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唐太宗實錄》記載,貞觀年間,唐太宗患腹瀉不止,及至吃什么拉什么。遍請名醫治療,百藥無效。眼見病情日趨嚴重,便下詔搜求方藥。時人張某回春有術,以牛奶煎煮蓽撥獻唐太宗內服,治愈了他的腹瀉痼疾。唐太宗大喜過望,賜封張某為“五品官”。誰知丞相因嫉妒卻一直推諉不辦。不久唐太宗舊疾復發,仍按前法取效。便質問丞相:“獻方人有功,為何不授官職?”丞相只得推口說:“臣不知授他文官。還是武官?”唐太宗一聽,氣得指著丞相的鼻梁骨悻悻地說:“治好你宰相的病足可以授三品官了!”便下令封張某為“三品文官”。誰也未料到,小小一味蓽撥,在封建社會里居然成了加官的敲門磚。
畢撥,又名蓽茇,為胡椒科藤本植物蓽撥的未成熟果實,有一種特異的香氣,味辛辣,以肥大、質堅實、味濃者為佳。中醫認為,蓽撥性味辛、熱,入胃、大腸經,有溫中止痛之功,本品能散胃腸寒邪而止痛,為中醫臨床治療里寒證的常用藥物。《本草綱目》言其“治頭痛,鼻淵,牙痛”。《本草拾遺》言其“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本草求真》言其“凡一切風寒內積,逆于胸膈而見惡心嘔吐,見于下部而見腸鳴冷痢水瀉,發于面部而見齒牙頭痛鼻淵,停于肚腹而見中滿痞寒疼痛,俱可用此投治,以其,氣味辛溫,則寒自爾見除”。夏日常用此調味,可有效預防胃脘冷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等。
需要強調的是,蓽撥辛熱。過食易損傷人體正氣,故不能隨意大劑量或長期服用。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所指出:“蓽撥能動脾肺之火。用量過大,可引起頭暈眼花等不適。”因此,在腹瀉中,癥見便臭灼肛、口渴心煩、小便黃赤或胃部灼熱疼痛、口干口苦、喜冷飲。屬實熱郁火所致者,均不宜服用本品。此外,癥見手腳發熱、面部紅赤。屬陰虛火旺體質者,也應慎用本品。現介紹兩則食療方,供選用。
1 蓽撥粥:蓽撥5克,大米50克,食鹽適量。將蓽撥擇凈,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食鹽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將蓽撥1克研為細末,調入粥中服食,每日1劑,連續3~5天。可溫中、散寒、止痛。適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欲不振,納差食少,四肢不溫,胃寒嘔吐等。
2 蓽撥羊肉湯:羊肉500克,蓽撥10克,調味品適量。將羊肉洗凈,切塊,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文火煮沸后,下蓽撥及調味品等,燉后加食鹽適量等調味服食。可溫陽散寒,適用于腎陽虛衰所致的腰膝酸軟無力、畏寒肢冷、夜尿頻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