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曉娜準備要寶寶了,到醫院進行孕前體檢時,醫生告訴她患有中度宮頸糜爛,若不及時治療,有可能會癌變。醫生還給小娜做了陰道鏡檢查,看著報告單上大片鮮紅的糜爛面照片,小娜的心情跌到了谷底。
很多人一聽到宮頸糜爛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問題很嚴重,都“糜爛”了,多可怕啊!看著拍得血肉模糊的陰道鏡照片,聽著可能癌變的提醒,許多患者陷入恐慌之中,甚至不惜花高額費用四處求醫。
此“糜爛”非彼“糜爛”
實際上,“宮頸糜爛”不能按字面去理解,因為它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糜爛。當宮頸外口鱗狀上皮脫落,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向外生長,會取代原來鱗狀上皮覆蓋的部分。由于覆蓋面的新生上皮很薄,甚至可以看到下方的血管和紅色的組織,看上去就像糜爛,宮頸糜爛因此得名。如今醫學界已經有了共識,認為宮頸糜爛應該稱為“宮頸柱狀上皮細胞外移”或“宮頸糜爛樣改變”。
導致宮頸糜爛樣改變的原因,常與年齡、內分泌有關。生育年齡時,性激素水平變化,會出現常見的“假性糜爛”。在青春期、妊娠期或使用口服避孕藥等情況下,雌激素水平變化,也會使宮頸管柱狀上皮增生。此外,分娩、流產、產褥期感染或性生活、手術操作損傷宮頸,病原體侵入引起感染,也會導致宮頸糜爛樣改變。
希望引起大家重視的是,由于性生活時陰莖與宮頸直接接觸,如果不注意性生活衛生,可以直接把病菌帶入陰道,感染宮頸;而對已患宮頸糜爛的婦女來說,有可能使糜爛面擴大,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性交出血。因此,無論是否患有宮頸糜爛,都要注意性交衛生,性生活前雙方都要清洗外陰。
糜爛與癌有距離
有媒體宣稱宮頸糜爛是宮頸癌的一個高危因素,許多患有宮頸糜爛的女性也常擔心會患上宮頸癌。事實是怎樣的呢?
理論上講,單純的宮頸糜爛是一種生理改變,即前面所說的宮頸的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取代所致,而非真正的糜爛?,F代醫學已經證明,宮頸癌的發生及其癌前病變,幾乎都與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有關。HPV感染非常常見,但只有一小部分HPV感染患者會持續感染,最后導致宮頸癌發生。
由此可見,宮頸糜爛與宮頸癌兩者的發病因素和發病機制不同,病理變化也不同。單純的宮頸糜爛,沒有合并HPV感染,并不會提高宮頸癌的發生率,宮頸糜爛和宮頸癌沒有直接聯系。
逢“糜”未必都要治
單純的宮頸糜爛不是病,只有合并感染、出現癥狀時,才需要治療。一般來說,生理情況下的宮頸糜爛樣改變不會出現白帶增多等現象,只需定期體檢即可,沒有治療的必要。感染后的中、重度糜爛可有白帶增多、黏稠,偶爾可能出現膿性、血性白帶,并伴有腰酸、腹痛及下腹部墜脹感,性生活也可能會引起接觸性出血或異味,此時應該去正規醫院診治。
宮頸糜爛的分級
◇ 輕度糜爛指糜爛面積占整個宮頸面積的1/3以內。
◇ 中度糜爛指糜爛面積占整個宮頸面積的1/3~2/3以內。
◇ 重度糜爛指糜爛面積占整個宮頸面積的2/3以上。
患者就診時,應先做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TCT),排除宮頸癌;其次,還應明確病原體,如沙眼衣原體、奈氏淋球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厭氧菌、大腸桿菌等,這些病原微生物均可引發宮頸炎癥,造成真正的糜爛,治療就是消滅這些源頭。
TCT檢測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一種宮頸癌細胞學檢查技術。它對宮頸癌細胞的檢出率為100%,同時還能發現部分癌前病變。
宮頸糜爛的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藥物治療主要適用于輕中度的宮頸糜爛,以宮頸局部上藥為主,如愛寶療液(聚甲酚磺醛)局部敷(最好由醫生操作)或自行上愛寶療栓劑(隔日或每日使用一枚陰道栓劑,療程由醫生決定。用時最好取仰臥位,先將栓劑用水浸濕,然后插入陰道深部。通常以晚間睡前用藥為宜)。
物理治療適用于中度和重度糜爛,是目前療效較好的方法,大多只需1次即可治愈。如電凝、激光、冷凍、微波、紅外線、波姆光、超聲聚焦等方法,效果均相似,主要是取決于病情的正確判斷和操作的熟練掌握。
注:由于宮頸糜爛多發生于育齡女性,宮頸糜爛對于生育的影響也是很多人所關注的問題。懷孕后發現宮頸糜爛,應先將孩子生下來,再做進一步治療。沒有必要因為宮頸糜爛而放棄腹中的孩子。
編輯/楊麗偉 yangliwei@jtyy.com