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保被定義為惟一承辦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政策性保險公司,意味著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市場仍不會對商業保險機構開放
《財經》記者 謝小亮
“改革方向是突出強化中信保的政策性職能。”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下稱中信保) 副總經理周紀安2月5日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200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會同財政部、商務部、保監會等機構成立了中信保改革工作小組,商討如何確定中信保職能定位,誰來注資以及如何理順治理結構,業務范圍如何調整等。
與中信保同時啟動改革的還有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另外一家支持出口信貸的國有金融機構。
其時,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進出口貿易形勢嚴峻。2009年1月-3月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4287.4億美元,同比下降24.9%,自2008年11月以來連續數月下滑。
為扭轉外貿出口嚴重下滑,中央決定啟用出口信用保險——在WTO規則下,出口信用保險是各成員可以使用的為數不多的鼓勵出口工具之一。2009年5月2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穩定外需六項政策,完善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排在首位。
特殊的宏觀經濟環境,令中信保的改革方向鎖定政策性定位。
據知情人士透露,隨著國家注資在今年年中到位,中信保的具體經營思路會更加明確。
據《財經》記者了解,中信保被定義為唯一承辦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政策性保險公司,其商業性業務邊界逐漸厘清:此前商業化呼聲較高的短期出口信用險市場仍不會對商業保險機構開放;中信保也將適度收縮其自營業務——國內貿易信用保險(下稱內貿險)。
政策性定位
“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之一,是利用國家信用資源去應對危機,保障出口。中信保提供的這張保單就是國家信用的代表。”周紀安說。
2009年5月2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作為穩定外需的配套政策,國務院給中信保下達了“840目標”,即在2009年完成安排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840億美元的目標。最終,中信保2009全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實現保額902.7億美元,同比增長122.6%。
進入2010年,中國出口外貿下滑趨勢得以緩解,但形勢仍然不容樂觀。1月1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要繼續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進一步完善穩定出口政策。
周紀安分析,“今年外貿要保持8%至10%的增長,到2011年恢復到2008年的水準。短期險的增長速度應該在20%至30%,甚至更高一點。這對我們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信保改革面臨收官。周紀安表示,中信保的改革將突出和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職能。
2009年曾傳聞有另一版改革方案提交到國務院,即中信保實施“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分賬并行”,在中信保實施兩種業務兼營、分別設賬的經營方式。
對出口信保業務采取政策性定位,即只允許中信保一家公司經營出口信保業務,如果虧損則由國家財政兜底;對內貿險等自營業務實施商業化運作,分賬管理,自負盈虧。
新版本則是,自營業務和政策性業務不會采取分賬管理方式。周紀安說,“中信保現在是一本賬,一個資本金,一個隊伍,沒有分賬。在突出政策性定位后,兩類業務還是會放在一起做。”
但中信保將因其政策性定位而調整其自營業務,即內貿險策略。內貿險是中信保主要的自營業務,即商業性業務。
2007年,中信保開始經營內貿險并獲得較大增長;2009年,因國家安排840億美元任務,內貿險大幅收縮。截至2009年底,內貿險業務占中信保全部業務的比重不足10%。但中信保的內貿險依舊占據國內50%以上的市場份額。
“自營業務的目標是微利。”周紀安表示,2010年中信保“不會特別激進地去推內貿險,因為主要的精力將放在出口險上”。
目前國內經營內貿險的保險公司有五家,分別是中信保、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02328.HK,下稱人保財險)、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318.SH/02318.HK,下稱中國平安)和安聯保險公司。
其中,中國平安自2003年便開始和法國科法斯信用保險公司(Coface,下稱科法斯)合作開展內貿險業務。大地保險自2006年開始和荷蘭安卓信用保險公司(Atradius,下稱安卓信保)合作開展內貿險業務。
顯然,中信保策略的調整會對已經商業化的內貿險市場格局產生影響。
資本金謎題
2008年,中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僅為364.7億美元,2009年提升到902.7億美元,與之對應的中信保資本金依舊是2001年成立時的40億元,注資問題提上日程。
目前,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匯金公司)成為業界普遍認可的注資人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認為,“從完善委托代理機制的角度而言,匯金公司出面注資是最理想的,也是目前最有可能的。但匯金公司能否管好中信保,還取決于匯金公司對信用保險的理解是否到位,以及能否理順公司治理結構和找到合適的管理層。”
接近央行的人士則向《財經》記者表示,在諸多方案中,匯金公司持股中信保是最優的方式。對于匯金公司能否管好中信保的擔憂,該人士則直言:“總比直接在部委下面更合適。”
通常情況下,匯金公司在完成對某公司的入股后,會召開董事會,選舉產生董事長和副董事長。而為了保持經營管理政策的延續性,一般來說高層不會有太大變動。
但目前,匯金公司開始逐步收回各控股公司的人事權、經營權。2009年6月,中再集團領導班子的人事任免權,由保監會劃轉至匯金的母公司中投公司。同年11月,中投公司對中再集團黨委班子成員進行了調整。
匯金公司入股中信保后,中信保經營管理層是否發生變動,目前尚不得知。
“即使中信保是以國家財力作為后盾,但從承保能力和業務的穩定性來看,注資額度同樣重要,”王國軍表示,“和目前中國的外貿出口量相比,給中信保再投入40億美元的資本金也不一定夠。”
有關注資的具體金額,市場則先后傳出40億美元、200億元人民幣以及注資額削減等不同說法。
周紀安則認為,對于信用保險公司來說,資本金并不是一個大問題。“中信保是代表國家信用在為企業提供信用保險,不應該也不能夠用商業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標準來衡量中信保”,周紀安表示,“對中信保的評估看的是主權級別的信用,而不是看40億元的資本金。”
2001年,中信保成立之初,國家便安排了出口信用風險基金,在中信保出現業務虧損時,由該基金負責兜底。目前,該基金只是一個科目,并沒有規模,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劃撥。
周紀安表示,“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考慮適當增資。適當增資可以從技術上保障流動性、保障賠付的及時,主要并不是考慮對承保規模的制約。”
事實上,國際上幾大信用保險巨頭對資本金問題通常采取模糊化處理。裕利安宜信用保險集團(Euler Hermes,下稱裕利安宜)相關負責人說,裕利安宜獲美國標準普爾AA-信用評級,這反映了其雄厚資本水平。科法斯在宣傳時稱,“科法斯是法國Natixis銀行集團的子公司,截至2009年5月,Natixis銀行集團的一級資本金為134億歐元。”
知情人士表示,對中信保的注資有望在今年年中到位。
商業性邊界
隨著中信保政策性定位明確,中國信用保險市場的政策性及商業性業務邊界再度厘清。
事實上,多家商業保險機構曾寄希望于借中信保改革,促成短期出口信用保險(下稱短期險)業務的開放。
如果中信保定位成政策性金融機構,那么其他公司就無法經營短期險;如果中信保定位成商業化保險公司,就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其他保險公司,包括外資公司也有可能經營短期險。
裕利安宜、安卓信保以及人保財險的相關負責人,都向《財經》記者表達了進入中國短期險市場的意愿。
安卓信保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劉雪竹表示,其合作伙伴“中國大地保險公司已經向中國保監會遞交希望從事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申請”。
對于外資公司以本國開放短期險為由要求中國也開放該業務,周紀安表示,這中間有一個概念需要澄清。“目前確實有一些歐盟國家將短期險放給商業公司去做,但是由于歐盟充分一體化,已經完全實現‘外貿內貿化’。從外部看是出口貿易,但事實上這種貿易風險很低,已經和國內貿易沒有區別。中國外貿面臨的海外風險,使其很難形成商業利潤,即使放開,商業公司也不見得愿意承保。”
商業保險公司追求分散風險無可厚非。“但從國家利益來考慮,我們必須保留信用保險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在手上,否則一旦金融危機再次發生,我們將無法應對。”周紀安說。
事實上,此次金融危機已令一些短期信用保險商業化的國家地區受創。金融危機使部分歐盟國家外貿出口嚴重下滑。政府急需出口信用保險來促進出口。
但是金融危機下信用保險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2009年,商業信保公司紛紛提高保費,削減保額。2008年科法斯的信用保險業務凈收益下降54%,賠付率升至73%(2007年僅為49%),2008年四季度賠付率達109%。2009年,科法斯宣布將信用保險費費率提高30%。
于是,政府不得不重新找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官方支持的ECA)。2009年4月,歐盟通過了一個法令,允許官方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險機構介入歐盟內部和出口至部分OECD國家的貿易。而在此前,這類機構不能介入這種風險相對可控的業務。
目前,中信保已開始公開向外表述自己是惟一承辦政策性信用保險業務的金融機構,這意味著短期險市場仍不會對商業機構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