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轉基因水稻經歷了十年的安全評估,其中復雜的程序卻一直不為人所知
《財經》記者 吳金勇
2月24日,北京友誼賓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主席克萊夫(Clive James)說:“2009年全球生物技術最重要的一個亮點是,中國對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發放了安全證書?!?/p>
2009年8月27日,中國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下稱轉基因辦公室)對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和兩個品系的轉基因水稻,批準安全證書。
10月22日,中國生物安全網又公布了2009年第二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
“由于玉米和水稻是當下世界最重要的飼料和糧食,因此中國將很快成為全球最大的轉基因作物生產國。我相信轉基因水稻在未來的三年內,將會在中國大范圍的種植?!笨巳R夫預測。
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及《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等規定,轉基因水稻獲得安全證書后,還需通過品種審定,并獲得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種子經營許可證后,方可進入商業化生產。
但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下發,無疑向商業化生產的方向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低調的監管組織
華中農大的轉基因水稻從研發到獲得安全證書,歷時15年。
研發工作始于1995年。1999年其成果通過了農業部鑒定。經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下稱轉基因安委會)安全評價和農業部批準后,華中農大就這兩個品系的轉基因水稻進行了中間試驗(1999年-2000年)、環境釋放(2001年-2002年)、生產性試驗(2003年-2004年)和申請安全證書(2004年-2009年)。
這種分階段的安全評價,是中國轉基因技術和產業化推廣應用的管理制度。在這個過程中,行政監督管理部門為轉基因辦公室,日常的評價工作則由轉基因安委會具體負責。
轉基因安委會成員名單從未對外公開,公眾對其運行情況和每年兩次的安全評價結果并不知情,由此引發了質疑之聲。據一位轉基因安委會成員透露,不公開成員名單是擔心一些申報單位可能私下接觸委員,從而影響安全評價的公正性。
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相關規定,轉基因安委會由從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生產、加工、檢驗檢疫,以及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專家組成,每屆任期三年。轉基因安委會人選由各單位推薦產生。
第一屆轉基因安委會成員為58人,第二屆為73人,目前的第三屆為60人。
除轉基因安委會外,國務院還建立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農業、科技、環境保護、衛生、外經貿、檢驗檢疫等有關部門的負責人組成,負責研究、協調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部際聯席會議、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辦公室和轉基因安委會等機構,共同組成目前中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督管理評價的組織體系。
復雜的安檢程序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胡瑞法說:“中國的制度大部分借鑒美國,有一些是借鑒歐盟。歐盟的標準比美國要嚴格得多,因此中國的審批和安全評價制度不是比發達國家簡化了,而是更復雜了?!?/p>
美國進行轉基因作物安全性評價周期通常七年到十年,而中國的轉基因水稻經歷了十年,完成審批,獲得安全證書。
華中農大從1999年開始,不僅按照國家相關法律和轉基因安委會的評價規定,進行分階段安全評價,同時還展開了更為周折的食品安全、環境安全和生態安全評價工作。
由于轉基因水稻涉及到中國民眾長期食用的問題,農業部多次委托第三方的專業轉基因安全檢測機構和檢測實驗室,對轉基因水稻的分子特征、環境安全性、食用安全性等有關的關鍵指標進行了復合型的檢測驗證。
早在2000年,華中農大就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做食品安全檢測,檢測工作被指定給了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此后的四年中,華中農大共向湖北疾控中心提供了六噸兩個品系的轉基因稻米以供試驗和檢測。
此次檢測結束后,華中農大開始向轉基因辦公室申請安全證書。到2009年獲得安全證書前,兩個品系的轉基因水稻又經過了中國疾控中心營養食品安全所,以及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
期間,農業部不斷更新轉基因植物及產品安全方面的行業標準。如2006年7月,農業部同時發布了《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食用安全檢測抗營養素標準》、《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食用安全檢測大鼠90d喂養試驗標準》。許多檢測工作不得不重新做。
2004年-2009年間,轉基因安委會還不斷讓華中農大補充試驗和數據。
針對水稻是中國乃至亞洲國家的主糧,除了符合國際食品發展委員會、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等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慣例的規定之外,有關部門又額外增加了一些關鍵指標的檢測和驗證。
“從近十年的運行來看,中國的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審批和評價工作是遵循科學原則、個案原則、熟悉性原則和逐步完善的原則,程序與發達國家差不多?!杯h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生物多樣性首席專家薛達元對《財經》記者說。
轉基因價值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多次表示,轉基因技術可以提高作物的抗蟲、抗病、抗除草劑等性能,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對環境也是一種保護。
在2月25日的一次演講中,為了表現中國水稻的蟲害狀況,張啟發向聽眾展示,1999年在華中農大校園內200畝水稻蟲害的畫面,許多水稻的葉子都被稻縱卷葉螟吃得精光,這一害蟲屬于鱗翅目。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轉基因安委會委員吳孔明向《財經》記者介紹,中國水稻蟲害中,最大的一類就是鱗翅目害蟲,全國每年的發病畝次高達3億畝,造成20%左右的減產損失。
二化螟和三化螟等鱗翅目害蟲飛行能力弱,一般在本地繁殖,在稻茬中越冬。中國水稻機械化收割程度提高后,殘存稻茬較高,同時冬耕冬灌等傳統耕作方式減少,也使此類蟲害日趨嚴重。
華中農大轉基因水稻通過Bt基因合成的毒蛋白——一種高度專一的殺蟲蛋白,可與鱗翅目害蟲腸道上皮細胞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引起害蟲腸麻痹,造成害蟲死亡,從而使水稻免受某些特定蟲害的侵擾。這些特定害蟲在實驗中被稱為“靶標害蟲”。
2007年,華中農大的轉基因水稻進行了一次環境安全檢測,主要是檢測轉基因水稻的靶標害蟲、非靶標害蟲和生物多樣性(對節肢動物群落的影響)狀況。華中農大兩個品系的轉基因水稻的靶標害蟲都是鱗翅目害蟲。
檢測的試驗種植面積為14畝,加上隔離田共占地約30畝。按照國家標準,試驗地周圍100米,不應有其他水稻種植,或者與周圍水稻花期相隔20天以上。14畝地分別種植了兩個轉基因品種的轉基因水稻,和它們的非轉基因對照系,另外還種植了當地的一類非轉基因品種Ⅱ優明恢86作為參照。
檢測結果是,華中農大的兩個品系的轉基因品種對于靶標害蟲具有非常好的控制效果,控制效率在90%以上,而對于非靶標害蟲和生命多樣性的影響與非轉基因受體對照,不存在明顯差異。
此外,華中農大對轉基因水稻的試驗還顯示:降低了80%以上的殺蟲劑用量,因此大大減少了農藥對田間益蟲的影響,維持了稻田生物種群的動態平衡;同時節省了水稻生產的農藥投入成本。
在2003年-2004年開展的生產性試驗中,湖北當地農民的試種結果支持了上述結論。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于2002年-2004年針對轉基因水稻進行了經濟效益實驗,數據也顯示:盡管在產量上,轉基因水稻比非轉基因水稻只略有增加,但農藥卻節省了90%以上。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此類Bt基因合成的毒蛋白,對人是否有害?
理論上只有鱗翅目害蟲的腸道上Bt毒蛋白的結合位點,人類腸道上皮細胞沒有該蛋白的結合位點,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在毒理學評價方面,轉基因水稻的大鼠90天喂養試驗、短期喂養試驗、遺傳毒性試驗、三代繁殖試驗、慢性毒性試驗以及Bt蛋白的急性毒性試驗結果,均未見不良影響。
一位參與檢測的安委會成員向《財經》記者介紹,為檢測人類長期食用轉基因稻米的安全性問題,“小鼠灌胃實驗”的結論可供參考討論:該實驗按照每千克鼠體重,使用5克抗蟲Bt蛋白每天兩次灌食。八天后,各組動物體重和臟器重量無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
經過反復的科學評價后,2008年下半年,轉基因安委會認可了轉基因水稻在各方面的安全性。2009年3月,華中農大的轉基因水稻獲得了安全證書。
盡管大部分參與了轉基因安全評估的專家,都表示轉基因水稻是安全的。但由于封閉的安檢與審批過程,以及有限的信息披露,公眾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疑慮。再加上相關政策法規尚未明確,張啟發對《財經》記者表示,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時間還很難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