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白粥】
原料:粳米約50克,蔥白1段(約10厘米)。
制作:煮粳米做粥,臨熟加入蔥白。
效用:解表散寒。適用于因風寒侵表而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無汗體痛等癥,熱食得汗則愈。
【發汗豉粥】
原料:淡豆豉20克,荊芥6克,麻黃3克,葛根30克,山梔3克,生石膏末90克,生姜3片,蔥白2根,粳米100克。
制作:各藥同入沙鍋煎好(煎沸后再煎約10分鐘即可),去渣,放入粳米,同煮為稀薄粥。
效用:發汗、清熱,適用于感冒引起的高熱不退、肺熱喘急、頭痛、無汗、煩躁、失眠、咽干口渴以及病毒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熱無汗病人。
【桑葉菊花飲】
原料:桑葉、菊花、薄荷、甘草各10克。
制作:各藥混合后用滾水沖泡,代茶頻服。
效用:對風熱型感冒效果佳。
【蜜糖銀花露】
原料:金銀花30克,白蜂蜜30克。
制作:金銀花加水500毫升煎汁去渣,冷卻后加白蜂蜜,調勻即可。
效用:對預防流感、治療肺燥咳嗽有良好的效果。
【菜根紅糖飲】
原料:白菜莖根1塊,生姜3片,紅糖60克。
制作:白菜根莖洗凈與姜、糖同煮,熱飲,飲后避風寒。
效用:解表散風寒。適宜于因外感風寒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無汗、欲嘔等癥。
【神仙粥】
原料:生姜5克,連須蔥白7根,糯米100克,米醋約15克。
制作:糯米淘凈后與生姜入沙鍋內煮一二沸,再放進蔥白,待粥將成時,加入米醋,稍煮即可。
效用:發散風寒。適宜于風寒感冒、頭疼、發熱、畏寒、周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噴嚏以及胃寒、惡嘔、不思飲食等癥。
【牛蒡粥】
原料:粳米約50克,牛蒡根30克。
制作:牛蒡根研濾取汁,煮米做粥,臨熟兌入牛蒡根汁即可。
效用:宣肺清熱,利咽散結。凡因肺胃虛熱、復感外邪而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吐痰或兒童麻疹因熱壅而未透者。皆可輔食此粥。
【紫蘇粥】
原料:粳米500克,紫蘇葉約15克。
制作:粳米煮稀粥,粥成放入紫蘇葉,稍煮即可。
效用:適宜于感冒風寒,兼咳嗽、胸悶不適者。
表證是中醫名詞。所謂“表”是指肌表,表證即指病變部位在體表,癥狀有怕冷、發熱、頭痛、身痛、鼻塞、無汗、脈浮等。一般說來,表證又可分為表寒證、表熱證。其中,表寒證癥狀為怕冷、發熱、無汗、鼻塞或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表熱證癥狀為發熱、略怕冷、有汗或無汗、口渴、咽紅或咽喉腫痛、舌尖紅等。治療表寒證時應使用辛溫解表中藥,治療表熱證時應使用辛涼解表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