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津的食品,“津門三絕”首當其沖,它們是麻花、狗不理包子和耳朵眼兒炸糕。到天津之后這三種東西我們當然是一件不落地吃過來了。麻花有點儼然成為天津象征的意思,大街上滿坑滿谷都是兜售麻花的店面,不過我們要吃的是最正宗的麻花,天津的“衛嘴子”們會說“吃麻花,嗨,那不就是桂發祥了么?”
的確,“桂發祥”麻花早已名滿中國,一吃之下果然名不虛傳,那麻花外表是誘人食欲的金黃色,卻不浮油,看著就討喜,中間還有裹著芝麻花生果仁兒山楂絲兒的什錦酥餡,吃進嘴嚼起來時牙齒完全不費勁,因為那麻花實在炸得酥脆,剛剛碰到牙齒就自己分崩離析了,口里一片噴香,但完全沒有油膩的感覺,只覺越嚼越香,口感豐富,一下子停不了嘴。
“桂發祥”可真是地地道道的老字號呢,據說在清朝末年時,在天津衛海河西側,有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一個叫劉老八的人在這個巷子里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號喚作“桂發祥”。那劉老八炸麻花可以說有一手絕活,他用料非常講究,只選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這樣使得他每天炸麻花時香味都能傳遍整條巷街,人們聞到香味紛紛蜂擁到他的鋪子購買。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覺得麻花有點油而生膩,漸漸地劉老八生意就有點不如以往了。有一次店里的伙計出去游玩,回到店里又累又餓,就要找點心吃,可是店里當時只有一些點心渣,那伙計靈機一動,可能也有點饑不擇食的意思吧,就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結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除了酥脆之外,口感更加豐富,香氣撲鼻,味道可口。劉老八按照這個方法,潛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條和麻條之間夾進了用桂花、閩姜、核桃仁、花生、芝麻、青紅絲和冰糖制成的什錦酥餡。就這樣,經過反反復復的試驗,終于創造出金黃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綿的什錦夾餡大麻花,他的麻花店門口又重新排開了長長的隊伍,都迫不及待地等著買剛出鍋的什錦麻花呢!從此“桂發祥”麻花著稱于天津市,廣受歡迎,成為天津衛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絕”之首,而桂發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創立了百年字號。我們在如今的桂發祥的店里,還發現了許多麻花的新品種,如專門為老年人設計的木糖醇麻花,讓不能吃糖的人也能夠沒有后顧之憂地一飽口福,還有粗糧制成的玉米面麻花、燕麥麻花、綠豆麻花,符合人們追求健康養生的熱潮,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看來食品業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滿足人們越來越刁的嘴巴啊!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可以說是旅游者的遺憾,立志吃遍天下的我們又怎能錯過?聞名找到了熙熙攘攘的狗不理總店,熱熱鬧鬧吃上一趟這聞名全國的包子。那抬上來的包子是剛出屜的,熱氣騰騰,白白胖胖的。不同于小籠的秀氣,這狗不理包子呈現的是一種厚實的感覺,樸素但是有內容,看著就爽眼舒心,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發得有空氣感的面皮里吸收了肉的鮮汁,浸得豐腴柔軟,入口即化。狗不理包子好吃的關鍵在于選料、配方、攪拌以至揉面、搟面都是有一定的絕招兒,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是整整齊齊15個褶。至于狗不理的來歷,相信人們也是耳熟能詳。據說是乳名為“狗子”的創始人做的包子很受顧客歡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賣包子忙得顧不上與顧客說話,人們取笑他:“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長,喊順了嘴。包子出名了,也就成了“狗不理”包子。
津門三絕除了麻花和“狗不理包子”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名吃“耳朵眼兒炸糕”,你一定會覺得什么“狗不理”、“耳朵眼兒”的,聽上去就千奇百怪,就是這種特別勁兒更能讓人過“嘴”不忘吧!其實這“炸糕”是一種味美價廉的平民美食,但功夫也不馬虎呢,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在老津門的擁躉隊伍很是龐大。如同麻花一樣,幾乎每家賣小吃的店都會有炸糕的身影,可會吃的天津人會負責任地告訴你,“耳朵眼兒炸糕”才是最正宗的。老字號“耳朵眼兒炸糕”由劉萬春創制于清朝光緒時期,是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店。由于當時劉萬春開的“劉記炸糕鋪”位于天津一條狹長的耳朵眼兒胡同旁,廣大食客傳誦:“耳朵眼兒那的炸糕真好”,傳久了,便諧稱劉記炸糕為“耳朵眼兒炸糕”,其實這樣特別的稱呼更容易被人記住呢!手捧一只“耳朵眼兒炸糕”時,先用手感受熱氣,證明它的新鮮熱辣,咬一口,外面的糯米皮炸得焦黃,口感酥脆,里面的糯米卻還是白白軟軟,溫溫糯糯的,還裹著有桂花香味的細膩赤豆沙。吃著香甜適口的“耳朵眼兒炸糕”會有大大的滿足感,怪不得“耳朵眼兒”店里的客人總是絡繹不絕。進入店里的天津人一買就是五六只,拿到剛剛出鍋的炸糕后還會忍不住馬上拿出一個來趁熱大咬一口,體會那又脆又軟、滿口生津的美味。
如果你只吃了“津門三絕”的話,那就錯過了天津的太多精彩。其他美食如“崩豆張”、茶湯、煎餅果子及各種香酥茶食,秋天的糖炒栗子等一一等你來嘗,否則天津人也不會有“衛嘴子”的稱號。你瞧,從天剛亮開始,“衛嘴子”們就吃開了:早晨起來時發現在天津的大街上,到處都可以見到賣早餐的攤位,大餅卷雞蛋、雞蛋灌餅、肉夾饃等等各種美食。攤位最多的一定是煎餅果子,那可真是“國民早餐”的首選,可別急,一定得選一家最正宗的來吃。首先,賣煎餅果子的小推車一定要干凈,讓人看著舒爽;其次,做煎餅果子的面一定不能是白面,因為用白面攤出來的煎餅不但入口發黏,而且還會有一種淡淡的酸味。正宗的一定是用綠豆面,越純越好。卷在煎餅里面的果子(油條或者薄脆)一定是當天新炸的,脆香焦黃。另外,撒在煎餅上的一定要是切得細細的香蔥末。我們可管不了那么多,直接找了一個圍的人最多的攤位去買。咬一口,綠豆面爽滑,果子脆香,還有醬的濃郁和芝麻的誘人,有些許綠意的煎餅皮一吃之下果然有綠豆特有的清香,而且里面的果子也比上海賣的要大,一片炸得通透的。
在天津逛街也是一路走一路吃,好在這里的食品店遍布每一條街,走不了幾步就看到了“崩豆張”。店里各種口味的花生豆、瓜子酥、芝麻酥和許多我叫不上名字的豆類干貨琳瑯滿目。最有名的要數“黑皮崩豆”,外形黑黃油亮,嚼在嘴里脆脆的,但不感覺到硬。加入多種香料調成的五香味濃郁,豆子久嚼成漿,只覺清香滿口,余味綿長,在喝茶時吃上幾顆,別有情趣。此外還有“冰糖怪味豆”、“去皮麻辣豆”等等,怪不得京津一代的人們那么喜歡聽戲吃茶了,能夠在吃茶的時候吃上那么幾樣脆口焦香的小食,倍樂兒!
一般的點心店里除了麻花炸糕外,其他的各種小茶食也是不容錯過的,如裹著滿滿芝麻的開口笑,有大小兩種,大的像鵝蛋,外酥內軟,小的比乒乓球還要小一號,嚼起來嘎嘣脆,甜甜的,一口一個停不下來。
天津的飲食確實有與其他城市的不同之處,這里包容并蓄,你可以找到天南地北,咸的甜的,冷的熱的,炸的蒸的,各式各樣的小吃。在這樣一個小吃之城,要減肥的人去之前千萬得想好,不用擔心體重的人,想吃什么就去吃吧,別對不起自己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