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工業化時代,制造難民的可能主要不是慘烈的戰爭和天災,而是一個悄無聲息的殺手——溫暖的氣候。這在21世紀最初的幾年已經顯現——島國圖封瓦盧面臨被海水淹沒、非洲等地的干旱讓當地居民的生活難以為繼……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在原地生活,被迫遷徙。據聯合國的估計,到2050年時,全球將有2億左有受氣候變化影響而逃離家家園的難民。
國際移民組織2009年12月8日在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上發表的報告估計,2008年有多達2000萬人因突發的環境災難而被迫逃離家同,而隨著全球持續變暖,未來此類災難勢必惡化。該報告說:“整體而言,除了小島國家外,各國預計會在內部管理其環境移民課題;一些小島已被淹沒,迫使其居民移居國外。”報告估計,隨著廢氣排放量不斷升高,荒漠化、水源污染和其他壓力,將導致地球上的更多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
圖瓦盧:1.1萬人將放棄家園
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宣布,由于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持續上升,國家所有的努力均告失敗,全國1.1萬國民將不得不放棄家園。圖瓦盧已經與新西蘭簽訂協議,全國國民將陸續“搬遷”到新西蘭。從1993年迄今的16年間,圖瓦盧的海平面總共上升了9.12厘米,按照這個數字推算,50年之后,海平面將上升37.6厘米,這意味著圖瓦盧至少將有60%的國土徹底沉入海中。這對圖瓦盧就意味著滅亡,因為漲潮時圖瓦盧將不會有任何一塊土地能露在海面上。
事實上,圖瓦盧的末日可能會提前到來。圖瓦盧的整個國土都是由珊瑚礁組成,全球變暖導致珊瑚的生長速度減慢甚至大量死去,被珊瑚礁托起來的圖瓦盧也會因此而“下沉”。這意味著,也許用不了50年,這個美麗的島國就將消失,而圖瓦盧人都將成為氣候難民。無怪乎圖瓦盧居民會憤憤地說:“我覺得,地球上60億人都應該向我們說抱歉。”
馬爾代夫:期望國家得到拯救
平均海拔只有約1.5米的印度洋島國馬爾代夫更深切地感受到,氣候變化已經是關系國家存亡的大事,也許再過幾十年它就將被海水喬沒。2009年10月,馬爾代夫在水下4米深的一處海域召開了世界上首次水下內閣會議,該國總統穆罕默德·納希德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各國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納希德說:“我們試圖向世界表明馬爾代夫正在發生什么,以及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氣候變化,馬爾代夫將會發生什么。在這個富于挑戰性的情況下,人人都和馬爾代夫受影響的程度一樣,我們期望著人們為這樣的情況做點什么。如果不能拯救馬爾代夫,我們覺得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也沒有什么機會了。”
每年有30萬人因氣候變化而死
2009年9月中旬,在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邊境附近的一塊干旱、遍布石子的土地上,當地居民艾薩克、阿卜迪、阿里瑪和穆斯里瑪在一次嚴重干旱中,他們的牛群全部死于饑荒,所有的土地都干了,甚至連飲用的水也沒有。看上去像是地震或洪水過后的幸存者,但實際上,這些人是世界上第一批因氣候變化而造成的難民。毀滅性的干旱,一場接著一場,幾百萬東非人的未來,一片黯淡。
飽受氣候變化之苦的人群被稱作“氣候難民”,他們碳排放最少,受影響卻最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每年有30萬人因氣候變化而死亡。
2008年6月,第62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克里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一屆“全球人道主義論壇”上發言時指出,由氣候變化導致的難民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克里姆說,氣候變化導致自然災害和疾病頻發,使人們逃離自己的家園甚至國家。它幾乎影響到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從環境、健康、安全、遷徙到能源、施政和經濟發展。
克里姆表示,最近的一些預測指出,到2040年,全球每年由于極端天氣事件和自然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1萬億美元。他強調,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因此應對氣候變化也需要全球結成一個共同的行動聯盟。
貧窮國家將承受更大壓力
國際樂施會2009年4月公布的報告指出,在1998年~2007年間,全球每年受氣候災害影響的人數為2.43億人,2015年后將達到3.75億人以上。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氣候難民正開始自發和有組織地進行移民。孟加拉國政府最新出爐的一份報告稱,該國有越來越多的氣候難民從沿海低洼地區向內陸城市及印度等鄰國移民。國際樂施會2009年7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已有2600萬人因為氣候變化而被迫遷徙。
但是,報告也發現,很少氣候難民得以離開本國,因為他們缺乏前往較富裕地區的途徑和能力。相反,流離失所者會大量涌入已經擁擠不堪的城市,這令受到氣候變暖最大威脅的貧窮國家得承受更大壓力。
報告指出,自然災害的發生次數,在過去20年已增加了1倍以上,而隨著廢氣排放量不斷升高,荒漠化、水源污染和其他壓力,將導致地球上的更多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報告也點出了幾個未來可能有大量人口逃離家同的地區,這包括阿富汗、孟加拉、中美洲大部分地區,以及西非和東南亞部分地區。
氣候難么的解決途徑
氣候難民所面臨的還不僅僅是解決食物和棲身地的問題,正如《紐約時報》評論所稱,還有在新的環境下文化及身份的認同問題。解決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環境問題,不只是幾個國家的責任,更是全體人類的責任。
英國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人類居住研究項目的高級研究員塞西利亞·塔克里博士指出,對于氣候變化和移民的關系,從科學角度仍需更謹慎地下判斷,將實行“氣候移民/難民”和“環境移民/難民”的區別,大家似乎就假定環境變化與移民必有直接聯系。這種觀點將氣候移民過于簡化了,因為人類遷移過程中還存在許多非環境因素,而且科學家對氣候變化的預測尚存不確定性。“從以往經驗中看,即便已經有搬遷的例子,大多也是短途短期的,主要受制于干旱或土地惡化;至于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地區,真正實行遷移的例子和人數相對還是少數。主要還是取決于居民對環境的適應程度以及國家整體的安置策略。
根據氣候變暖冰山融化等因素,一些學者預測,到2100年,整個地球就將被海水淹沒,因此一些建筑學家進行了大膽的構想,以避免氣候移民的大范圍出現。比利時著名建筑設計師文森特·卡勒波特為氣候難民們設計了兩座“漂浮之城”,每座可供5萬人同時居住,真正實現零排放,生活垃圾等將通過循環再利用。太陽能和潮汐能為其提供環保能源。讓海上居民就像居住在陸地上一樣方便愜意。而其水下部分的外殼為全透明材料制造而成,讓居民能在水下餐廳邊進餐邊欣賞海底美景,從而在陸地生活和海底生活之間自由切換。其宗旨就是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之地。
要防止慘痛的局面發生,最根本的是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雖然現在許多國家已經在為防止氣候變暖做出努力,如《京都議定書》的簽訂,但它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世界各國圍繞著這一議定書的爭論和沖突說明,防止全球變暖還需要全體人類漫長的共同努力。
另外,建立好健全的環境政策法規、安全應急預案以及合格的公共衛生體系,也是未雨綢繆的關鍵。從今往后,關注氣候難民的問題,每一個地球公民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