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吃喝行動》改版,我們的視野轉向城內散發生活氣息、洋溢美食味道的街巷。與往期相比,本期主角顯得有些特別。
按地名,它應該叫“黃孝河路”——頭尾連接建設大道和發展大道,全長近2000米。因沿途串起花橋一村、花橋二村等成熟社區,而被習慣稱作“花橋”。按潛力,它既不近商圈,也非交通動脈,美食的種子卻在社區倔強扎根,仰仗鄰里生意,積聚人氣,以口碑相傳,漸漸嶄露頭角,晉升為食客新寵。
花橋美食故事的開篇,卻并不順利。
上世紀80年代,一條臭水溝被填平成了路,黃孝河路誕生。路修好卻并沒有給地處城鄉結合部的花橋帶來大變化。放眼望去,沒有一間像樣的餐館,連拉棚做小炒的都很少。
2000年,潘老板決定將湘巴佬從香港路搬來,落腳市委黨校旁(現金色華府)。做決定時,內心經過斗爭,因為“街上連路燈都沒有”,把餐館開到花橋,當時看來,不啻于一場賭博。事實證明,他賭對了,甲魚撈飯和口味蛇引來客流如織。
湘巴佬開業后,周邊陸續冒出幾家小餐廳,盡管其后淘汰過半,但花橋的美食已被攪動。一年后,跟著“何佬燒鯰魚”輾轉三鎮的食客再無需追蹤、奔波了,何老板終于獨立開店,店址選在花橋。16歲進餐飲圈,何老板敏感地嗅到花橋的潛力:社區消費成熟。
其實,他只猜對了一半。花橋周圍不僅聚集著花橋一村、花橋二村、蔡家田、長江委宿舍等規模龐大的居住小區,而且學校、單位扎堆——育才幼兒園、育才一小、育才二小、武漢交通信息中心、江岸區國稅局、武漢市殘聯、出租車管理處……其后,竹葉山汽車市場建成,汽車市場職員和購車族成為花橋美食新的驅動力。因為購車族的加入,花橋美食有了新動向,食客不再局限于社區。皇記羊蝎子沈經理就發現,開車來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不少還是從武昌過來。
以2005年和2006年為界,花橋美食出現第一波井噴:餐廳數量陡增,粉面世家、啫啫021法式鐵板燒、重慶香牌坊、三五酒店、鳳爪王燒烤店陸續進駐,許多店家頻現排隊拿號、翻臺的盛況。
可惜,此時生意火爆的湘巴佬遭遇拆遷,搬至離街面百米的巷內,但它依然感受到金色華府等新樓盤落成后,新居民旺盛的消費點燃了花橋美食的熱潮。
鄉里鍋菜坊掛起紅燈籠開張,同是農家菜,卻做出有別于后湖一帶的黃岡特色,無論野山藥還是土雞湯,引得吃飯時間,門前車位難求。新店荔景酒樓樸質大門內藏著徽派風情,古典韻味,菜肴精致實惠。
每家餐廳都暗自較勁,綻放異彩。聽說,紅星美凱龍將搬來竹葉山一帶,這無疑是給花橋美食興旺再添一把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