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國DEMO CHINA”活動到今年已是第五屆,在此前四年里,累計有近千家企業先后走上這個舞臺,展示了自身的創新技術、創新產品或創新的商業模式。作為一個匯集了創業企業、投資機構、行業專家、中介服務機構、媒體的交流平臺,創業者在“創新中國DEMO CHINA”活動上,不僅可以與投資人直接對話,尋求投資機會,還可以找到產業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以及更多的曝光機會。很多創業企業都在參加比賽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本期我們回訪了凱星電子與過來人兩個項目,看看他們在參賽后有哪些最新進展。
凱星電子神速融資
在獲得“創新中國 DEMO CHINA ”2009活動“創新之星”第一名之前,陜西凱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凱星電子”)董事長趙新正也曾苦于尋求投資,而在今年3月,該公司與達晨創投達成協議,獲得了1,500萬元投資。這家利用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開創了繼“電信網”、“廣電網”之后的第三大“電力信息通信網絡”的技術型企業,能夠達到國際上少有的操作成功率、數據準確性與終端控制率三項100%,以技術優勢打動了投資人。凱星電子的下一個目標是三年后上市。
《創業邦》:參加創新中國活動后有何收獲?
趙新正:最主要的收獲是得到了達晨創投的投資。實際上,他們之前曾經和我們聯系過,但由于對我們所在的領域不太了解,就一直擱置。直到我們去年在比賽中獲得第一名,達晨創投很快跟進,整個過程很快就完成了。這次融資合作也在很多媒體上得以報道,國內不少代理商在看到報道之后找到我們希望合作,這讓我們在全國的業務拓展更順利。
《創業邦》:您對比賽中的哪些細節記憶猶新?
趙新正:印象最深的是DEMO CHINA要求在6分鐘內完成對公司的介紹,而且不能使用PPT。在參加去年的西安分賽之前,我基本上沒有嘗試過在限定時間內闡釋公司情況,分賽結束以后看回放,對自己的表現很不滿意,認為沒有把公司優勢完全講出來。后來陜西省創業投資協會的朋友特意幫忙指導了一下,直到武漢總決賽的頭一天晚上還在不斷修正。
《創業邦》:您怎么看創新中國這一比賽的作用?
趙新正:對于我們這樣重視技術研發的創業公司非常有意義。以凱星電子為例,公司的技術人員較多,社交能力相對沒那么強,本身的弱勢就是市場營銷,而創新中國活動相當于給科技含量高的企業一個路演宣傳的機會。我們參加比賽的時候正好趕上公司即將啟動市場,結合得很好,所以收益較大。
《創業邦》:對于今年參加比賽的企業,您有何建議?
趙新正:首先,最好是參賽企業的核心管理層來參與,因為對于企業的戰略發展情況,他們是最了解的;其次,在介紹公司時,應當把自己的情況和國內外競爭對手的情況來對比,例如我們能夠達到操作成功率100%,而很多對手只能達到90%,這樣會突出優勢;最后要有信心,因為每家企業都有弱勢和優勢,如果技術方面領先,就要敢于說出來。
過來人成功轉型
在中國,每年都會有超過600萬名大學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而過來人(北京)咨詢有限公司(下稱“過來人”)就致力于為他們提供從培訓到實習、以及求職咨詢等增值服務。參加了“創新中國 DEMO CHINA” 2008活動之后,過來人在保留原有的招聘服務基礎上,增加了培訓、實習等服務。聯合創始人張有明至今對創新中國活動印象深刻,眾多投資人評委的點評也使他們受益匪淺。隨著業務不斷發展,已獲得天使投資的過來人目前正在運作下一輪融資。
《創業邦》:參加創新中國之后的這段時間,公司取得了哪些新進展?
張有明:我們的業務定位一直是在校生求職,但后來在業務模式上變化很大。2008年參加比賽時主要還在做企業的畢業生招聘,去年開始轉向畢業生的求職培訓。其實大學生就業最核心的問題不是信息不對稱,而是自身能力的提高。相對于技能培訓,過來人做純粹的求職、就業能力的培訓,推出了培訓班、假期訓練營以及去香港的實習等服務,在國內舉行了很多場大型求職講座。
《創業邦》:對比賽中哪些細節還有深刻的記憶?
張有明:參加創新中國活動是我們公司的第一次公開亮相,記得當時聯想投資董事總經理劉二海先生說了一句話,創業的關鍵是“與什么人做什么事”,建議我們重視對團隊人員以及投資伙伴的選擇。之后公司隊伍擴大的過程中,我們就設置了同級面試,尊重團隊的意見,在定下融資計劃時,對投資伙伴的選擇也更慎重。目前我們正在運作下一輪融資。
《創業邦》:您認為創新中國活動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出改進,以更好地服務于創業者?
張有明:我認為可以設置一些環節,來體現公司團隊的變遷、創業者的個人素質等,因為只有人靠譜,項目才靠譜。另外在后續活動方面不妨加強一些,例如在比賽結束后可以組織同投資者的接洽、小型座談會討論等,幫助創業者對遇到的問題進行調整和糾正。有些創業者也許現場表現不夠搶眼,而后續活動可以增加同投資人溝通的機會。
《創業邦》:如果您作為活動評委,會從哪些方面來評價參賽項目?
張有明:首先應當是評價人,包括如何招聘團隊;另一方面會詢問如何融資,以及拿到錢之后如何花。
《創業邦》:對于今年參加比賽的創業者,您有何建議?
張有明:我覺得大家不要將創新中國活動僅僅當作一場秀,而要看成一場真實的歷練,盡量展示出自身優勢,以及團隊和個人的品質,這部分可以多花些心思。商業模式固然重要,但是在國內完全創新的模式很少,真正的實力還在于創業者和團隊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