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中醫醫師張某在某地合法開設門診,為患者診斷治病并配售中藥。1993年3月24日中午1時30分許,袁某因牙痛到張某的門診就醫。張某給袁某診斷后便開了中藥清胃散二服。因在此之前張某錯將有毒的草烏裝入放玄參的藥斗內,在配藥時將草烏當作玄參配給了袁某。袁將其中一服中藥泡服后,即出現嚴重中毒癥狀。經醫院搶救無效,
例二,女,45歲,慢性精神病患者,反復發作。醫生抄用偏方,并加大劑量給藥,3周后患者出現全身無力、四肢麻木、呼吸困難、咳嗽無力、言語不清,疑為砷中毒。經搶救
在很多人的認識里,相對于西藥,中藥無毒無害,副作用小,事實果真如此嗎?
專家告誡我們,應謹慎地對待醫和藥,尤其是一般群眾疏于防范的中藥中毒。是藥三分毒。這個“毒”,也可以解釋為副作用。西醫講這個藥有毒性,那個藥有毒性,是說吃了這個藥以后,它可能會對哪些臟器、哪些組織造成損害。西藥的藥物成分很明確,副作用也就很明確,說明書中會寫得非常清楚。
西藥有毒性,中藥同樣也有毒性,但中藥中毒的機理有時難以查究。因為中藥的成分復雜,且服法多樣,或者為多種藥物的迭加,甚至有時會有眾多的中西藥合用于同一病體,其相關作用十分復雜,很難掌握。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藥中毒并不鮮見。使用中藥發生中毒,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使用不當。在許多情況下,使用中藥出現中毒情況,并不是藥品本身出了問題。而是使用者違背了中醫藥學理論所致。很多中藥本身就有一定毒性,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稱:“凡藥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變亂,于人為害者,亦能殺人。”現行藥典在部分中藥性味之下標明的“大毒”、“有毒”和“小毒”,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藥物。比如,砒霜是中藥中的大毒之品。嚴格按照用藥原則使用,不但不會使人中毒,還能祛痰止哮、截瘧、蝕腐、殺蟲。對于這類藥物,一方面醫生應慎重使用,另一方面,如果您不懂中醫。在嘗試用偏方治病之前,一定要向中醫師進行咨詢。
二、過量使用。有人認為中藥藥力有限,經常加大劑量使用,殊不知中藥劑量違量中毒案例不勝枚舉,如關木通超量60克即可發生急性腎衰而致人于死地;益母草超量可導致內臟出血:生附子用2。克就會使人中毒。即便是中成藥,因過量服用而致中毒的案例也不鮮見。
三、濫用誤用。耐人尋味的是。中藥中毒病例中有許多是服用了常規的補益藥品而中毒的。專家指出,這是一些醫生不顧患者具體情況及藥物的具體性能而濫用“補藥”的惡果。曾有報道稱一對新婚夫婦入洞房前,煎40克紅參服用以補身體,結果興奮過度、神昏譫語,進了病房。
四、中西藥混用。中西藥混用在臨床很常見,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特殊病人要忌服某些中藥。如高血壓病人在服用降壓藥期間,忌服麻黃、止咳定喘丸、麻杏石甘湯、川貝精片等中成藥;糖尿病患者在服用優降糖等降血糖藥物期間,忌服用甘草、人參、鹿茸等中藥。
專家提醒,在中西藥合用時,中藥可能產生以下影響。
◆影響藥物的吸收,如含有鈣、鎂、鋁、鐵等金屬離子的中藥(石膏、瓦楞子、龍骨、牡蠣等)與四環素族合用可生成不易被吸收的絡合物。
◆影響藥物代謝,如各種中藥酒劑與巴比妥、苯妥英鈉等同服,可使這些藥物代謝加速,半衰期縮短,療效下降。
◆影響藥物排泄,酸性藥物與堿性藥物不能同用,如酸性中藥烏梅、山萸肉、五味子等與堿性西藥同用,可減少吸收,降低療效。
◆聯用產生毒性,如大量甘草和洋地黃合用可誘發洋地黃中毒而加重心衰。
上述不良反應均為聯用禁忌范圍,醫者在聯用中西藥之時,切忌盲目組合,草率從事,必須在明確中西藥藥性的前提下,以中西理論為指導,從而取得中西藥聯用的最佳組合效果。
藥能治病,“毒”是藥物的屬性之一。藥物的有毒無毒,毒性大小,都是相對的。有些藥物的毒性成分,恰恰也是它的有效成分,西藥如此,中藥亦然。一段時間以來,有些人認為中藥比化學藥物的毒副作用小,使用中藥相對比較安全,將中藥說成“沒有毒副作用”,甚至說中藥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等等。都是不科學的。正所謂:善用彼者,多能取效于頑病痼疾;不善用者,則禍見于須臾之間。正確認識中藥,是我們合理、安全使用中藥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