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處試點表明,社會組織的登記方式正趨簡化,而“雙重管理體制”能否有所突破,今年的修法工作或將給出答案
《財經》特約作者 左林
3月1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草案)》結束向社會公開的意見征集。其中第24條規定:申請在示范區設立協會、自然科學類的研究會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公益性非公募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的,除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登記前須經批準的以外,申請人可以直接向市民政部門申請登記。
根據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數據,園區內各類社會組織40余家,基本以行業協會、商會為主。
在此之前,深圳市和北京市東城區也分別嘗試了類似改革。這些地方試點的改革方向,均與由來已久的“雙重管理體制”有關。
深圳先行先試
2007年以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被統稱為“民間組織”。它們分別由《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管理。
1998年發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規定:“成立社會團體,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p>
按照條例,各級民政部門是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各級政府部門及其授權組織,是社會團體的業務主管單位。登記管理機關主要負責社會團體的成立、變更、注銷、年檢等,業務主管單位則主要負責社會團體登記前的審查、日常監督等工作,二者對社會團體實行“雙重管理”。
對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注冊、管理方法,與之相仿。
2006年10月,在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中,“民間組織”的提法首次變為“社會組織”。但“雙重管理體制”并未變化。在此模式下,一些社會組織因無法找到“業務主管單位”而難以注冊。
這一管理體制下部分社會組織異化為“二政府”,代為行使政府職能。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楊岳對《財經》記者說,目前一些行業協會承接了大量政府職能,政府部門不便收的錢由協會收,又回流到政府部門,從全國性社團到地方性社團均有此類情況發生。中紀委已把行業協會作為治理腐敗的重點領域。
深圳市對社會組織登記方法的改革,就是從行業協會開始。深圳市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馬宏向《財經》記者介紹,改革分為三步走。
2004年,深圳市行業協會服務署成立。它直屬于深圳市政府,統一行使行業協會業務主管單位的職責。
同年,深圳市委組織部下發文件,要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所有公職人員退出行業協會中的兼職。這一工作在2004年年底完成,共有200多人退出。同時行業協會資產從主管單位剝離,逐一劃清、建立獨立賬號。
全市行業協會的人、財、物與政府部門脫鉤后,行業協會真正擁有了獨立的社團法人地位。馬宏對《財經》記者說,“這是最難的一步。”
2006年底,行業協會服務署撤銷,其職能和權力全部轉移給民政局新成立的民間組織管理局。
至此,深圳市各行業協會實現了在民政部門直接登記,不再需要“業務主管部門”審查的轉變。
2008年,深圳市政府下發《關于進一步發展和規范深圳市社會組織的意見》,社會組織可直接登記的范圍,從行業協會擴大至工商經濟、社會福利、公益慈善三類。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的“雙重管理體制”在深圳被局部突破。
“深圳改革是民政部的一個觀察點?!睏钤缹Α敦斀洝酚浾哒f。2009年7月,民政部與深圳市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肯定深圳的改革方向,明確要深圳繼續先行先試,全面探索直接登記的管理體制。
“我們也鼓勵各地多涌現類似的探索?!泵裾棵耖g組織管理局巡視員廖鴻表示。
北京市東城區政府著手改革方案,是在2007年十七大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社會組織之后。東城區民政局局長趙凌云告訴《財經》記者,一步到位的改革方案被放棄,轉向折衷:在區民政局之下,成立東城區社會組織指導服務中心,而公益服務類社會組織可將其作為業務主管單位。
比照深圳的三步改革,北京市東城區邁出了第一步。
有限試點
從深圳到中關村園區,改革涉及的社會組織類型,大多集中在工商經濟、公益慈善等當地社會經濟急需發展,或政府職能力所難及、需社會組織力量補充的領域。
“政府管不過來,也無法包辦,必須著力培育社會組織。”東城區民政局局長趙凌云對《財經》記者說。
目前的改革僅是簡化了社會組織的注冊手續,并不意味著政府之手從中抽離。
北京市東城區社會組織指導服務中心主任莊園告訴《財經》記者,從去年8月至今,“投靠”該中心的社會組織只有三家,另有三家接洽中。
“NPP新公益伙伴”是一家為公益基金尋找項目的組織,莊園將中心與NPP的關系定義為合作關系,中心負責在東城區尋找項目,NPP負責聯系公益基金,至于哪些項目是社會急需,則由中心判斷。
莊園對《財經》記者表示,“政府引導是很重要的,否則叫什么業務主管單位?”
而試點之外的社會組織,雙重管理體制依舊。
以深圳為例,2008年至今,寶安區登記了十家維權類社會組織,組織發起人均為居委會、社區工作站負責人,組織活動范圍限定在本社區內,所在街道辦是其業務主管單位。
寶安區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辦公室主任溫海瑩向《財經》記者介紹,培育這十家維權類社會組織,主要目的是為打擊“黑律師”(無律師執業資格的代為勞務工討薪者)。
根據溫?,摰恼f法,對這十家維權類社會組織的首要要求就是“正確引導社區矛盾,及時排除外來務工人員糾紛”。
在寶安區,公益慈善類和社區維權類民間組織在成立初期,可向政府申請1萬元至3萬元的啟動資金;已登記的這兩類組織,按照章程開展活動獲較好社會反響的,或承接政府購買項目的,可申請2萬元至5萬元活動資助。
目前,上述這十家維權組織共獲得資助36萬元。
修法年內有望
除鼓勵試點之外,民政部一直在推動對上位法的修訂。管理社會組織的三部條例的修訂,被列入民政部今年立法工作重點。修訂草案已上報國務院法制辦,其中,《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修訂,2004年就已啟動,六年之后仍未出臺。
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楊岳向《財經》記者透露,修訂草案中,民政部增加了境外社會團體登記管理的內容。
目前,除了基金會,法律對境外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在國內登記未作規定,數千家境外社會組織處于“地下”狀態。
她表示,境外社會組織只要滿足一定條件,也應該可以進行登記。至于具體條件如何,楊岳并未透露。
此外,“雙重管理體制的改革一直是修訂的焦點?!毙抻啿莅笇﹄p重管理體制的設計是,按照社會組織類型、功能的不同,進行分類設計。對從事經濟、公益慈善活動的社會組織,政府認為需要積極培育,很可能取消雙重管理體制,可以無主管登記。但其他領域的雙重管理體制仍作保留。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現規定,在同一行政區域內,已有業務范圍相同或者相似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不予以批準籌備。民政部提交的修訂草案,冀望廢除此條規定,“只有適度競爭,才能為政府購買服務提供選擇?!睏钤辣硎尽?/p>
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巡視員廖鴻認為,今年最有希望出臺的是《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其他兩部均已修訂過一次,只有這部還是暫行條例。
他向《財經》記者透露,在民辦非企業單位領域內,民政部送交的修訂草案是徹底取消雙重管理體制,但不包括衛生、教育等領域,這些領域的民辦非企業必須前置審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