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老中醫治病經驗談系列——
凌一揆 (1925~1992),四川永川人。我國第一位中藥學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藥學學術帶頭人,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擔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高等院校中醫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衛生部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等職。
組成:琥珀0.6克(研末),合歡花、白芍各9克。
功效:安神解郁,養血柔肝。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午飯后、臨睡前各服1次。
主治:失眠,神經衰弱。
方解:心神不安而失眠、多夢、神疲,舌紅或淡紅,脈細弱或細數。本方以琥珀安五臟、定魂魄、鎮驚安神,為君藥;輔以合歡花安神解郁,入脾補陰,入心緩氣,而令五臟安和、神氣舒暢;再佐以養血柔肝益脾之白芍,其苦入心、微寒瀉心火,酸入肝、收斂肝陰。全方藥僅3味,但組方嚴謹,療效確切,對血虛陰虛患者效果尤佳。
加減:肝虛有熱引起的虛煩不眠,與酸棗仁湯合用;熱病后期,熱邪未盡,陰液已傷者,與黃連阿膠湯合用;心腎不足、陰虛陽亢引起的失眠、心悸、健忘、口燥咽干、舌紅無苔者,加生地、柏子仁等養心滋腎之品。(本刊資料庫)
單方治病
本期主持:郭劍華主任中醫師
(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軟傷科主任、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足跟痛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臨床表現為足跟不紅腫,但站立和行走時感到足跟部針刺樣疼痛,行走困難。其原因絕大部分是跖筋膜傷后,局部創傷性炎癥所致,少數是因跟骨骨刺引起。中醫認為,本病多因中年以后,肝血腎精虧損,氣血不足,筋骨失養所致。
◇ 內服方
(1) 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川牛膝15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2) 狗脊、枸杞各20克,川牛膝15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3) 海桐皮10克,威靈仙15克,乳香、沒藥各5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4) 肉蓯蓉20克,女貞子15克,精瘦豬肉250克。燉后服食,2日1劑,連服3劑。
(5) 當歸20克,生姜50克,羊肉250克。燉湯服食(冬季服效果最佳)。
(6) 薏苡仁100克,蓮米(去芯)、枸杞各30克,豬腳2只。燉后服食。
(7) 威靈仙20克,骨碎補、狗脊各15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2次服。
◇ 外用方
(1)夏枯草50克,在1000克食醋內浸泡24小時,煮沸15分鐘,然后以熱氣熏蒸患處,待醋溫適宜時浸泡患處20分鐘。每日2~3次,2日1劑。
(2)艾葉60克,烏梅15克,放入2000亳升清水中煎煮半小時,倒入盆內,再將燒熱的磚頭放入藥液內,熏蒸患足,待藥液降至適當溫度,將患足跟放于磚塊上趁熱下壓數分鐘(藥液可以反復使用),每日l~2次,連續7~10天為1個療程。
(3)烏梅(去核)適量,加入少許醋搗爛,再加少許鹽攪勻,涂敷在患處,用紗布蓋好,膠布固定。每天敷1次,連用一段時間。
(4)鮮川楝葉30~60克,紅糖適量,搗爛敷足跟,24小時后更換,一般用藥2~3次疼痛消失。
(5)仙人掌1塊(去毛刺),剖成兩半,用剖開的一面敷于疼痛處,膠布固定,12小時后換上另半片。冬天可將剖開面烤熱后敷患足,連用2~3周。
(6)威靈仙100克,清水1000毫升,食醋100毫升。煎后燙洗患足20分鐘,每日2次。1劑可用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