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催生著一個個小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城市版圖上。基層黨建拓寬了新的空間,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市委三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加大在城鎮新建小區中建立黨組織的力度。經過幾年的探索,渝北區形成了組織聯建型、物管服務型、社團引導型三種小區黨建模式,有力地促進了小區和諧發展,推進了社區黨建工作。
2008年1月10日,渝北區龍塔街道魯能星城社區會議室熱火朝天。
社區居委會正換屆選舉,經過1155多名居民代表投票,七名新上任的居委會成員中,出現了兩張特殊面孔:戴德梁行物業管理處行政部經理潘霞、深圳之平物業管理公司客戶服務部經理張軍。
“讓物業管理人員加入社區居委會,在重慶是頭一次。”魯能星城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杰說,因為魯能星城社區黨組織的管理服務對象和小區物業管理、業主委員會的服務對象完全重合,要加強對社區黨員的教育管理,搞好社區服務,增強黨組織在社區群眾中的凝聚力,完全可以通過交叉任職來實現。
經過數月醞釀,在社區居委會換屆前夕,張杰特地拜訪小區的戴德梁行物業管理處和深圳之平物業管理公司的負責人。“我希望物管公司能推薦一名負責任、有能力的人,進入社區居委會任職。”張杰的這番話讓魯能星城兩家物管公司負責人感到既新奇又興奮。
經過商議,物管公司工作人員潘霞和張軍遞交了申請,獲得了參加競選的資格。2008年1月,經過群眾推選,他們進入居委會。
2008年底,魯能星城業主委員會成立,黨員、居民小組長李天永,當選為業主委員會副主任。同年,30多人組成的志愿者隊伍成立,成員中有不少人既是黨員,又是業主委員會或居民委員會成員。
一張以黨支部為龍頭,業主委員會、社區居委會、物業管理公司以及社區志愿工作者隊伍高度融合的網絡,在小區鋪開。
2008年9月,魯能星城一街區業主楊俊其家遇到煩心事,因樓下搭建雨棚遮擋空調滴水,噪音干擾家人休息。
從業主到居民小組長再到黨小組,半天時間內,信息從最基層傳遞到社區龍頭——魯能星城黨支部。
戴德梁行物業管理處客服部當天下午接到黨支部的信息:有業主需要物管幫助。
第二天,當物業管理工作人員敲開楊俊其家的門時,他十分意外:“沒想到這么快,昨天才反映的問題,今天就上門協調了。”
“組織聯建,不僅能讓信息快速傳遞,更重要的是各司其職,讓社區黨建的馬車跑起來,”張杰說,“簡單問題,快捷處理;重大問題,分工合作。”
張杰說,在黨支部的牽頭下,社區的“魅力值”不斷提升,比如,針對小學生放學回家難問題,小區開設“四點鐘課堂”后,有不少黨員和業委會成員志愿充當臨時家長;為了幫助小區業主就業,黨支部常常為社區內的重百超市、麥當勞、物管公司等企業和業主牽線搭橋……“黨建管理、小區物管、居民共管,已經在組織聯建下融為一體。”張杰說,居民們都很享受這樣的和諧時光。
“在這種大社區抓黨建工作,要借巧力。”渝北區回興街道雙湖路社區黨總支書記周碧華,干起事來風風火火,她揚了揚手里的幾頁物管公司電話清單說,“秘訣就在把黨建工作滲透到物業管理中,搞好一線服務,凝聚人心。”
抓住物業管理這個牛鼻子搞社區黨建,源于社區黨員的一個提議。
2003年,雙湖路社區修起三棟單體樓,有三個開發商、三個物管公司。因缺乏統籌管理,從入住開始,麻煩不斷。掃垃圾的工人經常把垃圾從這邊樓扔到那邊樓,矛盾尖銳到每棟樓之間修起了圍墻,居民隔三岔五打電話給周碧華,要求調解糾紛。
樓長毛著向周碧華獻了一計:“由社區黨總支代管三棟樓的物管。”
周碧華決定嘗試一下。
2004年2月,雙湖路社區召開黨總支會,周碧華提議:社區黨組織牽頭成立物管公司,不贏利,所需注冊資金歡迎黨委成員、社區干部入股。
幾經醞釀,2004年5月,前程物業管理公司注冊成立,周碧華是法人代表。58萬元注冊資金中,有32萬元來自黨總支成員和社區干部。
不以贏利為目的的前程物管接過三家物管公司的接力棒,每月向每戶業主收取16元物管費,而市面上費用通常在每月18元—20元。
打上紅色印記的前程物管,開始拓展更多的衍生服務。“居民電路故障、下水道清掏這些麻煩事,不但有人管了,我們還找到了訴苦、說事的新渠道。地下管網漏水的事,就是通過物管向黨組織反映解決的。”樓長毛著說。
2008年8月,周碧華接到前程物管公司工作人員的反映:因地下管網老化,一個月漏了幾百噸水,費用公攤,大家情緒很大。
周碧華立刻召集三棟樓的黨員布置任務,首先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其次,為徹底解決矛盾,全部更換為一戶一表。
黨員全部行動起來,上門走訪了三四次、電話打了上百個。周碧華說,那幾個月,黨總支班子成員的嘴皮都磨破了。終于,幾個月后,48戶人都換上了一戶一表。
“光靠物管公司,是很難理清這些麻煩的,社區黨總支出面效果就大不一樣。”毛著說。
成立物管公司推進黨建,只是黨總支的一次嘗試。周碧華說:“公司是經營性質,不少人質疑是否有斂財之嫌。而實際上,公司靠收取微薄的物管費用維持工作人員的工資,有時甚至要倒貼。”正是在內外雙重矛盾的擠壓下,不少社區工作人員陸續轉讓股份,2009年9月,公司正式托管給前興物業管理公司負責。
“這次嘗試只局限在幾棟單體樓,不過受此啟發,黨總支開始著手讓小區物管和社區黨組織全面對接。”周碧華說。
2009年初,心海灣小區出現在雙湖路社區版圖上,在鑫隆物業公司入駐之初,經理唐正良就接到社區黨總支的提醒——向社區黨總支提供公司的管理資質、人員構成、電話清單等,作為資料備案。同時,周碧華也向唐正良詳細介紹了社區黨組織的人員構成:“物管公司就是小區黨員、群眾和社區黨組織的‘天線’,遇到新情況,要及時跟黨委通氣,遇到麻煩也可以找黨委。”一席話,讓唐正良頗感意外:“在物管公司工作了這么多年,我們以前和黨組織從來是‘井水不犯河水’。”
很快,唐正良就從其他住戶口中得知黨組織的威力。
2008年8月,金鞍花園出現幾十人緊張對峙,一方是金鞍花園的業主,一方是將餐飲店開在小區外圍的店面老板。因物業管理公司未經業主許可,擅自同意餐飲店在小區圍墻上打通一扇門,眼看小區圍墻被打通一半,業主將餐飲店圍了起來。
金鞍花園物管公司白經理緊急向周碧華電話求救。
十分鐘后,黨總支成員趕到。
經過一番勸解,業主慢慢散去,第二天那扇被打掉一半的門,又被餐飲店老板主動封上。
物管公司白經理感謝萬分:“如果不是社區黨委出頭,我們還真不知道怎么辦。”
這樣的事,在雙湖路社區已經屢見不鮮,唐正良也開始向其他物管公司學習,主動成為黨委的“天線”——有問題找黨組織,有信息告訴黨組織。
能將幾十個小區運作得風生水起,周碧華借物管這個平臺摸索出了一套好辦法:每個小區有固定聯絡人,每天電話溝通信息。她說:“物管公司的電話清單已經成了我的工作手冊,通過它們能直接獲取大量一手信息,比如計劃生育情況、孤寡老人生活情況、影響小區安定的各種矛盾等。”
全國文明社區、全國社區服務示范社區、全國文化先進社區等榮譽,見證著一個社區在黨組織推動下的健康成長之路。
2005年,孫小蜂走馬上任渝北區龍溪街道龍湖社區黨委書記。社區有兩個黨支部,下設四個黨小組,但除了一本黨員花名冊,黨員開展活動幾乎為零。
通過建立黨小組將小區黨建一抓到底,是各個小區黨建工作的慣常做法。如何才能讓黨員主動參與到黨組織的活動中,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小區的群眾組織進入了孫小蜂的視野。
2002年,龍湖小區一名黨員業主牽頭成立了龍湖藝術團。“經過幾年發展,這個群眾自發組織力量已不可小覷。100多名團員里面,70%都是老黨員。藝術團下的合唱團、時裝隊、舞蹈隊隊長全部是黨員,只是以前都‘潛伏’著。”孫小蜂在多次深入了解后,意識到,完全可以激發藝術團黨員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
孫小蜂和社區黨委、居委會成員們商議,通過資金支持的方式將藝術團“收編”——給藝術團成員每人資助50元的活動經費,每次正式活動給藝術團資助500元—1500元的活動經費。不僅如此,社區黨委成員、黨小組長都領到一項任務——和藝術團的黨員打成一片,跟蹤活動近況。
幾個月后,效果顯著。
通過群眾組織激發黨員活力,只是社區黨委的第一步棋。為建立黨員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社區黨委穩健地落下第二步棋:為每位黨員設崗定責。
2009年8月的一個傍晚,香山花園小區業主老張步履匆忙,他要去拜訪住在渝復麗苑的黨員鄧隆欽。
香山花園附近一家餐館油煙擾民,多次協商無果,老張只好向黨組織求救。鄧隆欽得知信息后,當晚就向所在的第三黨小組反映此事,隨后多次深入實地調查。最后經社區黨委出面協調,老張反映的問題解決了。
“以前小區之間的業主根本沒有任何往來,現在我經常跨‘區’向黨員求助。”老張興奮地說,支持他的正是黨委出臺的黨員設崗定責制度。
按照制度要求,鄧隆欽還有六個身份:小區的義務宣傳員、監督員、安全員、調解員、信息員、環保員。
“在這些身份的約束下,鄧龍欽必須及時反映信息,參與解決問題。”孫小蜂說,讓黨員發揮作用,不僅要靠覺悟,更要靠制度。
在推進“三項制度”的過程中,64名黨員領到不少任務,如政策宣講、收集問題、幫扶困難等。
僅2009年,經過社區黨員們的努力,社區黨委為居民解決了幾十件日常糾紛和困難。
“居民大事小事都開始往社區跑,有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社區黨組織。黨組織開展活動越來越豐富,黨員們都很踴躍,一呼百應。”孫小蜂說,“現在我們正由黨員帶頭,帶領居民一起爭創全國文明社區。”
模式一:組織聯建型
社區樣本:魯能星城社區
社區特點:整個社區由魯能星城小區組成。幅員面積一平方公里,入住一萬余人。
黨建模式:采取黨支部、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交叉任職,形成以社區黨組織為龍頭,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社區居委會、群眾組織共同管理小區的服務體系。
模式二:物管服務型
社區樣本:雙湖路社區
社區特點:社區幅員面積三平方公里,總人口近三萬人。高、中、低檔小區混雜,其中有不少單體樓。
黨建模式:依托物管的資源優勢、信息渠道,對社區黨員、群眾進行管理、服務。
模式三:社團引導型
社區樣本:龍湖社區
社區特點:轄區近一平方公里,總人口一萬余人;社區以規模化高中檔小區為主,無單體樓和平房散戶。
黨建模式:依托群眾自發成立的社團,激發黨建工作活力,引導更多黨員和群眾參與到小區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