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融機構貸款人到非金融機構貸款人,再到民間借貸,都將受到統一規范
《財經》記者 白曉鷗
“為了從法律制度上保證非金融機構貸款人的法律地位、規范民間借貸,正在修訂中的《貸款通則》,將面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
3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劉克崮向《財經》記者表示,“央行很重視草根金融的議案,會統籌考慮將草根金融的內容規范化,并將其納入到《貸款通則》中。”
《財經》記者獲悉,2月底,《貸款通則》(征求意見稿)(下稱《通則》)已經在總結國務院法制辦相關意見和批示的基礎上完成了新的修改,目前,該版本正在央行內部接受新一輪的意見征求。
與1996年版《貸款通則》相比,新《通則》減少了對金融機構信貸操作流程的規定;強化了對 “非金融機構貸款人” “民間借貸”的管理,主要改變可概括為“兩增一減”。
其中,在涉及小額貸款公司部分的內容中,可能會將資本金與融資額比例由現行的1∶0.5放大至1∶2,即擴大4倍。
《通則》的修訂意味著從“金融機構貸款人”到“非金融機構貸款人”再到“除金融機構貸款人及非金融機構貸款人之外的法人、其他組織及自然人”都將受到統一規范。
《貸款通則》最新征求意見稿基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的經驗而來。新《通則》共8章70條,比1996年版《通則》12章80條結構更加清晰,亮點突出。
所謂“一增”,是指增加了對非金融機構貸款人的管理。新《通則》首次將非金融機構貸款人與金融機構貸款人并列,并對其準入和終止、業務規則以及監督管理進行規范。
《通則》將金融機構貸款人定義為,在中國境內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設立,并經批準經營貸款業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其他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類貸款人則被定義為,依法向省級人民政府申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取得營業執照,不吸收公眾存款,專業經營貸款業務的企業法人。
內蒙古自治區金融工作辦公室地方金融處副處長申秀文認為,新《通則》相當于給了非金融機構貸款人一個合法身份。有待繼續討論的是如何劃分金融與非金融機構貸款人。
新《通則》對非金融機構貸款人的注冊資本進行了明確規定,有限責任公司不得低于500萬元人民幣;股份有限公司不得低于1000萬元。注冊資本全部為實收貨幣資本,由出資人或發起人一次性繳足。1996年版《通則》對非金融機構貸款人的注冊資本則沒有明確規定。
新《通則》增加的第二個內容是民間借貸,并將其單獨列為一個章節,進行了借貸限制、利率管理、資金來源、資金用途、民間借貸檢測的規范。
新《通則》將民間借貸定義為金融機構貸款人和非金融機構貸款人以外的法人、其他組織和自然人之間發生的借貸活動。并規定民間借貸人民幣貸款利率超過人民銀行確定的銀行同期同檔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4倍的,不受法律保護。
“這是為了防止民間暴利收貸,用《合同法》和《民法通則》約束民間借貸行為。這樣也能實現利率定價市場化,將利率水平定在介于商業銀行、農信社貸款利率之間。”劉克崮分析。
新《通則》的另一重大變化在于,放寬了非金融機構貸款人的資本金約束,資產負債率提高。接近央行人士透露,其資本金與融資額的比例將提高至1∶2,放貸空間增大。
新《通則》將明確非金融機構貸款人可以運用自有資本從事貸款業務,也可以從兩家以下(含兩家)金融機構和一家非金融機構借入資金從事貸款業務,但通過借入資金方式形成的負債余額不超過其凈資產的200%。
“以前《指導意見》規定融資額不超過凈資本額的50%,明顯過緊。非金融機構貸款人的資金來源本來就窄,資本金的約束這么嚴,這樣從事小額貸款業務公司的意愿就不強烈。我們鼓勵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總要給予他們一定的發展空間。”劉克崮說。
接近央行人士透露,新《通則》還考慮將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農村扶貧互助社等社團法人納入民間借貸中,以利于培育投資多元、種類多樣、服務靈活的農村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