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上市公司、上百億資產的重組整合大戲漸入高潮。作為曾經占據中國儀電行業市場半壁江山的上海國企老字號,上海儀電正努力褪去制造業底色,代之以地產、金融面孔
《財經》記者 王真
將上海廣電集團旗下負擔沉重的液晶面板資產出售給中航系之后,上海儀電控股集團公司(下稱上海儀電)繼續自己的資產重組之旅。
2月初,上海廣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600602.SH)和上海廣電信息(600637.SH)同時公布股東大會決議,上海儀電總裁王強、副總裁邵禮群、戰略企劃部總經理鄔樹偉等7人進入董事會。此前,這兩家上市公司的母公司上海廣電集團由于液晶面板五代線資產虧損嚴重,交由上海儀電托管。
匆匆將液晶面板五代線資產出讓,兩家上市公司留在上海儀電控股體內。上海儀電手中,總計擁有五家上市公司。另外三家是上海金陵股份有限公司(600621.SH,下稱上海金陵),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600651.SH,下稱飛樂音響),以及上海飛樂股份有限公司(600654.SH,下稱飛樂股份)。
在托管上海廣電前,上海儀電資產重組之旅已經在計劃當中。2008年11月,上海儀電延聘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作為咨詢團隊,協助厘定重組策略。
半年后,近800頁的上海儀電新戰略規劃報告出爐。“在國資委的戰略定位下,我們定位為投資運作平臺。”2009年年底,鄔樹偉對《財經》記者表示,“根據這一定位,我們最終將成為投資控股公司,目前是直接經營和投資都有,梳理以后將來就是三個產業集團,上海儀電以投資控股集團的面貌出現。”
五家上市公司、上百億資產的重組整合大戲逐漸進入高潮。作為曾經占據中國儀電行業市場半壁江山的上海國企老字號,上海儀電努力轉身為一個新的角色。
第二輪重組
上海儀電資產整合重組并非首次,2009年被上海儀電接管的上海廣電,最早也是上海儀電下屬的資產,十年前上海儀電成立之時,也伴隨著一場大規模資產重組。
上海儀電的前身是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局,進入20世紀90年代初,它已經是百病纏身,幾近癱瘓,一度資產負債率高達100%。1995年5月,上海市政府撤銷了儀表局建制,上海儀電控股正式成立,注冊資本23億元,由此開始了第一輪的資產重組。
這是一場以國企解困為目的的重組。時任上海儀電董事長的張林儉告訴《財經》記者,當時“整個結構全部調整,從200多個子公司,2000多個孫公司,最后砍到只剩下三家,職工數量從17萬人縮減到1萬人。”
據張林儉介紹,當時的重組效果不錯,曾經作為經驗在上海國資改革領域推廣。但是,新的問題也悄然積累:制造業投資分散,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每家都有不動產、制造業、貿易、出租車,涉足產業達到十幾個。
更令人焦灼的是,傳統主營業務電子制造業競爭力不斷下滑,盈利狀況堪憂。
2008年,蔣耀出任上海儀電董事長。開始了上海儀電新一輪的重組整合,在重組計劃制定過程之中,上海廣電集團再次回歸上海儀電序列,一并列入重組計劃。
鄔樹偉告訴《財經》記者,根據上海儀電的戰略規劃,業務重組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資產的分類重組,將在2010年和2011年完成。
過去數月,上海儀電旗下龐雜的資產重組正酣。飛樂音響轉讓上海浦江智能卡公司75%的股權,此后將專注綠色照明產業。飛樂股份則退守汽車電子行業,將精密儀器公司股權全部轉讓給大股東上海儀電。
此前,上海金陵的主營業務是電子元器件領域的表面貼裝和印制電路板,由于連續多年虧損且逐年加劇,相關電子加工業的資產已經全部剝離給上海儀電,同時注入3.4億元的物業資產,徹底與老本行說再見,進而向房地產轉型。
“電子加工業已經連續多年虧損,不加大投入很難翻身。”蔣耀在2009年年底的上海金陵股東大會上說:“上海發展服務經濟,首先就是要依靠商業地產,我們這是踩準了上海產業發展的方向,死守低水平的電子制造業是沒有出路的。”
原有的三家上市公司平臺主業厘定,新納入上海儀電的廣電電子和廣電信息的整合也在進行當中,只是具體方向仍不明朗。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蔣耀明確表示會對兩家上市公司重新規劃定位,不排除注入新的資產,重新培養主業。
廣電信息在轉讓了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股權之后,也將原上海廣電集團持有的兩家終端網絡公司的股份納入上市公司,分別是上海夏普電器有限公司和上海科技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終端產品生產的定位似乎并無改變。
變數更多的在于廣電電子,但是對這一平臺的資產調整也已經在進行當中。2月6日,廣電電子發布公告稱,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所持的申銀萬國4569萬股股份。
駛離制造業
在多次的資產劃入與劃出之中,上海儀電漸漸駛離了自己原來的航道。三大板塊之中,制造業板塊為上海儀電起家之源,但卻大有式微之勢。原上海儀電高層分析認為,“儀電當時制造業、不動產和金融資產各占三分之一,但是制造業的投資回報貢獻也就是一個億,而金融好的時候是10個億,不動產2010年也能有10億元。”
在上海儀電的重組思路中,當年張林儉為上海儀電所打下的制造業和金融服務“一體兩翼”的基礎得以延續。但是,上海儀電也試圖糾正制造業分布過于分散的缺陷。此前,旗下幾家上市公司均為多元化經營,外人難以明確知曉原有三家上市公司的主業是什么。
“這次我們提出要集中資源,我們要做專業的行業公司。”鄔樹偉表示。在2009年5月的戰略規劃報告之中,上海儀電將旗下的資產梳理為電子制造、不動產和非銀行金融三大板塊。其中,制造業板塊將聚焦五大產業:綠色照明、制造服務加工、智能卡、汽車電子、精密科學儀器。鄔樹偉希望未來三到五年之內,照明業務能夠達到50億元的銷售額。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張偉炯認為,從目前的轉型來說,上海儀電是不得已的選擇,只是為了求生存,解決了職工穩定的問題,但高端制造業沒有競爭力,沒有市場地位。
浦發銀行上海分行一位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如果單獨靠制造業,發展規模是很有限的。因此,不動產可以解決資金的來源,從長遠來看,如果金融業能夠圍繞電子制造業,那么上海儀電總的思路是對的。”
新支柱:地產、金融
按照計劃,制造業、不動產和金融三大板塊最后將會做成三個產業集團,目前暫時以事業部作為過渡。鄔樹偉說:“從我們的想法來說,未來會利用上市公司的平臺來運作這三個事業部。將來計劃是三個板塊各有一家上市公司。”
同許多脫身于制造業的國有企業一樣,上海儀電擁有的土地資源使其非常自然地進入到了地產領域。據介紹,上海儀電在金橋和松江合計擁有超過50萬平方米的工業園區的土地,這些地的成本很低。
工商資料顯示,上海儀電現有基礎物業的占地面積為77.5萬平方米。在漕河涇工業園區有數十萬平方米的土地資源和建筑,在控江路和外灘也有商業不動產。上海儀電旗下擁有的主要是工業用地,未來以發展和經營商業不動產為主,因此必須將土地使用性質變更為商用。
鄔樹偉表示:“將來會有比較大的動作做地產。光靠存量是不夠的,我們會向外擴展,到二三線城市做土地儲備,做滾動的發展。這方面我們有一些很好的機會。另外,我們會打造一個專業的物業管理公司。”
此前,曾經有上海儀電高層提議收購專業的地產團隊來運作,但是一直未見行動。鄔樹偉透露,“會考慮整合資源”。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收購和兼并國內國際資源,引進專業的團隊亦是上海儀電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
地產之外,上海儀電在金融領域的布局已有時日。2001年,上海儀電成立了華鑫證券,除此以外,上海儀電還擁有期貨公司華鑫期貨。“將來還有可能會收購信托公司。”鄔樹偉向《財經》記者透露,“這塊我們比較弱,目前在引進專業團隊來發展投行和經紀業務。還沒有正式成立事業部。”
2007年年末,華鑫證券與摩根士丹利簽署了組建合資證券公司的協議。2008年,摩根士丹利和華鑫證券聯合收購巨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把其更名為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管理公司,并分別持有40%和30%的股份。2009年7月,以“大摩華鑫領先優勢股票基金”命名的產品獲得了中國證監會的核準發行。
“華鑫證券過去沒有投行業務,自己也沒有能力單獨做,所以要找摩根士丹利合作。”一位投行業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華鑫證券雖然是取得了全牌照的證券公司,但處于證券業的中下游水平。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的2008年度證券公司營業收入排名,在107家證券公司當中,華鑫證券排名71位,營業收入2.96億元。
“非銀行業的金融,目前只是在做基礎的工作,投行、經紀都是分散地來做,期貨、信托這些我們未來都會有,整個構架在一到兩年能夠形成。” 鄔樹偉告訴《財經》記者:“因為成長性很好,金融板塊是作為集團的支柱產業來考慮的。”
2月23日,傳聞已久的摩根士丹利出售中金股份一事有了新進展,媒體報道稱,KKR和TPG會買下摩根士丹利所持中金股份。
2月27日,鄔樹偉對《財經》記者表示:“摩根士丹利出售中金股份,只是掃除了入股華鑫的一個障礙,雙方的合作進程應該說能夠加快。”但是,他又補充說,雙方的合作還有很多條款沒有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