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和那些風云人物
在世界范圍內談起新聞類刊物,如果美國《時代》周刊自認第二的話,恐怕沒有哪一家刊物好意思坐上第一的座椅。創刊于1923年的《時代》周刊,是美國第一份用敘述體報道時事的大眾期刊,被稱作世界“史庫”。而自1927年開始的年度風云人物評選,如今是《時代》周刊最重要的品牌之一。
2009年,《時代》周刊把年度風云人物的桂冠戴在了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頭上,理由是:伯南克沒有重復上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聯儲局的錯誤,而是積極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借貸,拯救了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從而拯救了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家庭,乃至全世界。如果沒有伯南克,全球經濟將不堪設想。
評選結果出爐,旋即引發爭議。批評者認為,盡管伯南克在2009年的工作有可圈可點之處,但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舉措,他大筆花錢拯救華爾街,引來的“浪費納稅人金錢”的批評聲至今不絕于耳。再說現在世界經濟只是走出了最困難的時刻,將來是否反復還有待觀察。更關鍵的一點是,《時代》的評語過于浮夸,完全忽略了世界其他經濟體在救市過程中發揮的更重要的作用。
回想2007年5月,伯南克曾放話:“次貸市場不會對其他經濟領域或整個金融體系造成嚴重影響。”此論調被美國《商業周刊》列為當年“十大最失敗預言”之一。誰想兩年之后便咸魚翻身受到《時代》的青睞。
《時代》評了幾十年的年度人物,不光有走眼的時候,甚至還會“走麥城”。
1931年,《時代》把年度人物帽子送給法國人皮埃爾·賴伐爾,這一年,賴伐爾出任法國總理,但根本沒做出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更令《時代》尷尬的是賴伐爾后來的結局。二戰初期法國戰敗,賴伐爾進入維希傀儡政府擔任總理,極力推行親德路線,慫恿傀儡政府首腦貝當出兵與美英同盟國作戰,成為二戰期間最臭名昭著的“法奸”之一。二戰結束后,賴伐爾因叛國罪被處決。
史上最具爭議的《時代》年度人物,是1938年的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在歐洲的所作所為,讓人們對《時代》周刊評選風云人物的標準大加抨擊。后來,《時代》周刊以“1938年時,希特勒成為當時民主、喜愛自由的世界所面臨的最大威脅”,對其評選標準加以解釋。
或許是因為這些爭議的緣故,《時代》周刊后來對年度人物這一評選做出了更清晰的詮釋——
“年度人物”不是榮譽,也不是對當選者的認可,這一評選是以清晰的目光認識世界,挑選的是那些在這一年內改變世界的個人或力量。
盡管有了這樣的定義,但《時代》作為一份美國雜志,“美國中心主義”已被印到骨子里了,很難做到完全客觀公正。美國新聞界有句話,想成為《時代》年度人物,最快的捷徑是當上美國總統。因為二戰以來的歷任美國總統,后來幾乎都成為了《時代》年度人物。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還有一個異類,他就是1974年~1976年擔任美國總統的福特。
其實福特幾乎是美國有史以來最為“運氣”的總統,1972年尼克松二度競選總統,搭檔是前馬里蘭州州長斯皮羅·阿格紐,不過阿格紐次年因受賄丑聞被迫辭職,身為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常任主席的福特,被尼克松直接任命為副總統。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門事件黯然下課,福特繼任,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沒有經過選舉而直接被任命的總統。
或許因為“運氣”透支過度,1976年的選舉,福特以微弱劣勢敗北,擊敗他的卡特順理成章地被《時代》賦予1976年年度人物的稱號。
福特之前的尼克松,在成為《時代》年度人物前后的經歷更具可議度。他兩次成為年度人物都與中國有關。1971年,中美兩國展開“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訪華,尼克松借此成為年度人物。次年,尼克松訪問中國,那次為期7天的訪問被稱作“改變世界的一周”,這次,他與基辛格攜手登上《時代》封面。這也是《時代》評選年度人物歷史上唯一一次有人“兩連莊”。
更吊詭的是,1973年的《時代》年度人物,是美國法官約翰·西里卡。這年他曝光了“水門事件”很多猛料,使尼克松陷入四面楚歌,并于第二年遭國會彈劾,黯然辭職。
連續三年之間,尼克松本人、他的政治伙伴和他的“敵人”,相繼成為《時代》年度人物,著實是一場黑色幽默——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倒了。
如果要指責《時代》總是盯著那些大人物,那你就錯了。實際上,我們都曾經是《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2006年的《時代》年度人物就是“YOU”——即每一位遨游在網絡博客、YouTube和視頻共享網站上的網蟲們。“YOU”當選的理由是“奪回了全球媒體的主控權”。
之前,《時代》還曾經評選了兩位“非人類”作為年度風云人物,分別是1982年的“計算機”和1988年“危險中的地球”。
在1982年,“計算機”登頂的理由是“沒有一項發明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時代》并大膽預言,未來20年,將有60%的美國家庭使用互聯網。這在今天已經完全實現。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世紀之交,《時代》特別策劃了一項“世紀風云人物”評選,結果科學家愛因斯坦擊敗所有政治人物、商界巨子,拔得頭籌。
科學巨匠面前,所有風云人物,一律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