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曾被稱做“中國地產航母”的民營地產企業,因何被甩出一線地產商的方陣?
《財經》記者 張杰
合生創展集團有限公司(0754.HK,下稱合生創展)前任行政總裁辭職至今已一個多月,該職位依舊懸虛,未有公告宣布確定新總裁。
1月21日,合生創展發布公告稱,行政總裁陳長纓即日起辭去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職務。辭職理由據稱是陳長纓希望有更多時間處理個人事務。而2003年初加入合生創展的陳長纓,系該公司“重要功臣”。
接近公司決策層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去年年初,合生創展董事長朱孟依身陷“調查門”,時間長達九個月。其間,有關商業銀行一度停止對合生創展放貸,行政總裁陳長纓幫助合生創展渡過此次難關。
但是,調查風波散去之后,一直身在日本的朱孟依卻與陳長纓之間出現信任危機,“老板的不信任也挑戰了職業經理人的自尊”,辭職事件旋即發生。
而辭職事件背后,是一家風頭正勁的民營地產公司面臨的種種關于成長的煩惱。
高層頻換
現年51歲的合生創展創始人朱孟依出身建筑承包業,是一位低調的廣東商人,與同行交游甚少。知情人士對《財經》記者透露,朱孟依工作勤奮,辦公室、餐廳和臥室長年三點一線,沒有什么業余愛好,不打高爾夫,但他個人意志非常強,對企業前景有大思維,雖然實際運營與心中境界尚有差距。
陳長纓是七年來在合生創展高層職位上中途離任的第五位高管。陳的前任武捷思,曾任深圳市副市長及廣東省省長助理,協助處理過廣東國投破產和粵海重組事宜。
2005年4月,武捷思加盟合生創展后,協助朱孟依將這家公司帶入新發展階段。2008年1月,在離合同到期還差三個月時,武捷思辭職,一度令業界疑惑。
武捷思的前任是謝世東。2003年9月謝辭職,之后合生創展總裁職位懸置一年半。
2005年隨武捷思一起加盟合生創展并任財務總監的譚禮寧,于2007年底掛印而去。
2009年1月,出任合生創展董事局副主席剛滿一年的趙海,也以主動離職終結了在合生創展的職業生涯。
其間,還有多位地區副總裁級別人士離職。有觀察人士認為,在地產行業,這樣頻繁的高管離職現象,其實并不多見。
知情者稱,武捷思和朱孟依都是在管理上很強勢的人,兩人多次在公司會議上因經營思路不同而發生正面爭執。而譚禮寧和趙海都有在跨國公司工作的經歷,在民營背景的合生創展工作,常有不太適應的地方。
合生創展是一家有著輝煌歷史的民營地產企業,1998年它最早打開資本通道,以紅籌方式在香港完成IPO,2004年又率先進入“地產公司百億元俱樂部”, 與富力地產、雅居樂、碧桂園、恒大地產一道被業內稱做“廣東地產五虎”,萬科董事長王石曾稱其為“中國地產航母”。
但近幾年中國地產行業蓬勃發展,合生創展卻徘徊不前,與三年前尚處同一陣營的諸多同行相比,合生創展的銷售業績明顯落后,大有滑向二線地產商的趨勢。
《財經》記者獲悉,合生創展2009年銷售額為152億元,而“廣東地產五虎”其余四虎中合約銷售額最低者雅居樂,2009年銷售額也達226億元。
業績徘徊與人事頻繁變動顯示,合生創展這家老資格地產民營企業遇到了成長瓶頸。
多位離任高管及接近合生創展決策層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合生創展多年來的土地策略、財務策略、企業領導者的個人風格,導致合生創展未能在高臺發力。
一位知情者對《財經》記者透露,陳長纓用了八個字歸納自己的離任:激流勇退,亢龍有悔。在《易經》中,“亢龍有悔”含盛極而衰之意。
《財經》記者在春節前后曾多次聯系合生創展公司及朱孟依本人,試圖求證上述說法。該公司公關部門以“老板低調不愿接受采訪,目前行政總裁空缺,無人能夠接受采訪”為由,予以暫拒,只透露說在3月底即將發布的公司年報中,會對一些情況給予解釋。
土地難題
據《財經》記者了解,相比同行,合生創展近年來在土地市場上的動作不大。
以北京市場為例,2008年合生創展曾在北京拿下三幅地塊,曾一度引起高度關注;但進入2009年,在房地產業拿地最火爆的一年,合生創展卻鮮有大動作。
該公司一位前高管告訴《財經》記者,近幾年合生創展在拿地方面不夠積極,是因為它握有大量以前用協議方式獲得的廉價土地。
這在朱孟依早年干將那里得到印證。謝強1999年出任朱孟依另一家地產公司廣東珠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珠江投資)北京地區總經理。他在最近出版的自傳中披露,當時他曾在兩年時間內,為珠江投資協議拿下五個項目、建筑面積約300萬平方米。
時至今日,這五大項目仍是朱孟依在北京樓市的主要資產。但這五個項目中有三個后來被轉讓給合生創展,謝強因不滿意這種操作而辭職。
珠江投資一直未能上市,扮演著合生創展輔助者的角色,幫合生創展拿到很多便宜土地。
一位要求匿名的摩根大通分析師告訴《財經》記者,外界對合生創展的普遍印象是:拿地能力強,地價便宜,關聯交易多且透明度較低。
瑞銀證券地產分析員王震宇對《財經》記者表示,透明度不夠,會影響到投資者的判斷,繼而影響到融資。“對于關聯交易,大家還是希望越少越好。”王震宇說。
據相關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合生創展的土地儲備達到了規劃建筑面積2910萬平方米,位居國內房地產企業前五強,高于萬科和保利地產。
協議拿地的最大好處是地價便宜,這是合生創展早年騰飛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早期協議拿下的地塊有瑕疵,如征地拆遷、用途變更以及土地手續的完善,與政府方面溝通協調起來會比較復雜,這些均會影響地塊的周轉開發速度。
“在合生創展,誰拿到了便宜的地,誰就有價值,這是一個非理性的指標,職業經理人的價值難以體現。”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另外,朱孟依對于拿到的土地,會要求在規定的時間開工,至于其中涉及的土地規劃條件修改、拆遷等各種問題,就由職業經理人去想辦法解決,個中風險,也主要由職業經理人來承擔。這樣一來,開發及銷售速度不言而喻。
據稱,武捷思對合生創展的部分做法不太認同,在項目手續是否齊全、法律風險是否存在等環節,一直嚴格把關。
2004年8月,中國土地市場游戲規則發生重大調整,土地實行公開“招拍掛”出讓。此后,土地協議出讓雖未絕跡,但逐漸在輿論和實踐層面退出。
以此為起點,房地產企業的座次漸次分化。一些此前專門靠倒買倒賣土地生存的公司逐漸萎縮、消失,有著較高聲望的房地產企業則迅速適應了新規則,并在資本市場助力下進行規模擴張。
萬科被公認是業內公開拿地的典型。在2004年之前,萬科在多個城市開發的土地處于城市遠郊,萬科甚至被認為“只擅長在城郊結合部開發住宅”。多位萬科明星職業經理人由于拿不到地而去職。
2004年土地新政以后,萬科開始一騎絕塵:2005年銷售額139.5億元,一年后突破200億元大關,三年后突破500億元,2009年銷售額達634.2億元。市場觀察人士認為,其做大秘訣是,公開拿地,提高周轉率,并在資本市場配以大宗融資。
合生創展的步調則要慢得多。
2004年合生創展合約銷售額首次突破100億港元,但次年又跌至63.58億港元,2006年重新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13.68億港元,此后在百億關口連續徘徊兩年后,2009年才有所突破。
作為成立稍晚、上市更遲的同城兄弟,富力地產2004年銷售額為64.3億元人民幣, 2006年首次入圍百億元俱樂部,當年銷售額115億元,2009年富力地產合約銷售額為241.97億元,遠超過合生創展。
轉型挑戰
數據差距不可否認,但接近陳長纓的人士表示,陳在任時提出合生創展將打造高端產品,不必追求規模。陳認為,合生創展目前的銷售利潤相當于同行300億元銷售額的水平。
《財經》記者查詢合生創展近年財務資料發現,其毛利潤率近年來一直處于上升通道,的確略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其物業銷售均價也跟隨行業大勢,上升軌跡明顯。
但是,貝塔策略工作室合伙人杜麗虹對《財經》記者表示,合生創展目前尚不是向高端地產轉型最典型的公司,其產品線還是混合型,戰略轉型尚處于討論階段,未有實質落實。
向高端地產發展商、追求高利潤率轉型,意味著周轉率會有所下降,加之如今地產周期性受政策影響波動更大,合生創展不得不采取相對保守的財務策略。
“在去年7月的一份報告中,我們認為,合生創展雖然毛利率提高,但是,快速下降的周轉率制約著公司的套利空間。要想維持安全套利,就必須將凈借貸資本比(公司的凈借貸與資本金之比)控制在35%-40%的水平,低于當時63%的水平”,杜麗虹說,“這一判斷仍然適用于現在。”
她同時稱,合生創展雖然賬面負債率低,但存在很多表外負債,比如一些承諾性的資本承擔,包括帶有階段性付款條件、簽署了協議的土地出讓款,以及分期支付的工程款等。
另外,隨著合生創展打算進軍高端地產領域,它也不得不面對更高的土地增值稅。
以合生創展2008年年報為例,其年度純利同比下滑44%,合生創展公告稱,凈利潤大跌的主要原因是經營及財務成本高企,以及年度內收取的土地增值稅增加所致。
融資考驗
在資金密集型的房地產行業,資金是公司成長的重要推動力。幾乎任何一家高速發展的房地產企業,都有著漂亮的融資記錄。
1998年5月,合生創展在香港主板上市,籌資6.7億元港幣,朱孟依個人持股63.75%。當時,地產行業門檻較低,相關法規并不健全,少許資金即可發揮巨大杠桿作用。
2000年,有媒體統計,合生當年銷售額約占廣州市場的5%。
但直到2005年4月,合生創展并無重要融資行動。其間,合生創展董事總經理兼總裁謝世東于2003年9月離任,他原是朱孟依從恒基地產挖角而來。2005年4月,武捷思出任行政總裁,年薪500萬港元,外加2000萬股認股權證,跟隨其一同入職的譚禮寧出任財務總監。
深具金融運作能力的武捷思和譚禮寧的加盟,令合生創展融資視野迅速打開。
2005年8月9日,在武捷思的推動和直接運作下,朱孟依向淡馬錫、老虎基金配售2.06億股舊股,每股4.875港元,共計9.57億港元,朱孟依股權減至52.97%。兩家基金在一年多后逐步退出,獲利10余億港元。
兩家明星機構入股重新燃起資本市場對合生創展的信心。僅僅三個月后,合生創展宣布發行3億美元7年期優先票據,票息及收益率為8.125厘,此番融得資金約2.91億美元。
2006年11月,合生創展再次配股融資,在市場上發行6000萬股新股,每股作價16.6港元,融資10億港元。
兩次配股期間,合生創展股價升幅驚人,各方均獲益巨大。
2007年1月,合生創展宣布,向瑞信售出本金總額為人民幣18.304億元的三年期零息可換股債券,是次融資,凈額達14.5億元。
當時的主要操作者、現任卓越置業財務總監的譚禮寧對《財經》記者表示,發行這樣的人民幣債券,既可鎖定公司的成本與風險,又可滿足投資者把人民幣升值當做投資工具的要求, “市場反應很好,當天晚上18億元就全賣掉了。” 譚禮寧說。
但緊隨其后,武捷思、譚禮寧先后去職,這對合生創展的融資產生了一定影響。
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1月以后,合生創展僅僅在2009年6月做過一次配股,融資15.96億港元,此外再無新的公開融資動作。
2007年至今,是中國大型房企海外上市新的高潮期,國內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也重新開啟了IPO與再融資的大門,這為大型地產軍團起飛奠定了資本基礎。
前述摩根大通分析師對《財經》記者表示,合生創展的資本通道構建很早,但是逐漸掉隊,業務徘徊與融資能力衰退有正相關關系。
他同時稱,合生創展近年來資產負債率并不高,保持在60%上下, “一個地產公司銀行貸款很少并不是什么好事。一些公司負債率很高,使用銀行貸款較多,但發展速度也較快,如富力地產和綠城中國。”
在債務重組上,合生創展也因動作遲緩失去時機。
2007年,合生創展曾發售的18.304億元人民幣可換股債券,其市場交易價格一度在2009年3月6日跌至每股53元,遠低于每股104.59元的到期贖回價格。倘若當時贖回,對其財務將是一大改善。但是,合生創展并沒有向市場發出任何動作,這筆債務在2010年2月2日到期。
譚禮寧表示,合生創展沒有提前贖回,或與市場預期有關。
他解釋說,假如合生創展向市場上發出一個提前贖回文件,這些債券的價格就會上漲,合生創展的報價會成為一個底線。
但在2009年上半年,國內多家地產公司如綠城中國、中新地產等,都以較低折扣贖回尚未到期的債券,一舉改善了資產負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