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曾經是計劃經濟色彩在全國最濃厚的老工業基地重慶來說,2009年非公有制經濟在GDP中占比達到60%,可以說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突破。令人欣喜的是,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在與國有經濟齊頭并進中實現趕超的,國資、民資、外資齊頭并進,說明重慶經濟的所有制結構越來越合理。但與浙江、江蘇、廣東等發達地區相比,這一結構調整依然任重道遠。總體來說,如果重慶能形成30%左右國資、50%左右民資、20%左右外資的格局,經濟發展的基礎一定會更牢實,速度、質量和效益會更有保障。要達到這一目標,重慶要繼續做好“三輪驅動”這篇大文章——
國企:重在“三抓”
對于國企,除了進一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經營管理外,可以考慮實施“三抓”。
一是抓重組整合。通過國有體系內的拼盤,形成資源要素的優化組合,既壯大企業的個頭,也強化資源要素的配置利用效率。
二是抓增資擴股。通過股份制改造,引進戰略投資者,或者上市融資,適度稀釋國有股份,通過其放大效應,體現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當然也可以參與民營企業的重組、并購,攜手民營資本發展。
三是抓核心競爭力。按照特色化、專業化、精尖化的要求,結合企業自身的優劣勢,適度收縮業務戰線,以退為進,突出主業,培育核心品牌,提升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民企:實現“三個破除”
對于民企,目前的重心應該著重考慮抓“三個破除”。
一是著力破除行政管理體制上的“玻璃門”現象。現在很多政策的條文,基本上做到了對國有和民營一視同仁,但在具體操作中,民營企業往往可望而不可即——看得見、進不去,這就是所謂的“玻璃門現象”。區縣由于國有經濟的成分不高,這類現象稍微好一些,可以此為突破口,在此基礎上向市級部門延伸。
二是著力破除民企和政府之間的隔膜問題。現在很多民企,成天叫嚷政府不支持,但得到政府支持之后,對于應該承擔的責任卻不接招,比如如實納稅、替職工購買保險等,政府對此往往缺乏有效的監控手段。相互之間的不默契,使得政府不得不偏愛國企這個相對聽話的“長子”。政府和民企雙方都要轉變角色,想辦法架設一座橋梁,建立一種機制,承擔起作為經濟主體和作為政府應當肩負的責任和道義,使民企向政府靠攏,政府對民企放心。
三是著力破除民營企業小富即安的思想觀念。尤其要注意引導民營企業老板培養現代企業家精神,使其善于應用先進的理念規范企業經營管理,比如引進風投資金、借殼甚至IPO市場融資,以此增強重慶民營經濟板塊在全國的影響力。
外資:注重“四多”
對于外資,各地政府都是細心呵護的,但在招商引資等方面,應注意“四多”。
一是多維度。不管國別、地區差異,不管是歐美日還是亞非拉,只要是合規合法的資金,多多益善。
二是多領域。不管是工業、農業,還是房地產、金融、中介服務等,各領域推進,形成多點開花的格局。
三是多渠道。既要引進投資增量,也要注意利用外資盤活存量,不管是海外上市融資,還是進來投資產業,不管是參與重組、并購,還是參與基礎設施經營管理,都要“多根管子進水”。
四是多層次。既要瞄準龍頭企業、跨國公司引資,以點帶面,提升規模,也要面向特色化、專業化企業招商,打造特色。市級層面的著力點在“大塊頭”,區縣層面應注意抓好“小個子”,相得益彰地推進。?笊
(作者系重慶市政府研究室經濟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