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刺激的盛宴遲早要散去,退出是個必選題。不過,在美國失業率和赤字依然“雙高”之下,退出時機與分寸的把握之難,策略與路徑的選擇之困,令退出之路充滿不確定性
《財經》記者 金焱
“羅斯福新政”在20世紀30年代使美國經濟在大蕭條后緩慢復蘇,不過最近美國經濟學家們更常提及“羅斯福衰退”——1937年前后,溫和的經濟復蘇使羅斯福及其智囊們覺得,到了扔掉經濟刺激的拐杖的時候。
為了預算收支平衡,羅斯福政府迫不及待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回收已經發放的貸款,貨幣供應于是快速萎縮,經濟再次衰退,股價下跌比1929年股市大崩潰來得還猛。
馬里蘭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大衛希西利(David Sicilia)向《財經》記者對比二者說,美國總統奧巴馬現在面臨的問題比羅斯福時代更為錯綜復雜。
選擇怎樣的藥方,使美國經濟這個還在康復的病人換藥后,既擺脫掉原用藥的副作用,又不至病重夭折,真是難以把握。
貼現率的邏輯
美國正處在政策醞釀變革的時期。2月17日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振興計劃”正式生效一周年。一年前,奧巴馬簽署了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一攬子方案。
緊接著2月18日,美聯儲宣布將商業銀行貼現率由0.5%上調至0.75%,高于基準的聯邦基金利率——美聯儲所定的銀行同業拆借利率。
對于此舉,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徐林對《財經》記者說,“各主要經濟體在退出政策上都比較謹慎。美國此時提高貼現率,時機的選擇上有點出人意料——美國經濟復蘇還比較脆弱,失業率也比較高。”
市場認為,此舉是美聯儲邁出收緊流動性的第一步。徐林的解讀是,美國試探性地釋放了一個信號,這可能是加息的前兆。
對于短期內加息的擔憂確實在升溫。長江商學院、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李偉則認為,這是題中應有之意,他對《財經》記者說,從技術上講,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從美聯儲緊急貸款的利率,使用貼現率的手段是個應急的措施。現在時移事易,貨幣政策應當回歸正軌。
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克林頓政府時期財政部長的高級助理愛德溫杜魯門(Edwin Truman)也持此觀點。
他對《財經》記者說,提高貼現率只是美國貨幣政策向正常化邁出的很小的第一步,意味著市場的力量將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他認為,可能更值得關注的是聯邦基金利率,“市場利率會且極有可能在美聯儲改變聯邦基金利率前有所動作。這個時間點不會在年中之前出現,但肯定會在年底之前出現,主要取決于經濟和財政形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對《財經》記者說:“根據美國經濟的走勢和伯南克的一系列看法,美國的利率提升會保持十分謹慎的態度,重點還是通過公開市場回收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為主。
2月24日,美聯儲(Fed)主席伯南克(Benshalom Bernanke)在國會發表貨幣政策半年度證詞陳述時,重申美國疲弱的就業市場和溫和的通脹水平允許利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維持在低位。此次伯南克除了為美聯儲貨幣政策定調之外,媒體猜測美聯儲未來行動的方向和退出策略的時機,也會透露。
此前,2月10日,伯南克粗線條地擬定了退出框架:先回收金融系統的流動性,然后再擴大退出刺激計劃的范圍,包括進行加息。只是沒人知道這是藍圖,還是會進廢紙簍。
此刻,政策敏感度高而又有低泡沫優勢的澳大利亞、挪威等國已成為退出政策的先行者。美國和中國等主要經濟體表現得猶疑。而長期實施經濟刺激計劃帶來的通脹預期,又使這些政策制訂者們備感壓力。
為此,2月19日美聯儲紐約聯儲行長威廉達德利(William Dudley)表態說,“(目前)美國通貨膨脹幾乎為零,因而美聯儲仍能繼續實施支持增長的貨幣政策——基準利率將維持在0至0.25%區間不變,并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這一較低水平。”
有中國官員對比中美兩國央行應對策略時指出,它們都在以某種方式為退出擴張型的貨幣政策打前戰。該官員對《財經》記者說,兩國央行的政策都在管理通貨膨脹的預期,美國是增加0.25%的貼現率,中國是2.5萬億元新增貸款的落差——2010年新增貸款從9.5萬億元變成7.5萬億元。
對于刺激政策退出的探討已有時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1月底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道出退出與否的兩難困境:如果退得太晚,過度的公共赤字和債務會讓我們浪費資源;如果退得太早,就有可能發生“雙底型衰退”,沉重打擊人們的信心。
經濟與政治考量
接下來的問題是,經濟復蘇的脆弱性是否會成為退出政策推遲的理由?愛德溫杜魯門說,“財政政策的刺激舉措應當順其自然地壽終正寢,而貨幣政策則需要采取實際的反向措施。如今美國在財政政策方面增加了一些刺激舉措,但整體效果會隨著時間而減弱。經濟復蘇越脆弱,反向調節被推遲的時間越長。”
2月2日美國財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在參議院財政委員會(Senate Finance Committee)的聽證會上說,“每個美國人都知道,我們的預算赤字正走在過高的路上;如果這種情況在當前經濟衰退結束后仍舊持續下去,那么將會對我們的經濟前景造成腐蝕性的威脅。”
他一方面認為“現在就為縮窄預算赤字而制定好計劃框架并非為時過早”,接下來又表示不可能立即大幅削減預算,因為這樣可能破壞經濟復蘇,“美國政府需要采取更多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崗位,以確保政府在支出和預算紀律之間取得正確的平衡。”
此話在2月24日有了注腳。伯南克在陳述證詞時說,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準備持續通過非常規刺激政策向經濟提供支持一段時間。
李偉預測,美國不會很快收緊財政政策:一方面救市的資金還未用完,那些資金財政既已經撥出,不再追回,只是不需要繼續追資;另外奧巴馬明確表示會花錢幫助那些處于違約狀態的人渡過難關。雖然貨幣政策收緊得會比較快,但是美聯儲對于退出總是顧慮重重,里面一個重要因素是失業率——美國經濟的重要風向標。
失業率的官方統計雖然已經高達10%,不過李偉覺得這個數字與實際情況相比仍然屬于被低估,尤其是在幾個與制造業聯系比較大的州。
正如奧巴馬首席經濟顧問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所言,統計意義上經濟復蘇了,現實生活中人們卻還深陷衰退。大衛希西利也認為,美國經濟一方面是溫和的復蘇,另一方面卻還扛著美國經濟史上前所未見的預算赤字——不管以名義美元計算,還是以百分比計(戰時除外)。2010年美國預算赤字將達1.565萬億美元,幾乎是GDP的近11%。
失業率和赤字的“雙高”正在轉化為各方的怨氣——蓋特納與伯南克被輪番拉到國會議員面前去作聽證。 “大家都在埋怨美聯儲印鈔太多。經濟刺激政策到了現在成了千人所指:左派不喜歡它,認為這個政策救了富人沒救窮人;右派則認為,救市救了半天,只救了那些投機者。”李偉說。
愛德溫杜魯門表示,政策的退出太快或不夠快都有政治風險,今年恰逢美國中期選舉年,經濟形勢對各州選情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而兩年后奧巴馬將面臨再次問鼎白宮的大考,如果經濟仍似眼下這樣一副病怏怏的模樣,其政治風險就不容小覷。“美國人是不會接受一個‘奧巴馬衰退’的。” 大衛希西利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余永定對《財經》記者說,美國最近出臺的政策充其量只是一些弱信號作用。在他看來,美國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并未有任何實質性變化,“根據日本的經驗,出于經濟和政治考慮,美國政府和美聯儲大概會把美國的非常規財政貨幣政策維持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