入,可以扶植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創作。但是,投機炒手的介入如果把藝術品的價值剝離得僅剩概念的話,那么它和其他投資產品就沒什么兩樣,很容易產生泡沫。當然,與某些金融黑幕相比,藝術市場的利益爭奪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一個經濟體市場的目的永遠是逐利,而文化藝術是時代文明的成果,兩者是不能混淆的。
當前的藝術品市場如果作為考量藝術家藝術成就的重要標尺。已不能再說明他們藝術造詣的水平了!現在可以說,中國藝術品市場和藝術品收藏看起來空前繁榮,但真正懂得藝術鑒賞的藏家或投資者太少了。“題材概念”的炒作。已經混淆了真正藝術品和普通藝術品價值的區分。許多人只關心藝術藏品能否升值,對其中的藝術價值以及歷史文化信息,根本不加考慮。他們是在等待購入和拋出時機。而不會去研究藝術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